普通人如何才能接近理念世界?柏拉圖的答案是:學習數學

2020-08-26 遇見數學

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如何才能接近理念世界?柏拉圖的答案是:學習數學。

當然,數學的世界本身也還不是理念世界,因為數學的對象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比如幾何圖形、天穹星象……但通過演練數學,你可以被引向理念世界。傳說柏拉圖學院門口有個牌子,寫著&34;。

《柏拉圖的學院》馬賽克鑲嵌畫-來自龐貝的西米紐斯史蒂芬斯別墅(圖自維基)

為什麼數學可以達成這樣的目標?原因有二:

其一,數學知識最接近理念知識所應有的純粹性。數學的研究對象似乎是可以見到的,但又仿佛不在現實生活中。比如,自然數字 1、2、3,似乎可以在現實中看到一支筆,兩張紙,三個人,可是細想一想,那個單純的 1、2、3,似乎又不是我們能夠看到的。三角形固然可以畫出來,因而被我們看到,可是畫出來的三角形並不是嚴格的幾何三角形。嚴格的幾何對象,點是沒有大小的,線是沒有粗細的,面是沒有厚度的,所以,任何畫出來的三角形都不是嚴格的幾何三角形。實際上,畫出來的三角形總是一個特定的三角形,有特定的角度和邊長,可是幾何學要討論的經常是任意三角形,而任意三角形是畫不出來的。因此,在幾何證明時,不能依賴畫出來的圖形,而要靠思維的力量超脫圖形的無形約束。你要不斷地透過現實的尺規作出來的圖,看到沒有大小的點,沒有粗細的線,沒有厚薄的面。「所以我們說,數學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功能,它能夠幫助你由此及彼,由現實進入超越世界。學數學是一個準備性訓練。學完數學的人,才能夠滿懷信心地真正去學習純粹的理念知識。」

柏拉圖強調幾何學知識的超越性,也強調幾何學對象的超越性。他反對過多地使用畫圖工具,認為那樣一來就會損壞幾何學的純粹性,因此做出了只許使用直尺和圓規作圖的限定。

其二,數學是蘇格拉底所推崇的確定性知識的典範。數學知識都是說一不二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咱們考數學,有考一百分的,也有考五分的,那語文就不容易考一百分,也不容易考五分,因為語文沒有那麼說一不二。

數學知識的確定性,一定給柏拉圖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他一直鼓勵他學院裡面的人都要好好研究數學。根據目前留傳下來的歷史資料,柏拉圖本人似乎沒有做過什麼數學研究,不是個數學家,但他的確是一位數學哲學家。他重視數學、推崇數學,引導他的學生們致力於數學研究。

柏拉圖學院裡面數學家特別多,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多個人。這裡,我們只簡單提一下三個最有名的:

第一個人叫「泰阿泰德」,據說他發現了第五種正多面體。在此之前,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發現了四種正多面體,而泰阿泰德發現了第五種。據說泰阿泰德還證明了,正多面體有且只有五種,這個後面我們會細說。

第二個是「歐多克斯」,他是希臘數理天文學的創始人。他的數學非常厲害。在希臘,天文學屬於數學學科,是應用性的球面幾何學。他的開創性工作,我們將在第 6 章專門講述。

歐幾裡得, 公元前325年-前265年

第三個人物是「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沒有太多記載,只知道他大約活躍於公元前 300 年左右。由於年深歲久,歐幾裡得的生平事跡都失傳了。後世史學家只知道他的鼎盛年大概是公元前 300 年。如果這一年他 40 歲正當盛年的話,那麼他應該是大約出生於公元前 340 年,柏拉圖那時已經去世了。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在柏拉圖學園學習過。當然,他沒有見過柏拉圖。由於他的一生正處在希臘古典文明末期和希臘化文明的早期,他的《幾何原本》作為希臘古典幾何學的集大成,應該是在希臘化時期的科學中心、託勒密埃及的首都亞歷山大城寫成的。他的工作,我們在以後講希臘化科學的時候再詳細說。

五個正多面體

我們這裡簡單講一講五個正多面體的故事,那是一部人類科學思想史上極為浪漫、極為動人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反映出了柏拉圖主義對於整個西方科學史的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什麼叫正多面體,正多面體的意思就是,每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多邊形,而正多邊形每條邊都相同。正多邊形可以有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這麼多正多邊形要組成一個立體的話,可以構成幾個?柏拉圖學派證明了有且只有五個。

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太嚴格的證明。要構成一個立體角,就要求構成這些立體角的各個面的角度加起來必須小於 360 度,等於都不行。正多邊形邊越多,內角就越大,正三角形的內角度是 60 度,正四邊形是 90 度,正五邊形 108 度,正六邊形是 120 度。構成一個立體角至少需要三條稜,如果是 120 度的話,乘以 3 就 360 度了,所以,正六邊形就不能構成一個立體角。換而言之,正多面體只能由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和正五邊形這三種正多邊形構成。

如果用正三角形的話,每個角 60 度,可以有 3 條稜、4 條稜、5 條稜三種可能,分別可以構成正四面體、正八面體和正二十面體。6 條稜就不行了。正四邊形每個角 90 度,只有 3 條稜一種可能性,可以構成正方體。正五邊形每個角 108 度,只有 3 條稜一種可能性,可以構成正十二面體。所有可能的結果加起來就是,正多面體有且只有五個。

柏拉圖學派認為,正多面體是多面體中最美妙的,因為它的每條邊一樣長,每個面一樣大,可是,它居然就只有五個。這是為什麼呢?這中間有什麼奧妙可言嗎?

對數字非常敏感的畢達哥拉斯主義學派來說,這個數字五就必然很有說道。「怎麼就這麼巧,正多面體有且只有五個呢?」

哥白尼體系提出來以後,太陽成了宇宙的中心,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成了六個,分別是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克卜勒」是當時著名的哥白尼主義者,也是個狂熱的畢達哥拉斯主義者。於是他就琢磨,行星有六個,正多面體有五個,要說它們之間毫無聯繫怎麼可能呢?

克卜勒在《宇宙的神秘》中關於太陽系的柏拉圖式實體模型(1596年), 圖自維基


於是,他就拼命地去琢磨這六個行星的軌道。琢磨來琢磨去,終於有一天他琢磨出來了。通過五個正多面體,進行內切和外接的嵌套,可以產生六個球,這些球的大小正好符合六個行星的軌道尺寸。

他想出來以後,特別興奮,有一種發現了世界秘密的感覺,於是寫了一本書,叫《宇宙的奧秘》。那本書問世以後,被另外一個天文學家第谷看到了。第谷發現,這個人的數學功底真不錯,就決定收他為徒。

第谷本人不是數學家,但是他有很多重大天文發現和系統而精確的天文記錄,特別是,他有非常完整的火星位置數據。克卜勒繼承了第谷的數據,在此基礎上最終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定律。克卜勒三定律直接導向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天文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發現。可是,指導他做出偉大發現的動機,竟然是柏拉圖學派最早發現的五個正多面體。


上文節選自果麥文化《科學的故事》, [遇見] 已獲授權.

相關焦點

  • 普通人如何才能接近理念世界?柏拉圖的答案是:學習數學
    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如何才能接近理念世界?柏拉圖的答案是:學習數學。當然,數學的世界本身也還不是理念世界,因為數學的對象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比如幾何圖形、天穹星象……但通過演練數學,你可以被引向理念世界。傳說柏拉圖學院門口有個牌子,寫著"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
  • 柏拉圖和他的理念世界
    要談論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我們可以首先列舉幾段西方傳統中關於他的評價和描述:二十世紀的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他的弟子羅素合著有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邏輯著作之一——《數學原理》的阿爾弗雷德·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對柏拉圖地位的評價是:「如果要描述歐洲哲學傳統的總體特徵
  • 柏拉圖的「理念」論美學及其影響
    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話說,柏拉圖的「理念」論美學不符合辯證法精神——應當一分為二、辨證看待。如何理解柏拉圖「理念」論美學的實質呢?這裡有一個參照視角——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數學、幾何學精神。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的本源是「數」——數學、幾何學的普遍原理,這種「數學」觀念對柏拉圖思想產生重要影響:柏拉圖的「理念」論美學即建立在數學、幾何學思維的基礎上。
  • 柏拉圖的數學哲學
    在哲學方面,當時的哲學家都致力於尋找世界的本原。柏拉圖跟隨蘇格拉底學習哲學。蘇格拉底研究了倫理學中的普遍的東西、定義。例如,正義、美的本質。他繼承他的老師從個別的事物中尋找普遍的東西,從現象中探求本質的傳統。但他卻把普遍的東西、定義與個別的東西分離開來,使之成為「單個的存在物」——理念。柏拉圖還接受赫拉克利特關於「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思想。
  • 柏拉圖:萬物皆是理念的化身或分有,沒理念,就沒世界
    世界不是以個人為尺度的。柏拉圖又系統學習了巴門尼德的理論,巴門尼德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動不變的。柏拉圖通過巴門尼德的理論很容易得到這個世界是存在知識的。但這樣就又出現了矛盾,即這個世界是流變的,又是不動不變的;這個世界是沒有知識的,同時也是有知識的。
  • 柏拉圖《理想國》:以直觀看到理念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理想國》,在昨天內容的最後為您留下一個思考題:「柏拉圖會如何評價中國人推崇的『寫物之工』?」在中國人的世界觀裡「寫物之工」算得上是非常上乘的文學標準,但只要拿理念論來進行參考的話,結論就完全不是那麼一會兒事了,除非「寫物之工」能夠超越具體描寫的對象,寫出它的理念。事實上,柏拉圖對很多藝術形式都抱有深刻的敵意。
  • ✿宇宙法則——自然律、數學和理念世界✿
    你方才提到「柏拉圖理型」概念。柏拉圖的實有觀風行多時,浸淫在這個思想傳統中的人很難接納佛教的實相觀。柏拉圖實有觀的要點是,有個純真理、理念的領域獨立於人界之外。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律領域;它們影響而又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之外。佛教從很多方面來批駁分別觀和以不變實體形式存在的理念。鄭:柏拉圖等哲學家泰鬥以過人的數學能力敘述具體世界,來支持另外有個完美世界的主張。
  • 柏拉圖《斐德羅篇》:「理念論」與「唯心主義」的真實含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一個思考題:柏拉圖的「理念論」算不算是「唯心主義」?答案貌似很簡單:「理念論」肯定算是「唯心主義」,如果您把這個問題想得如此簡單,那麼就錯了。
  • 柏拉圖的三喻剖析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一生留下了許多著作,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舉世聞名的教育機構——學園。柏拉圖對教育有著獨特的認識,他認為如果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善,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撥雲見日。將這一條線分成二個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為可見世界,另一部分為可知世界。然後按同一比例將各個部分再行劃分,一部分是比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較模糊」。柏拉圖持有非常嚴格的知識概念。他不接受直接得來的知識,也沒有關於將感性世界的真實信念作為知識的思想。只有「理念」和「理智」屬於知識範疇,「猜想」、「信念」只屬於「意見」。而意見只屬於知識與無知的中間狀態,如果要從無知到知識就必須要學習。
  • 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和客觀唯心論有多強?以至於仍在影響今日世界
    一直到去世,柏拉圖的思想都是貴族主義的,非常輕視自然科學研究,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認為自然科學是一個「遊戲」,把它從正式的學問中剔除了出去。唯一真實和實在的就是人的理念或脫離了現象世界的理性。蘇格拉底認為善和德性即知識,只要人們追尋知識,就能趨近於善。
  • 柏拉圖的「理念」、愛因斯坦的「想像力」,都不是中文字面的意思
    柏拉圖學說中,最為重要的概念「Idea」,被中文翻譯成了「理念」,一旦變成了「理念」,我們就很難再認識到柏拉圖「Idea」的真正的內涵。其實,柏拉圖的「Idea」與中文「理念」在字面意思上,半點關係都沒有。
  • 柏拉圖為何會說: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數學與世界的本質關係
    在柏拉圖看來,相的範例乃數學。柏拉圖似乎特別熟悉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思想;跟在畢達哥拉斯學派後面,他認識到,對物質世界的安排是依照數學上的數的相和幾何的相來進行的。雖然具體現象是短暫的、不完美的,但是,使那些現象有序的數學上的相卻是完美的、永恆的、不變的。因此,柏拉圖的基本信條是,在暫存世界表面的混亂和無規則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更深一層的、永恆的絕對事物的秩序;這一信條是在數學中找到的,也有人認為,是在一次特別用圖表表示的論證中找到的。
  • 柏拉圖的「三觀」
    柏拉圖出身於貴族家庭,青少年時曾隨蘇格拉底學習八年。他的政治觀念與蘇格拉底一致,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創辦了一個學園,並在這裡講學達40年之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理想國》和《法律篇》中,而且柏拉圖的教育「觀點」也非常多,今天老師總結了柏拉圖的「三觀」,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柏拉圖的世界。一、學習觀-「學習即回憶」柏拉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 希臘三哲中的數學哲學家:柏拉圖
    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讚他為阿波羅之子,並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28歲的柏拉圖對當時的政治體制徹底絕望,於是開始遊遍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加等地以尋求知識。
  • 教育學萌芽之柏拉圖
    「回憶說」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思想對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柏拉圖將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認為人的身體所接觸的即為現實世界,而人的靈魂則相當於理念世界,現象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投影。
  • 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提到柏拉圖,大家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中,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名字和精神戀愛結合在一起。那麼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呢?他的名字為什麼會和精神戀愛聯繫到一起?後人牽強附會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符不符合柏拉圖的本意呢?我們今天從他的思想開始聊起,最後再揭曉答案。
  • 柏拉圖是希臘西方思想的偉大創始人之一
    數學的對象就是數、量、函數等數學概念,而數學概念作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存在著的。柏拉圖認為它們存在於一個特殊的理念世界裡,後世的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恆的存在。數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學新成果不是發明,而是發現。
  • 魔鬼與科學:柏拉圖和笛卡爾的魔鬼寓言
    在柏拉圖看來,最符合這種規律性的東西,便是「真正的知識」(μαθηματικός,μάθημα),它並非來自於「洞穴之中的戲法」,而是直接來自於洞外的「真實存在」。究竟什麼樣的知識才能夠算是「真正的知識」呢?
  • 淺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理念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一個理想王國的構架,設計了一套理想的社會制度,並指出該社會的統治者和護衛者必須通過教育培養才能具備相應的才能和品質,從而論述了教育在這樣一個理想國家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了其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在如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成了最不容忽視的部分,柏拉圖作為西方教育思想的鼻祖,解讀並借鑑其教育思想的精華是十分有必要的。
  • 西方哲學第二節,柏拉圖理念論
    柏拉圖出生於貴族的家庭,從小受過優良的教育,20跟隨蘇格拉底學習,直到28歲時因蘇格拉底被誣陷而死,柏拉圖對當時的政體嚴重失望,之後柏拉圖到各國出遊學習知識,出遊回來後柏拉圖開始講學,並在此時期創辦了柏拉圖學院,這是西方第一所有自己專業體系的學院,也被後人稱為西方大學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