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見、聽得清、學得上」,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屯屯通」的大喇叭,讓黨的聲音在鄉村走通「最後一公裡」,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鄉村落地生根,激勵大家奮勇走上振興鄉村新徵程——
11月4日,晨曦微露。賓縣永和鄉永和村的玉米田裡,合作社帶頭人劉振東和社員忙得熱火朝天。一排排打成捆的玉米秸稈整齊地碼在田間地頭,將賣到養殖場成為牛羊飼料,同時大型農機具將對這片土地進行深翻作業,剩下的秸稈全部還田。
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劉振東直起身子瞄了一眼手錶——6時27分。 「到點了!」他吼了一嗓子,朝遠處打捆機旁的社員揮了揮手。心領神會,農機立刻關機「閉嘴」,消停下來。 6時30分,響亮的聲音如約而至:
「鄉親們,注意啦,下面是大喇叭時間。今天咱再說說黨的十九大咱農戶最關心的一條新政策:習總書記說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說明啥呢?說明咱村裡人不管是種樹、種玉米、扣大棚,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幹,沒有後顧之憂……」清晰又熟悉的聲音讓劉振東和社員們停下手裡的活兒,豎著耳朵聽了起來。
30年前,大喇叭在鄉村幾乎消失。如今,在賓縣永和鄉大喇叭又火了起來——72個大喇叭組成的喇叭陣,將5個村、67個自然屯全覆蓋。
黨的十九大剛剛勝利閉幕,伴著大喇叭每天有節奏的播報,新時代的聲音響徹村舍田野,初冬的鄉村沸騰起來……
5時,起床;5時20分,把自己關在裡屋讀兩遍詞兒(必須帶感情);6時,吃早飯;6時30分,準時開播。在李建君家的臥室床頭,貼著這樣一張作息表。作為米家屯一屯之長,李建君還有個身份——大喇叭播音員。
「今年3月,鄉裡在各屯統一安裝大喇叭,多數都安在屯長家裡,每天早、中、晚三個時段播音,播音內容由鄉裡確定後下發給屯長,我們也可以結合本屯實際『自由發揮』,目的就是要讓村民聽得見、聽得懂。」李建君說,不論鄉裡村裡有啥政策要求需要下達到農戶,還是屯裡有啥大事小情需要通知到村民,大喇叭一喊,待在家裡還是下地幹活的村民都能第一時間聽到,很好使。
最近,大喇叭接了個最大、最重、最有意義的活兒——宣傳和引導村民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傳遞黨的聲音,這是多大的光榮!從黨的十九大開幕前,李建君就給自己的作息表裡加了兩條:每天喝兩杯梨水、每天讀幾篇關於黨的十九大的新聞報導。「村民需要學,我更需要學。梨水是用來潤肺清嗓的,我是黨員又是屯長,播報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聲音洪亮。」李建君說。每天負責熬梨水的老伴兒有點擔心,大喇叭能幹過手機、電腦?李建君說:「手機、電腦厲害,但屯裡人更信任大喇叭,這是代表鄉鎮黨委傳遞黨的聲音。你看院裡木桿挑著喇叭,多像一桿旗,這面旗咱必須扛好!」
6時30分,當李建君熟悉的聲音響起,農戶郭全友正用手機查農機品牌。聽到喇叭裡傳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的消息,他心裡一熱。郭全友清楚記得,第一輪土地承包時,他家9.5畝耕地被分成六七塊「插花田」,種田讓他傷透腦筋。第二輪土地承包中,國家鼓勵土地流轉,村裡採取按戶連片耕種模式分田,他家分得完整的10畝地,還流轉了20畝地。田好種了,腰包鼓了,他準備買一臺小型旋耕機,來年播種用。「土地是咱命根子,日子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多,都靠國家的土地承包政策。黨的十九大又給我們農民吃下了長效定心丸。」郭全友說,「大喇叭傳來的是黨的十九大的好聲音,大喇叭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我們村落地生根。」
6時30分,村民王秀林和愛人剛把一堆玉米棒碼進院裡的「玉米樓子」裡。教會了兩口子科學儲糧的大喇叭裡又傳來關於黨的十九大報告謀劃的新藍圖。「這幾天聽大喇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戰略』這個詞兒多高啊!說明在習總書記心裡最惦記咱農村發展。如今村裡有了現代化的合作社,我信心更足了,最近打算抵押貸款再買一臺挖掘機,致富奔小康。」
6時50分,早上的播音快結束了,放下鄉裡給的播音稿,李建君從褲兜裡掏出一張紙條念了起來:「學習報告掀高潮,領會精髓最重要。擼起袖子加油幹,跟著黨走生活好……」他創作的打油詩從自家小院傳遍全屯。
11時45分,永和村的大喇叭午間檔準時響起,62歲老黨員倪蘭山坐在院子裡聽得津津有味。
「好多年沒聽到大喇叭聲了。」在倪蘭山記憶裡,年輕時的生活是在大喇叭聲中度過的,「那時的大喇叭是農民了解黨和國家政策信息的唯一渠道,幾天不聽心裡就不得勁兒。光榮入黨後,更是每天必聽。」
後來大喇叭沒了,電視來了,到現在手機普及了,可倪蘭山總覺著心裡缺了點什麼。
直到今年3月,大喇叭重新「發聲」,一些黨的政策精神又從喇叭裡傳出來。倪蘭山才知道他一直缺少的就是農村老黨員需要的「家」的感覺。
「聽著大喇叭裡傳來的黨的十九大報告,讓我在精神上補了鈣。」倪蘭山說。如今,他和村裡的夥計聊天,黨的十九大的話題越來越多。「人老,心不老。作為黨員,黨和國家的最新精神必須持續學習啊!」倪蘭山說。
每天準時開播的大喇叭架起了一座「連心橋」,橋這邊是農家院,橋那邊就是黨中央。
11時45分,吃完午飯的姜秀雲在兒媳婦的幫助下,將一副助聽器戴在耳朵上。「大喇叭、小板凳,黨的十九大聲音進了農家院。」姜秀雲喜歡在院子裡聽大喇叭,更清楚。
「兒子當兵在遼寧,所以大喇叭裡關於軍隊的政策我特別注意聽,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裡說要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我這個當媽的覺得很驕傲。」姜秀雲跟兒媳邊聽邊聊。
11時50分,永和村貧困戶高明文一邊聽著大喇叭,一邊抱起院裡的一頭小山羊。「我就怕沒餵好,羊羔子不長肉。」
「家裡6畝地,身上都是病;媳婦離了婚,孩子上初中;有家是危房,有田沒人種。」高明文說,自己以前的日子太苦。
不過自從他第一次聽說「精準扶貧」這個詞兒,日子就開始大變樣。村支書、鄉領導、精準扶貧幫扶幹部總往他家跑。第一步,鄉裡村裡幫他建了新房。新房面積50多平方米,水電設施齊全,高明文沒出一分錢。第二步,村黨支部書記幫他購買10隻小羊羔。「我雖然有關節炎、眼睛也有殘疾,但養羊不費事,從養10隻開始,現在都20多隻了。小羊長大後,家裡就會有上萬元收入了。」
「習總書記說了,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我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等、靠、要,人窮志不能短。現在扶貧政策好,我們自己也要努力,不辜負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脫真貧、真脫貧。」大喇叭傳遞的黨的十九大精神,讓高明文對脫貧很有信心。
18時30分,大喇叭伴著夕陽響起時,永和鄉北興村黨支部書記張忠正在跟農戶忙著把今年收的辣椒打碎裝袋。他停下手中活,仔細聆聽:「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來常說不但要種得好,還要賣得好,現在我們要倒過來,什麼賣得好、那就種好什麼。有黨的十九大指路,剩下就是甩開膀子加油幹!」這段話是張忠要求北興村每個屯長必須加在大喇叭稿裡的。
「產業興,農民樂。」張忠對這句話感觸很深。張忠說,以前村裡家家種玉米,可玉米增產不增收,必須得改。說種植結構調整,可在玉米地裡忙了一輩子的農戶丟下玉米挺難。「我牽頭成立了合作社,村裡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可以帶地入社,今年我們試著種了150畝魯紅一號辣椒,畝產3000斤,都被知名品牌『老乾媽』包圓了,過幾天就裝車運到貴州。」張忠說,大喇叭不但要傳達黨的十九大精神,還要讓每個農戶都聽進去。
18時30分,大喇叭晚間檔開播時,賓縣永和菜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李慶堂正在大棚裡看蔬菜長勢。「聽大喇叭裡黨的十九大精神,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一個『新』字,迎來新時代,企業也有新亮點。比如我們新建的20棟陽光溫室大棚,採用太陽能供暖,比老式大棚更環保、更節能。」李慶堂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綠色農業和農業科技創新,給鄉鎮企業發展插上了「翅膀」。「這不,我們剛從上海拿回大額訂單,明年我們冰城菜不但要賣到杭州、寧波、義烏,還將端到上海人的餐桌上,北菜南運,我們冰城地產菜在全國都吃香。」
新時代,還需要新思路,腳步才能走得穩、跟得上。大喇叭裡「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黨的十九大精神也讓李慶堂豁然開朗。「我們計劃打造集種植養殖、食品加工、旅遊觀光、餐飲休閒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企業越來越強的同時還能拉動鄉鎮經濟、帶動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共同致富。」望著連成片的溫室大棚,李慶堂信心滿滿:「總書記的報告就是農村基層的『金鑰匙』,令人振奮,堅定信心。」
「趕上新時代,鄉村要有新氣象」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鳥鳴在枝,人耕于田……大喇叭響起,美麗的田野鄉村沸騰起來,黨中央和總書記的聲音第一時間傳到村民耳中,深入到他們的心中。
就在記者在永和村採訪時,周邊鄉鎮的幹部也來此學習取經,可以預見,不久將有越來越多的大喇叭出現在鄉鎮村屯。
「趕上新時代,鄉村要有新氣象。」永和鄉黨委書記楊向海說。的確,嶄新的時代裡,「三農」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新時代的鄉村如何發展?黨的十九大給我們的不僅是政策,更是一座橋梁、一把鑰匙。藉助大喇叭這個平臺,可以第一時間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原汁原味地送到農戶耳中、把「連心橋」架到農家院裡、把「金鑰匙」遞到農民手上。
戚牧 哈爾濱日報記者 郝欣/文 楊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