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武者—李小龍的一生

2020-12-15 曉曉世界

如果我告訴你我很厲害,也許你會說我在吹牛。

但如果我告訴你我並不厲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謊。

——李小龍

01.

小時候看李小龍電影,覺得這男人真厲害,真解氣。

為師傅報仇殺漢奸,打日本人,還跑到義大利保護同胞打黑幫。

這是我們小時候對李小龍的印象。

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以為李小龍一生只拍過三部半電影。

可再到後來,我們說起李小龍,仿佛談論的不是一個人。

在亞洲地區,他的武學精神,得到各國借鑑;

在華人社會,他是電影明星,是民族英雄;

在西方世界,他是功夫之王,也是「超級英雄」;

而在一些人眼中,他是一個哲學家,一個思想者。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張面孔。

他將「KungFu」一詞,帶入英文詞典,也被《時代》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

逝世多年後,他的影響力依舊在不斷發酵,也在一步步神話。

即便日後他以MMA(綜合格鬥),截拳道聞名,但他對中國武術也充滿尊敬。

而非妄自菲薄和夜郎自大。

02.

1940年,日本吞噬了大半個中國。

鐵蹄之下,戰火連天,民不聊生,劇壇肅殺。

粵劇名伶李海泉,舉家從廣東逃往香港。

一隅偏安的香港島,戰火減緩,可日軍鐵蹄聲依舊讓他戰戰兢兢。

李海泉想了一夜,決定攜妻子去美國,發展他的粵劇。

那時的唐人街在美國已初具規模。

因為早期移民多半來自廣東,粵劇便成了當地華人津津樂道的娛樂項目。

為了能在美國維持生計,李海泉不得不拋下待產的何愛瑜,隨團巡迴演出。

當他還在九千裡外的紐約中國城戲院演出時,啼哭聲從唐人街的東華醫院傳出。

他們的次子李振藩,就此誕生於舊金山。(註:海外華人習慣稱之為「舊金山」)

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並且有1/4的德國血統,這個後來也給他學武帶來了阻礙。

但他的遺孀琳達卻不這麼認為,她說:「他的一生都在東方與西方中徘徊。」

確實,冥冥之中註定他日後一定會回來。

一家人

03.

1941年三月底,粵劇事業陷入低谷,這讓李海泉很苦惱。

他的觀眾多限於廣東籍的華人圈,格局太小,少有外國人喜愛。

李海泉的事業就此陷入了低谷。

周圍無親朋好友,又加之他對粵劇感情深厚,他常夜不能寐。

一日清晨看報,見報端說英國跟日本對峙,香港島暫時安全。

他決定不顧一切,再舉家遷回香港,發誓再也不折騰了。

準備回程時,劇組《金門女》找到了李海泉,那時影片拍攝急需一名華人嬰兒。

李海泉很樂意,就將三個月大的李小龍抱上了螢屏。

李小龍扮演一位名叫「伯父」的嬰兒,這是李小龍的銀幕處女作。

他生命開始和電影產生了聯繫。

父親的粵劇不受歡迎,日後自己的功夫和電影卻登上了歷史舞臺。

《金門女》

04.

1941年12月8日凌晨4時45分,太平洋戰爭爆發。

李海泉動搖了,但一家人沒走,他堅信法西斯會被打敗。

何況舉家出過遠門,嘗過顛沛流離之苦,他整日在家祈禱佛祖,保佑家人平安。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

李海泉心中的擔憂放下了,長長呼出了一口氣。

此時的他也已成為錦添花劇團的臺柱之一,擔綱演出《三盜九龍杯》、《銅網陣》等名劇。

又和永壽年班開戲師爺陳鐵軍合編新劇《斷崖飛絮》,還與薛覺先合作演出《大鬧梅知府》等劇。

家中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他將兒子們帶到嘉諾撒聖瑪麗書院裡念書。

在李小龍的童年記憶裡,這是一個戰亂後等待覆蘇的香港。

戰後首部港片《情陷》也剛剛開啟,隨後幾年,港片也即將迎來它的輝煌。

幼小的李小龍和兄弟們也常常被父親領著去看電影。

所以到底是港片成就了日後的李小龍,還是他讓港片輝煌走向世界?

這是個問題。

05.

1946年左右,李海泉成了著名的粵劇丑角。

收入豐腴,加之妻子何愛瑜出身名門,李家在香港擠入上層。

儘管家境優渥,李小龍卻和普通男孩一樣,在九龍街巷長大。

八歲的李小龍又在這個時期頻繁「觸電」,以藝名李鑫出演《富貴浮雲》,而該片亦標明「新李海泉」客串演出。

李海泉對兒子的客串並無多大意見,對於「新李海泉」名稱也一笑而過。

他只是擔心李小龍的身體太過孱弱,經不起折騰。

他思來想去決定教他那門他練了十幾年的太極拳。

太極拳一方面可以修養身心,一方面又能加強他體質,最為重要的是能克制李小龍浮躁的性格和內心。

父親成了李小龍的第一個師傅,也影響了李小龍的一生。

以至於最後「太極」、「無極」、「陰陽」的理論,也逐漸發展成截拳道的核心理論。

可李小龍性子急躁,學會了一些皮毛後,開始厭倦。

李海泉就找到當時的內家拳高手梁子鵬,來好好管教李小龍這個兔崽子。

李小龍起初很是排斥,但越到後面,他開始對太極和背後的道家思想充滿了樂趣。

他在《生活的藝術家》一書中的《功夫之道》中提到:

當甲對乙施加「陽」的力量時,乙不必以蠻力(陽)來正面抗擊,而應以柔(陰)克剛,順應甲的力量。

當甲的力量發揮到極限而由「陽」轉「陰」時,乙則在其力道將竭之際,發動力量(陽)來反擊對手。如此,則達到了「發乎自然」的狀態。

他嘗試從技擊的角度來注釋道教思想,探討道家中「陰陽理論」對武術技擊的啟示。

闡述中國武學的基本原理,又向世人通俗解釋了太極拳中的「不丟不頂」。

梁師傅一邊給李小龍講授拳理與糾正動作,一邊還將他從其它前輩處學來的那些並不系統、規範的拳術進行了歸納、斧正。

以至於到後來李小龍在美國講授武學時,亦常常提到梁子鵬師傅和太極拳對他的幫助。

遇到好的老師幫助自己,栽下深厚的武學基礎,這是李小龍所幸運的。

06.

李海泉發現李小龍對武學的欲求漸增,就領他到葉問師傅的武館學習。

但李小龍血統不正,一度遭同門師兄弟的反對和排斥,冷眼相看。

他就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表示有決心能將詠春拳練好。

除了詠春,他還苦練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節拳、白鶴拳等拳種,無時無刻想要強大。

一家人圍坐吃飯時,李小龍會邊吃飯邊用拳頭狠狠去砸凳子。

家人很奇怪他的舉動,他回答要讓自己的拳頭變硬,好讓別人不能欺負他。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更多的是想要變得強大,目的是不要讓別人欺負他。

在跟隨葉問師傅的這五年間,李小龍性子急躁,始終不能很好的掌握「柔能克剛」,葉問看在眼裡。

在《理解功夫》這篇文章中,李小龍記載了葉問對他當時所說的話:

小龍放鬆一點,定下神來,忘掉自己,跟隨對手的招式,讓你的腦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幹擾。

然後他就逼著自己要放鬆放鬆,但隨後又開始進入另一種緊張:越要放鬆,卻越不能真正放鬆。

這是思想學家所說的雙重束縛,或者通俗講「無所適從」。

當一個人與他人處於一種重要的關係之中,如果同時收到兩個互相矛盾的信息,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精神分裂症就來源於此。

葉問師傅看到他的痛苦後,又跟他說:

小龍讓自己順乎自然,不要加以幹擾。

接著他有一個禮拜非常痛苦,整日冥想打坐。

然後有一天他準備放棄,去出海划船。

在海上回想過去,他非常地生氣,就用拳頭猛擊大海的水。

就在那一剎他突然領悟道: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諦嗎?

那一刻他頓悟了,他明白要想練好功夫,你必須學習水的「柔」性。

水面能夠倒映飛翔的小鳥,也讓他明白「當我站在對手面前時,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象小鳥在水上的倒影一樣嗎?」 。

因此「在對手面前,不是說要全無感情或感覺,而是要讓你的感覺不受滯帶或阻礙」。

蘇軾《超然臺記》言: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這是李小龍輕身經歷後頓悟到的「超然物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這是李小龍在葉問師傅上學到的東西,也是他練武之外的人生心得。

中國武術絕非流氓打架和暴力手段,武術承載著背後的人生智慧和自我修養。

葉問師傅

07.

1959年李小龍離港赴美讀書前,李海泉給李小龍引進了另一個師傅:

——李小龍尊稱「四叔」的邵漢生。

李小龍覺得自己到美國後別無所長,而只有武術可以勉強說得過去。

所以他拜師邵漢生,兩人互為老師,以「舞」換「武」。

在之前,李小龍獲得了香港恰恰舞比賽的冠軍。

這聽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長期以來,李小龍的動作被譽為「武打芭蕾」,他的崇拜者稱他為「森巴舞者」、「像貓一樣優美」。

李小龍常常展現出肢體的力量與美感,如同古希臘雕塑。

武術和舞蹈一樣,是有呼吸和節奏的,具有有生命力。

在李小龍看來,武術是「心靈與身體配合的精妙的藝術」。

李小龍那最有名的連環飛踢的動作,也有傳承於此,被譽為「致命的芭蕾」。

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的舞者們在訓練的過程中,舞蹈編排中也會引入了很多太極的因素。

世間萬物,靈性相通,乾坤大地,萬法歸一。

武術與舞蹈都是肢體語言,都要表達內心情感,才具有生命力。

所以日後李小龍也想通過電影表達自己的哲學觀,而非暴力。

哲學的內涵使得他的電影和武術,具有象徵意義和生命力。

他不甘心做一個莽夫,而想要更多的是傳遞一種使人向上的精神。

邵漢生、李小龍與石堅

08.

1959年4月29日深夜十時,在九龍維多利亞港,李海泉看著「威爾遜總統號」客輪消失在天際。

他剛結束了自己的舞臺生涯生命,他希望李小龍能在美國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一到美國,李小龍就馬不停蹄地進入愛迪生技術學校學習。

除學習外,李小龍把另外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習武術上。

他在學校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裡進行訓練和表演。

這期間他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這些經典招式常常博得滿堂喝彩。

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他還專研長棍、短棍和雙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埋頭分析傳統武術和西方健身方式。

「百家爭鳴」的他還在校園設立「振藩功夫道場」,教授詠春功夫,打破詠春不外傳的禁忌,讓外國人也能領會到中國武術的魅力。

他的名聲大振,不久,吸引了不少老外前來學習。

10.

1960年,李海泉收到李小龍順利進入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的信件。

家人勸李小龍學習體育這類學科,但他還是按照內心選擇了其他專業,主修戲劇,也學習哲學及心理學等課程。

李小龍為什麼學哲學?

李小龍在他自己的文章《我為什麼喜歡哲學》寫到:

我之所以選擇讀哲學,這與我同年時的好勇鬥狠很有關聯。

我常常問自己:勝利了又怎麼樣?為什麼人們把勝利看得這麼重要?什麼才是榮譽?什麼樣的戰勝才是光榮的?

於是,導師協助我選課程的時候,他認為,以我刨根問底的發問精神,最好修習哲學。

他說:「哲學會告訴你為了什麼才活著。」

當我告訴我的親人和朋友,我選擇了學習哲學時,他們都大吃一驚。他們都會認為,我會去學體育,因為從童年到初中畢業我唯一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就是中國武術,事實上,武術和哲學雖看似對立,但我認為,中國武術的理論與哲學的邊界已經變得模糊了。

每個動作都應該有它的緣由和來龍去脈。中國武術應該有一整套有用的理論。我希望能把哲學精神融入武術,所以我堅持學習哲學。

總結就是:

導師建議、他個人性格和經歷、刨根問底的精神以及對中國武術的理解與追求。

大學期間他大量讀柏拉圖、蘇格拉底、笛卡兒這些人的著作,尤其對笛卡兒很感興趣。

深厚的文學哲學素養,讓他在日後通往國際巨星的道路上遊刃有餘。

他將自己民族的內容通過哲學分解,打包拆解進入西方,讓西方觀眾了解中國文化,充當中外交流大使。

翻開李小龍的筆記,也許李小龍並不是一流的哲學家。

但他能應用所學到的內容去武裝自己,而不是像兒時那樣衝動,用拳頭來反抗這個世界。

能改變世界的人,一定是思想家,不會是一介武夫。

也許拳頭能打倒一個人,戰爭武器能打傷一片人。

但到最後,給人和世間留下的只會是眼淚和哭泣,而不能改變這個世界的實質。

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是會思想的蘆葦,李小龍想當那根蘆葦。

打虎英雄 李小龍

10.

大學期間讀大量的書籍,讓李小龍的深度和高度變得更為宏大。

在那場經典的1971年的電視訪談內。

主持人故意挑釁問道:「你把自己當成中國人,還是北美人?」

當時的李小龍從香港紅起來的,但他出生在美國。

如果按照我們當時把李小龍捧為民族驕傲時,李小龍是不是應該充滿自豪的回答:我是個中國人。

然後讓全體中國人熱血沸騰,如同為國爭光了呢?

李小龍很冷靜,他回答道:

你知道我怎樣看待自己嗎?我是一個人。

我不是想顯擺什麼孔子名言,但是,「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

人們只是碰巧有這樣那樣的區別而已。

我們常常聽到某某明星拋棄國籍,加入外籍。

然後就會有人大喊「你不愛國,你個吃裡扒外的東西,滾,還回中國賺錢幹嘛!」

當初李連杰、鞏俐等人放棄國籍,在網絡激起千層浪,李連杰甚至消沉和痛苦了一段時間。

放棄國籍,並不代表不愛國。

李連杰本意是想讓子女能在國外獲得良好的教育環境,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明白李小龍這段話真正含義。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其實也很不準確。在歐美思想佔主流的世界,李安的《臥虎藏龍》內核依舊是西式的。

但我想強調的是李小龍的這句:越是個人的,才越是世界的。

一種個人即世界,人無差異性的意識。

認清自己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零件,種族的孰高孰低也充滿荒唐可笑。

11.

李小龍在大學期間也像現在的文藝青年那樣,喜歡文學,喜歡寫詩。

在教授武術之外,不斷向外國人傳播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充當中外文化交流大使。

他會試著將一些中國古詩翻譯成英文,其中包括趙孟頫之妻管氏所作的《我儂詞》。

李小龍翻譯道: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It might be forever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管道升《我儂詞》原文: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

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在他的讀書筆記中,他自己也會常常寫詩。

有關夢想的:

我活在夢中,

夢來了又去,

……

躺在船上,

試圖想像可以找到你的夢境,

但是啊,沒有夢。

出現的,僅僅是黑暗中一點點移動的火光。

那是一艘經過的船發出的,遠遠的燈光。

有關愛情的:

《愛情就像友情著了火》

愛情就像友情著了火

愛情就像友情著了火。

開始一團火焰,

很漂亮,經常炙熱而猛烈,

但仍然只是輕飄和搖曳的。

當愛情變老的時候,

我們的心成熟了,

我們的愛情變得像煤一樣,

充分燃燒不能自禁。

有關生活感悟的:

《落葉飄零》

風和雨愉快地嬉戲,

窗外的一片微黃的葉子,

絕望地依附在枝丫上,

我摘下葉子,

給了它一個家,

把它放在了書裡。

他愛好讀書,也會常常讀名人勵志書來鼓勵自我。

他不是一個會把口號喊得震天響的人,而是真的腳踏實地去做了。

他曾經在自己隨筆集裡寫下感受,鼓勵自己向前: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

這是由於我們做事不能當機立斷,一旦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便會畏縮。但如果能夠對某件事作明確的判斷時,不論有無價值,我們都不會畏縮。

對某件事視作極端毫無價值的話,這也是勇敢的表現;

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一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麼便是畏縮了。

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他的房間裡有海量的藏書,從地板堆到天花板,隨便拿起一本,你都能在書上發現他做的批註。

李小龍是個愛書的人,很多人不清楚他其實有一顆健壯的大腦。

他在鏡頭展示的霸氣,更多的是來源於他內心的強大,而非肉體。

畢竟人的肉體總有一天要衰亡和老去,內心卻恰恰相反。

12.

1965年,李小龍度過了大學生涯,李海泉卻沒能看到李小龍最後的光芒。

這一年,李海泉在香港平靜地去世,李小龍也同時接到父親逝世的消息。

李小龍沒有辜負父親期許,陸續參演《青蜂俠》等,闖蕩美國演藝圈。

同年,胡金銓拍攝了《大醉俠》;後一年,張徹拍攝了《獨臂刀》。

這兩部片讓歐美人開始關注香港電影,可李小龍卻在美國遇到瓶頸期。

1971年夏,李小龍接受嘉禾公司邀請回香港,以1.5萬美元的片酬籤下了兩部影片。

不料,第一部《唐山大兄》創下香港開埠以來的最高票房紀錄。

緊接著第二部《精武門》打破了亞洲票房紀錄,功夫片風靡香港和亞洲。

當初,小周星馳和小梁朝偉看的第一部武打電影就是李小龍的電影。

那一代的香港小朋友,痴迷李小龍的電影,痴迷金庸的武俠小說,對中國武術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以至於引發了武術熱潮。

李小龍在之後以截拳道宗師身份,入選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名人堂。

後兩部《猛龍過江》和遺作《死亡遊戲》,又讓他在好萊塢掀起熱潮。

但沒人會想到,李小龍卻猶如一顆流星划過了天際。

33歲的他就此隕落在丁佩的香閨中,留給後人諸多遐想。

以至於他後半生的傳聞一直在坊間流傳著,如同不知源頭的自來水龍頭,一直被擰開著。

13.

翻看武俠小說,我們總會發現武林高手到了後期,總想要更上一層。

習武之人都追求武學的最高境界,但這境界常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以至於許多人走火入魔。

但到底什麼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

李小龍在自己筆記上寫道:

我認為功夫的修煉有三個階段:初級階段、藝術階段、「無藝術」的階段。

李小龍的師傅葉問說:

「對我而言,武術是大同的,千拳歸一路。到頭來,就兩個字:一橫一豎」。

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中八卦門掌門宮羽田則認為:

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見自己,首先要清楚自身的優勢和弱勢,見自己的心性和軟弱;

見天下,知道自己的局限和無知,見自身的渺小,不做井底之蛙;

見眾生,就是要把所學的教給別人,能夠啟發別人,走出天地的牢籠。

14.

最近微博上因為「20秒KO雷雷」的視頻,打著「MMA第一人」旗號的徐曉冬火了。

借著打假名義肆無忌憚地抨擊中國武術的無用,為自己拳館和開直播謀取私利。

他質疑太極是否有實戰能力,質疑傳統武術和中國文化。

在某節目中還大放闕詞,聲稱能十秒就能KO李小龍,不斷用反動情緒來煽動人心。

許多媒體也藉此抓住熱點,不斷將這種煽動情緒擴大化。

合理質疑我們可以同意。

但他這種通過高喊口號,想靠拳頭和暴力來決定武術高低的營銷卻並不高明。

網友們這次都很冷靜,沒被他輕易所激怒。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焦慮,包括我在內,每個人都想出名,什麼都不能做,就能輕鬆賺大量財富。

但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博得名利而喪失做人的真實感,值得嗎?

很多人靠這種炒作成功了,我們也沒有權利去批判別人三觀的對錯。

在娛樂圈「沒有新聞就是壞新聞」,許多人也秉持著這個信條,通過出賣自己來獲得大家關注。

人們也願意接受那些奇奇怪怪的八卦,來滿足自己窺看別人隱私的快感以及幻想光環下的生活。

但逐漸地,我們在生活中都喪失了彼此的真實感。

一個在光環下虛假地活著,一個逃避自己現實的生活。

我很喜歡李小龍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假動作,然後把自己也蒙蔽了。或者,我也可以給你們展示一些花哨的動作。

但是朋友,最難的事情是真實地表達自己,不要欺騙自己。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應該在補一句:勿忘本心,回歸自然


相關焦點

  • 木村武之:終生為李小龍守靈的截拳武者!
    在多年的學習中,木村武之始終是李小龍最為看重的學生之一,兩人亦師亦友,木村甚至在李小龍婚禮上擔任伴郎。儘管年齡較大加之天資普通,但是李小龍依然不斷地糾正木村在練習中的錯誤,而木村也在多年的捶打中不斷進步,最終成為了李小龍最得力的教學助手!
  • 李小龍真正的武學師父,並非葉問而是他,沒有他李小龍就練廢了
    李小龍對於中國對於世界來說,都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功夫巨星,他雖然在電影上面的造詣有很高,但是他在武術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少有人能夠與之匹敵的。但是李小龍真正的武學師父,並非是葉問而是他,沒有他李小龍可能就練廢了!
  • 李小龍逝世46周年 | 如果說有武者之王,那麼李小龍就是王中之王
    而李小龍則是這種固有形象的反面,他是一個哲學家,很聰明,他沒有口音,很厲害。自他之後,很多亞裔美國人的生活都被影響和改變了。」 功夫美國柔道之父吉恩·勒貝爾說「如果說有武者之王,那麼李小龍就是王中之王。」
  • 李小龍,一個讓功夫寫進英語詞典的人
    李小龍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以影視為主要職業的技擊家,以其短暫的一生給世界帶了巨大的影響。然而,李小龍對世界的影響卻不僅限於「功夫片」本身,他讓世界看到的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所具有的「武道精神」。故而,現代搏擊運動中的MMA和UFC等搏擊形式均推崇李小龍為創始人。然而,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首次將中國武術推向世界,並為此做出突出貢獻的李小龍,當初卻是以中國傳統武術的叛逆者的形象開闢國際武壇的。李小龍首次打破了傳統武術的門戶之見,摒棄了武術中許多華而不實的技法與套式,直取傳統武術技擊之精華。特別是將傳統武術中長期蘊含的哲學思想——武道哲理提升了出來。
  • 李小龍在單挑之前,為何總要先刮一下自己鼻子?背後原因很簡單
    說到李小龍,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這個功夫巨星將中國功夫帶向了世界,讓世界領略了中國功夫的真正魅力。李小龍這一生雖然的短暫,但是他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是「功夫之王」、「武之聖者」,是「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是無數人爭相模仿的偶像。
  • 李小龍不僅是「天下第一」的武術家,更是位虛懷若谷的「哲學家」
    都知道李小龍是偉大的武術家,功夫宗師;真實的李小龍除了功夫之外,還是位精修法學、哲學的學者;嘻哈說唱的藝人;恰恰舞冠軍。真實的李小龍並不是一個除了功夫什麼都不知道的「武痴」,相反的,李小龍多才多藝,正如他自己所說「杯子裡裝上水,水就是杯子的形狀;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 李小龍一生中七個師父,啟蒙師父是他的父親,影響最大的是葉問
    李小龍不僅是個偉大的武術家,他還是一個傳奇,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一個傳奇。李小龍在世界最權威的武術排行榜中,位列世界最偉大的七大武術家之一,所以他的成就是世界公認的,他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還深受外國人的尊敬和喜愛,連日本人都尊稱他為「武之聖者」。
  • 李小龍生前經典語錄,滿滿的正能量成就他傳奇的人生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師承葉問,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他在香港的四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1962年李小龍開辦「振藩國術館」,1967年自創截拳道。
  • 武者境界劃分及介紹!
    淬體境淬體境是武者的基礎,顧名思義練的是身體,每一次晉升都會排出體內的雜質。淬體境七層到九層,體內元氣初生。元氣在體內形成大周天打通天地之橋,才能突破淬體境。開元境元氣初開打通天地之橋,突破到開元境才真正地具備屬於自己的元氣。
  • 李小龍的日本大徒弟,終身為他守墓,傾盡一生,93歲依然每周一次
    一、一段功夫奇緣,結識「功夫大師」說起他們的相識也是頗有傳奇色彩,遇到李小龍的時候,木村武之已經三十五,而李小龍當時還是19歲的大學生,作為頗具商業頭腦的超級市場小老闆,他不相信這位年輕人有如朋友誇獎的那般厲害,抱著這種懷疑態度,他就決定去會一會這位不得了的功夫大師。
  • 梁紹鴻和李小龍比武連敗3次後,決定去和「詠春師父」葉問決鬥
    與武結緣梁紹鴻,美國詠春之父,他是李小龍好友,海豹突擊隊格鬥教官,如果選擇一個人來講述葉問與李小龍兩個人,梁紹鴻無疑是最有資格的一個。當時梁紹鴻的表姐在電影界工作,和李小龍的父親互相認識,李小龍和梁紹鴻,經常和他的表姐學習。
  • 李小龍丨哪裡有絕對自由,哪裡就有藝術生命
    1971年,一位日本武術大師向李小龍請教:「您能教會我真正的截拳道嗎?」李小龍反問道:「你是願意做高山上挺拔的青松,還是願意做池塘邊纖細的蘆葦?」日本大師說:「當然是青鬆了。」李小龍說:「青松雖然挺拔,大雪照樣可以把它壓垮。
  • 葉問為什麼預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他在李小龍身上發現了什麼
    葉問為什麼預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他在李小龍身上發現了什麼。李小龍之名名揚海內外,傳奇的一生卻在32歲英年早逝,雖然在當時看是個意外,但是其師傅葉問就曾預言過自己的徒弟是個短命種,面相之說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模糊的存在,信也不信,但是李小龍早逝卻是應驗了。
  • 他將「功夫」帶進英文字典,被譽為「武之聖者」,卻英年早逝
    他將「功夫」帶進英文字典,被譽為「武之聖者」,卻英年早逝說起「武之聖者」,很多人會說這是小說裡面的名字,可是在日本,這個尊稱只會讓人想起李小龍。據悉,英國大字典裡面,「Kung Fu」這個名詞,就是因為當時李小龍名氣太大,從而加進去的。在那之前,中國的功夫,被人們當做雜技,只有觀看的價值。
  • 李小龍真正的成就在哪?
    李小龍,說起這個名字,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事跡早已被傳得家喻戶曉,被人奉為傳奇。他在中國影壇以及武術界的影響至今沒人可以超越,只可惜英年早逝。那麼作為一位影視巨星和一位武術大師,他真正的成就在哪裡呢?李小龍只主演過四部電影,《猛龍過江》,、《精武門》、《唐山大兄》,《龍爭虎鬥》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其中《龍爭虎鬥》是讓李小龍在好萊塢立足的一部電影,讓李小龍成為了國際影視巨星,很多人說李小龍最大的成就就在電影領域,貝哥我不贊同,貝哥我認為李小龍的真正成就在於他在武術方面的造詣。
  • 李小龍徒弟兼好友木村武之去世 享年96歲
    武者網訊 當地時間1月7日,李小龍徒弟兼好友截拳道大師木村武之(Taky Kimura)去世,享年96歲。 木村武之於1924年3月12日在美國華盛頓長大,在他35歲的時候遇到了當時年僅18歲的李小龍,被李小龍的功夫吸引隨後加入李小龍的武館學習。
  • 美跆拳道之父:李小龍只是演員 不是真正的武術家?
    朱瑞:至今,李小龍在武術界的知名度仍然是最高的。在俄羅斯,我遇到許多人,他們不知道穆罕默德·阿里,卻都認識李小龍。我認為他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他在銀屏上塑造的形象真正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李小龍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銀屏上,都表現出多數人所不具備的超凡魅力。記者:李小龍曾作為嘉賓出席過你參加的比賽嗎?
  • 李小龍死因成謎,兒子李國豪意外身亡,唯一的女兒現狀如何?
    導語:李小龍被稱為中國功夫第一人,被稱為是日本稱為是武之聖者。他是一代武打明星。中國的功夫電影是被他推上了高峰,功夫一詞也是因為他被寫入了英語字典,真正把中國功夫推向世界的男人,有一代又一代的人迷戀他,模仿他的步伐,他的穿著和怪吼。
  • 今天的瓜:李小龍弟子木村武之去世,UFC再敲定三場冠軍戰!(2021.1.8)
    01李小龍弟子木村武之去世,享年96歲今天對於全球截拳道弟子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日子。李小龍生前好友兼弟子木村武之先生於北京時間今天駕鶴西去,享年96歲(戳此回顧)。木村武之作為早期弟子之一,深得李小龍信任,甚至在李小龍返回香港時,將西雅圖的武館交付於木村打理。
  • 葉問在早年就斷定李小龍短命,因為看出李小龍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李小龍是現代武術大家,是他將中國功夫真正帶入國際視野,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功夫的強大。所謂習武強身,這是中國功夫的初衷。然而,功夫了得的李小龍,卻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33歲。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死因,有人說他是因病去世,有人說他是猝然而死,更有人說他是被人謀殺!真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