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文 韓墨/圖
由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無極映射——在路上2020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12月5日在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作為「在路上」系列項目的第八屆展覽,本次展覽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7個藝術群體共同參與,策展人把他們的創作方式稱為「後工業群體方式」,讓觀眾看到,在信息化時代當代藝術新的創作態勢。
「後工業群體」,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全息影像、環幕電影、互動遊戲等新媒體作品,事實上,本屆展覽的確有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比如開幕當天,在展覽現場就進行了一場網紅直播帶貨,網紅郭小以「無極」為題,將事先徵集來的關於對「無極」概念的創作作品,包括詩歌、文章、繪畫、塗鴉、摺紙、概念作品等等,在關山月美術館內直播售賣,價格自定,收入所得則無償捐獻給慈善組織,這就是「01小組」與網紅「郭小」合作推出的作品《爆款墨丘利》。
此次展覽在關注對象上延續了去年群體的概念,展覽關注藝術群體之間合作方式的變化,策展人表示,信息化時代,數位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表現手段上的革命,更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客觀物)之間深層關係上的改變,「無人」不但從根本上打破了程式,消解了權威,更突破了體制,使藝術回歸到了一種不受具體框架限定的自然狀態,指向派生萬物的本體——無極,同時也以「無極映射」的方式顛覆了傳統藝術群體「聯合力量」的初衷,從而使群體藝術呈現出一種更自由、更隨機、更出人意表的創作狀態。
此次展覽的一些作品打破了我們對於固有藝術群體的定義。比如,我們通常認為,群體一定不是一個藝術家,一定是很多藝術家。但在此次展覽中,有的群體分明是一個藝術家的藝術計劃輻射了很多藝術家。藝術家黃可一發起的藝術計劃「全世界回不來的人」就是這樣。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邊界封閉、航班銳減,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能自由旅行。滯留別處的人們處境艱難,藝術家通過網際網路邀請滯留在別處的藝術工作者創作數碼版畫,幫助他們完成作品並在線銷售,用所得補貼他們購買迫切需要的高昂機票。
群體藝術創作的主體一定是一群人嗎?在這個展覽中,答案是否定的。現在很多的好作品都是出自一些空間或者機構的持續性的藝術計劃,通過長期的實踐和闡釋,用一群藝術家的一系列作品講述同一個故事。比如深圳藝術群體「握手302」就是一間民非機構。成立的契機是「握手302」公共藝術項目:從2013年開始在深圳城中村白石洲啟動,至今仍在繼續的一系列公共藝術創作。
據了解,在路上項目為關山月美術館自2013年發起的持續性當代學術研究項目,連續七屆的提名展和論壇已經在國內外產生了很重要的學術影響,2014年的「在路上.新水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為「全國重點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2015年整個活動被列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重點項目,2016年整個活動又被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列為常設性學術支持項目。2017年的媒體藝術提名展學術影響力由大陸擴展到港澳臺,於2018年3月作為香港ART BASEL的平行活動,在香港城市大學展出。
除了展覽之外,主辦方還於12月6日舉行了無極映射&聯合力量——「在路上·2020「學術論壇,由朱小鈞、張新英擔任學術主持。本次論壇邀請了14位青年批評家共同參與,對中國自民國以來直至當下的藝術群體進行多向度的針對性研究,並以此作為審視和定位當下後工業群體方式的坐標系,為當下藝術生態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審讀:孫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