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深圳關山月美術館主辦的「共生——在路上·2019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展」開幕。作為以青年為主體的年度藝術項目,第7屆「在路上」以「共生」為主題,整理了近20年來興起的中國社區介入式藝術,呈現43個藝術案例,拓展藝術邊界,探討藝術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探索藝術創作的多樣可能。
針對主題對深圳城市的重要意義,此次展覽首次啟用「主題展+外圍展」的方式,呈現深圳當地鮮活的藝術生態。據策展人朱小鈞介紹,在關山月主展場之外,鰲湖藝術村、握手302、地鐵美術館、33當代藝術空間四個長期從事社區藝術實踐的分展場,以期和美術館內的文獻敘事形成有機的結構關係,從而更加客觀、生動地呈現中國社區藝術的面貌。
此次展覽通過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位學者、策展人、媒體代表提名,提交超過100個案例,經過組織委員會最終評審,選擇43個案例作品最終呈現。從這些案例當中,可以看到藝術家面對個人境遇、自然環境、地域習俗,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多樣探索。
「社區」的概念在英文中強調以共同價值集合起來的人群,在中文中常被用作表示居住在附近的人,也常與「小區」等詞混用。隨著中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居民分享現代生活理念,社區在精神層面上的共識也逐漸成為文化藝術領域的共同追求,相關的藝術項目在華東和華南區域興起,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廈門等經濟發達地區。
策展人盛葳介紹說:「社區藝術創作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藝術家關注的內容和主題各不相同,展覽以地域為線索,分為華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南、西北四個板塊進行綜合呈現。」策展人吳洪亮介紹說:「城市的發展對藝術提出要求,城市空間也是藝術的發生場,藝術家帶著具有針對性的視角從城市生活的細微處入手,美化公共空間,以藝術項目調動居民參與熱情,激發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網際網路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是現代人的精神領地,基於網際網路社群的藝術實踐在底層邏輯和呈現形式都不同於傳統樣式。近年來,在文化旅遊相關國家政策的指導下,西南、西北地區主動引進藝術項目,以藝術帶動文旅經濟,展示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月12日。「青年批評家論壇」與展覽開幕式同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