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C 珠海站已經結束了近一個月,這場比賽有點特別。
山葉車隊的新人車手「85 號」第一次參加大型摩託車錦標賽,便拿到 D 組單組冠軍、全場第二的好成績。當他俯下身,像很多職業運動員那樣親吻頭盔的時候,幾乎讓人忘記了他還是一名主持人、演員、舞者。
舞臺上的燈光比不上金燦燦的獎盃耀眼,王一博專業車手的身份,在這場比賽中被肯定,名副其實。
跨界這事,在演藝圈司空見慣。當老闆、做餐飲是前兩年明星們的選擇趨勢,現在,「酷蓋」王一博又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粉絲們在吹足了彩虹屁的同時,也不禁想問,王一博,你不睡覺的嗎?
《極限青春》剛剛收官,十期的節目裡,粉絲們眼睜睜看著王一博從一個滑板 0 基礎的小白,到能夠熟練掌握滑板的滑行以及各種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他的進步之大,讓一起參加節目的滑手都吃了一驚。節目錄製的同一時間,正趕上他主演的電視劇大熱,他通告不斷,全國各地飛。而滑板則恰恰是一個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進行不斷重複練習的運動,無論怎麼想,這也是件不太可能做到的事。
答案是,節目後臺、拍攝間隙,甚至在機場,王一博的腳下始終踩著滑板。最大化地利用這些看似毫無用處的碎片化時間,才得以讓他在這些跨度極大的不同領域內做到「不愧是我」。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描寫了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將這種人稱為「Slash」,譯為「斜槓青年」。
通俗點講,「斜槓青年」就是在社交網絡上,用「/」符號來區分自己的身份的人。王一博就是演藝圈中典型的「斜槓青年」,讓我們用這種表達方式改寫一下他的微博認證——
不同角色、不同職業、不同身份,是他們所選擇的生活。他們像魔術師手中的魔方,在一個又一個領域中成為了最多面的自己。
這是「斜槓青年」A先生的簡歷。大學和研究生都就讀於英國著名公立大學「約克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國際金融機構麥肯錫和摩根史坦利,在其中最傳統且熱門的投資銀行部門 (IBD)。2016 年,卻突然轉行開辦體育賽事公司,還成為了一名專業賽車手,屢獲冠軍。
從教育背景到工作經歷,A 先生的簡歷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份「黃金簡歷」。用這份簡歷去應聘,他會是所有公司青睞的對象。放棄大熱的金融行業,選擇了完全陌生的賽車圈,按理說也應該從零開始,慢慢進步。然而,僅僅三年,他已經成為了目前中國人氣第一的賽車手。別人十多年觸及不到的高度,他在幾乎不可能的時間內,一腳油門,衝過了終點。
他是斜槓青年——劉澤煊。
空白的入場券,滿載而歸
很多人認識他,是通過綜藝《心動的信號》。節目前幾期,在有一位男嘉賓不會被選擇的情況下,他成了那個唯一的零票。但隨著男女嘉賓的相處、互動,越往後,人們對這個沉穩的男生印象越深刻。
記得有一次,在女嘉賓已經心有所屬另一位男生的時候,他問女嘉賓,「剩下的日子你願意和誰珍惜每一天?」,女嘉賓反問他,「那你呢?」,他不加掩飾的回答「我覺得我願意和你吧」。緊接著,他害羞的笑了一下,說「但你想要跟別人的話,我也沒有意見」。前半句,直接真誠的表達自己。後半句,又給了女生足夠的空間和尊重,讓她做出自己的選擇。
節目裡表現的心態淡定,但他說零票的時候自己「直接被刺激到了」。作為一個標準的宇宙直男,劉澤煊在這場關於勝負欲的戰鬥中被激發出了本能。
他說,人生能參加這種節目的機會不多,他想做自己。
人設、劇本、套路... 在演藝圈制定的這些遊戲規則下,做自己這句話有些不切實際。不過節目中零票的開端,也說明了他手裡拿到的其實只是一張空白的入場券。他相信自己的真實,不立人設、沒玩套路,牽走了女嘉賓的手。
節目播出之後,劉澤煊的人氣漲了不少。不過他的粉絲沒把他當成一個「愛豆」,他們叫他「澤哥」。他也不覺得自己的粉絲是一群盲目的追隨者,他說他們是「迷茫的年輕人」。他希望自己可以給他們一些能量,一些價值觀,能讓這些年輕人通過他的經歷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說因為自己從那個階段走過來,所以知道他們在焦慮什麼。其實,今年他剛 30 歲,也只是個步入社會沒幾年的青年人。
別人四歲,我二十六歲
「我一直在追尋自己的道路」,劉澤煊是這麼評價自己的。回看他的人生經歷,他也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這一點。
剛畢業,一腔熱血想做一番大事業,結果現實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必然會經歷的一次,社會的毒打。被大公司聘用的心情都飄上雲端了,一正式工作才發現,原來四周都是雷劈帶閃電,是雲太厚給你加了幾層 buff。
做金融行業的那幾年,劉澤煊也一樣。他覺得自己被埋沒了。「我覺得很多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如我,但是為什麼我要聽他的指示?」
所以他辭職了,瀟灑的一轉身,去當了賽車手。
「我沒有練過卡丁車,他們從四歲、六歲到十二歲就開始練了。」看起來是盲目自信,實際上是天賦使然。劉澤煊知道自己在開賽車上是有天分的,即使沒有從小開始培養的肌肉記憶、訓練神經,他就是開得比別人好。
不只是開賽車,現在他自己當老闆,又涉足電競圈、娛樂圈。在這些領域中「斜槓」,與其說是需要天分,他更願意比作成「你的大腦要有開關」。
「因為不同行業的人的腦迴路都不一樣,你要能迅速切換、迅速的適應,有時候新的行業不會給你很多的機會。」有時候,他上午還在賽車場以一個專業車手的身份參加比賽,下午就要切換大腦的開關,談下一筆生意。
極簡生活,不害怕獨處
在這個每個人都在填充自己時間的時代裡,30 歲的劉澤煊正在簡化自己的生活。他不交很多朋友,也不過夜生活。晚上空閒下來,他更喜歡去開開賽車的模擬器。
他不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懼怕獨處,相反,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更舒服。哪怕是遇到讓自己感到焦慮的時刻,他也不會找人傾訴,而是選擇自己消化。
「我覺得這一輩子其實就是你一個人,身邊的朋友也好、親人也好,不可能每天都陪在你身邊,遲早會離開,還不如對自己先脫敏,不依賴任何人,內心就不會有什麼波動。」
到現在,劉澤煊也沒讓自己停下來。在談到未來時,他說自己會永遠保持一種不確定性。「活在不確定裡,剛開始會焦慮,但後來你就會發現,這是人生的常態。」
北京喜歡搖滾樂的年輕人都知道,五道營胡同裡有個隱藏在小院子裡的酒吧。面積不大,位置也很隱蔽,但是稱得上是北京新生代搖滾音樂人成長起來的烏託邦。它的名字聽起來也很硬核,School,一個聽搖滾的酒吧,給自己起名叫學校,真是要把反叛精神貫徹到底。
School 在北京開了快十年了,可以說,它是一個陪伴著很多喜歡搖滾樂的人成長起來的地方。2012 年,幾個年輕人就在這裡組建了一支樂隊。這個樂隊誕生在學校,卻給自己取了一個藥物的名字——盤尼西林。三年後,盤尼西林在解散後再一次後重組,這一次他們換了個新貝斯手,這個人就是我們的第二個主人公,熊花。
對老吉他的共同熱愛,讓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認識了熊花,並把他拉進了盤尼西林。在那之前,熊花一直在一家公司當工程師,主要負責做監控系統的設計規劃。
這份工作熊花做了四年多。工作之餘,他有很多愛好,寫歌彈琴、爬山、騎自行車、做手工皮具。他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一個舒適的平衡點,上班族的角色外,這些興趣愛好填充了他的時間。
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沒把這些事情當作是業餘時間的消遣,他覺得它們和工作一樣重要。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愛好」最終成為了他職業發展的其他可能,造就了「斜槓青年」熊花。
玩樂隊很酷,騎車也很酷
熊花第一次把自己的興趣發展成職業,是在 2017 年。他辭了工程師的工作,到網際網路公司做新媒體的內容產出。
從 12 歲開始接觸自行車運動開始,他就一直沒放下過騎行。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愛,讓熊花想藉助這個平臺和機會,把這項運動中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寫給騎行愛好者們看。
那會兒他一個人背著單反和電腦,又拍又寫。跟著車隊的後勤人員,轉輾在各個比賽現場,由於深入到車隊的內部,他記錄下了很多珍貴的內容。從車手在比賽中的飲食控制、車的專業配置,到車隊的技師如何維修保養高級自行車的方法,這些從別的地方無法獲取的知識,吸引了許多自行車愛好者的點擊。這讓熊花的公眾號越做越好,不僅閱讀量始終很高,連平臺也給予了很大的認可。興趣不僅是熊花開始這份工作的契機,也是他做得更好的動力。
第二次,就是玩樂隊。
今年夏天,盤尼西林治癒了不少人,這個從酒吧走出來的小樂隊火了。熊花始終呆在那個網際網路公司,一邊寫著自行車,一邊當著樂隊的貝斯手。
不過最近,他決定辭職了。趁著這股熱還沒降溫,他想專心做音樂。這次,興趣給了他一些面對未知的勇氣,畢竟在熊花看來,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是好的。
再忙,其實都有時間
熊花的經歷,其實有點像開頭我們說過的王一博。他們都是把興趣結合到自己的職業中,也同樣地讓人疑惑他們是哪兒來的時間去做這些事情的。
作為藝人,趕通告、拍戲,王一博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而上班的人都知道,在公司上廁所都有可能要打卡,更不要提抽空搞點自己的興趣愛好了。朝九晚五的完整時間裡,熊花選擇了合理的規劃它。
以前不忙的時候,他還沒有刻意地管理時間。但現在,他把自己的時間按小時來劃分,「你必須做時間規劃,比如說兩小時你要幹什麼,儘可能的提高效率。」還沒決定專職做音樂之前,下班後的時間熊花一般會用來排練。聚餐、喝酒、娛樂,這些下班後固定安排的活動,和熊花的生活似乎離得很遠。
他的建議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找到一種正確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是會摸索出一些經驗,我覺得當找到一種熟練的方法去應對某一件事的時候,速度會變得非常快,效率也非常高,當然人也會非常累。」
斜槓青年熊花並不是個特例,他是如今很多年輕人的縮影。「其實有很多的年輕人在堅持著自己喜歡的東西,雖然大家可能表面上看著每天忙於工作的事,但是有些人真的沒有放棄,我覺得特別好。」
2014年,非誠勿擾第五百期美國場特輯上,最後一位登場的男嘉賓給24位女生每人送了一條鑽石項鍊。不僅如此,他的身高、相貌、學歷、工作,每一項都可以說是滿分,最終自然是牽手成功,節目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步入尾聲。
距這期節目播出已經過去了五年,當時誰與誰牽手走下臺,可惜不是你唱了幾遍觀眾早已記不起,但記得這位優質男嘉賓的人肯定不在少數。就算說不出他的名字,24條鑽石項鍊的闊綽勁,就算放到現在,也依然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叫桑東,今年34歲,現在自己創業做首飾品牌。當時送出去的項鍊,是他品牌早期的產品之一。如今事業趨向穩定,但學生時期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更確切一點,不如說他就是個學霸。
兒時學習民族舞,加入過部隊文工團。大學考入浙江大學,沒去,復讀一年上了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同時研讀經濟學雙學位。畢業時被保研進金融學碩士,沒去,出國留學讀了公共管理。畢業後先是在商業銀行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和兩個美國朋友創業,以運動為主題設計了自己的首飾品牌。
對桑東這種人來說,跨界仿佛真的只是跨一步這麼簡單。
真的…是嗎?
累了的話,試試睡一覺
聊天過程中,桑東很少提及自己人生中的困難、挫折。這樣的人,不是經歷的事太少,就是經歷的事太多。他是第二種。在部隊呆過的那段日子,他吃了不少苦。而創業過程中,棘手的問題更是數不勝數。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他品牌剛剛起步半年的時候,為了宣傳產品,他們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品牌已經被別人搶先註冊了。這對一個還處在萌芽期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打擊。直到今年初,這個冒牌企業才倒閉關店。部隊的磨練,讓他養成了遇事冷靜、不會慌亂的心態,別人眼裡很煩的事情,在他看來,只要想辦法去解決就好了。
現在,桑東的品牌發展處在一個很不錯的階段。他給自己的目標定的很高,這就意味著他要考慮、要處理的事情每天都很多,更何況他還是整個公司的領軍人物。他說,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好。忙亂、焦急的時刻是每天的日常,但桑東會首先想自己能去做什麼,而不是要求別人做什麼。「我把事情都安排好了,大家都做到要求的事情了,如果後面再有問題的話,繼續解決就好了,不一定非要達到什麼程度。」
這種良好的心態,讓他在工作中養成了很好的方法和習慣。當很多事情堆在手頭時,他建議先從簡單的開始做起,比如一些最基礎的預備工作,當慢慢進入到工作狀態之後,再去處理一些複雜的事情。
「實在累了的話,睡一覺就好了。」
工作是我第一考慮的事
在我們問到是什麼動力讓他去挑戰不同的事物時,桑東的回答出人意料:為了能讓公司的人發展的更好。對他來說,他所做的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業,能給團隊的人帶來更大的平臺、更高的收益,才會給他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領導者的責任心通常會直接影響整個團隊的發展與走向,而桑東就是這種把事業與員工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的人。即使是在工作中遇到困擾的時刻,他也都會選擇自己消化解決,不把焦慮情緒帶給同事。遇到新的工作,他會親力親為的自己先學會,再教給別人。一周七天準時上班,是因為公司來了些新同事,應當陪著他們一起工作更好。
在結婚這件人生大事上,桑東說自己還沒有計劃。現在他基本將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傾注在工作中,即使今年已經34歲,他也覺得自己的心態和大學時差不多。以桑東現在的生活狀態,年齡只是個數字罷了。
監製:新褲衩
採訪:盼盼
撰文:小任
版式:本本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