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王一博的多重身份,盤尼西林的熊花從工程師到貝斯手

2021-01-07 時尚先生

ARRC 珠海站已經結束了近一個月,這場比賽有點特別。

山葉車隊的新人車手「85 號」第一次參加大型摩託車錦標賽,便拿到 D 組單組冠軍、全場第二的好成績。當他俯下身,像很多職業運動員那樣親吻頭盔的時候,幾乎讓人忘記了他還是一名主持人、演員、舞者。

舞臺上的燈光比不上金燦燦的獎盃耀眼,王一博專業車手的身份,在這場比賽中被肯定,名副其實。

跨界這事,在演藝圈司空見慣。當老闆、做餐飲是前兩年明星們的選擇趨勢,現在,「酷蓋」王一博又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粉絲們在吹足了彩虹屁的同時,也不禁想問,王一博,你不睡覺的嗎?

《極限青春》剛剛收官,十期的節目裡,粉絲們眼睜睜看著王一博從一個滑板 0 基礎的小白,到能夠熟練掌握滑板的滑行以及各種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他的進步之大,讓一起參加節目的滑手都吃了一驚。節目錄製的同一時間,正趕上他主演的電視劇大熱,他通告不斷,全國各地飛。而滑板則恰恰是一個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進行不斷重複練習的運動,無論怎麼想,這也是件不太可能做到的事。

答案是,節目後臺、拍攝間隙,甚至在機場,王一博的腳下始終踩著滑板。最大化地利用這些看似毫無用處的碎片化時間,才得以讓他在這些跨度極大的不同領域內做到「不愧是我」。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描寫了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將這種人稱為「Slash」,譯為「斜槓青年」。

通俗點講,「斜槓青年」就是在社交網絡上,用「/」符號來區分自己的身份的人。王一博就是演藝圈中典型的「斜槓青年」,讓我們用這種表達方式改寫一下他的微博認證——

不同角色、不同職業、不同身份,是他們所選擇的生活。他們像魔術師手中的魔方,在一個又一個領域中成為了最多面的自己。

這是「斜槓青年」A先生的簡歷。大學和研究生都就讀於英國著名公立大學「約克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國際金融機構麥肯錫和摩根史坦利,在其中最傳統且熱門的投資銀行部門 (IBD)。2016 年,卻突然轉行開辦體育賽事公司,還成為了一名專業賽車手,屢獲冠軍。

從教育背景到工作經歷,A 先生的簡歷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份「黃金簡歷」。用這份簡歷去應聘,他會是所有公司青睞的對象。放棄大熱的金融行業,選擇了完全陌生的賽車圈,按理說也應該從零開始,慢慢進步。然而,僅僅三年,他已經成為了目前中國人氣第一的賽車手。別人十多年觸及不到的高度,他在幾乎不可能的時間內,一腳油門,衝過了終點。

他是斜槓青年——劉澤煊。

空白的入場券,滿載而歸

很多人認識他,是通過綜藝《心動的信號》。節目前幾期,在有一位男嘉賓不會被選擇的情況下,他成了那個唯一的零票。但隨著男女嘉賓的相處、互動,越往後,人們對這個沉穩的男生印象越深刻。

記得有一次,在女嘉賓已經心有所屬另一位男生的時候,他問女嘉賓,「剩下的日子你願意和誰珍惜每一天?」,女嘉賓反問他,「那你呢?」,他不加掩飾的回答「我覺得我願意和你吧」。緊接著,他害羞的笑了一下,說「但你想要跟別人的話,我也沒有意見」。前半句,直接真誠的表達自己。後半句,又給了女生足夠的空間和尊重,讓她做出自己的選擇。

節目裡表現的心態淡定,但他說零票的時候自己「直接被刺激到了」。作為一個標準的宇宙直男,劉澤煊在這場關於勝負欲的戰鬥中被激發出了本能。

他說,人生能參加這種節目的機會不多,他想做自己。

人設、劇本、套路... 在演藝圈制定的這些遊戲規則下,做自己這句話有些不切實際。不過節目中零票的開端,也說明了他手裡拿到的其實只是一張空白的入場券。他相信自己的真實,不立人設、沒玩套路,牽走了女嘉賓的手。

節目播出之後,劉澤煊的人氣漲了不少。不過他的粉絲沒把他當成一個「愛豆」,他們叫他「澤哥」。他也不覺得自己的粉絲是一群盲目的追隨者,他說他們是「迷茫的年輕人」。他希望自己可以給他們一些能量,一些價值觀,能讓這些年輕人通過他的經歷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說因為自己從那個階段走過來,所以知道他們在焦慮什麼。其實,今年他剛 30 歲,也只是個步入社會沒幾年的青年人。

別人四歲,我二十六歲

「我一直在追尋自己的道路」,劉澤煊是這麼評價自己的。回看他的人生經歷,他也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這一點。

剛畢業,一腔熱血想做一番大事業,結果現實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必然會經歷的一次,社會的毒打。被大公司聘用的心情都飄上雲端了,一正式工作才發現,原來四周都是雷劈帶閃電,是雲太厚給你加了幾層 buff。

做金融行業的那幾年,劉澤煊也一樣。他覺得自己被埋沒了。「我覺得很多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如我,但是為什麼我要聽他的指示?」

所以他辭職了,瀟灑的一轉身,去當了賽車手。

「我沒有練過卡丁車,他們從四歲、六歲到十二歲就開始練了。」看起來是盲目自信,實際上是天賦使然。劉澤煊知道自己在開賽車上是有天分的,即使沒有從小開始培養的肌肉記憶、訓練神經,他就是開得比別人好。

不只是開賽車,現在他自己當老闆,又涉足電競圈、娛樂圈。在這些領域中「斜槓」,與其說是需要天分,他更願意比作成「你的大腦要有開關」。

「因為不同行業的人的腦迴路都不一樣,你要能迅速切換、迅速的適應,有時候新的行業不會給你很多的機會。」有時候,他上午還在賽車場以一個專業車手的身份參加比賽,下午就要切換大腦的開關,談下一筆生意。

極簡生活,不害怕獨處

在這個每個人都在填充自己時間的時代裡,30 歲的劉澤煊正在簡化自己的生活。他不交很多朋友,也不過夜生活。晚上空閒下來,他更喜歡去開開賽車的模擬器。

他不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懼怕獨處,相反,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更舒服。哪怕是遇到讓自己感到焦慮的時刻,他也不會找人傾訴,而是選擇自己消化。

「我覺得這一輩子其實就是你一個人,身邊的朋友也好、親人也好,不可能每天都陪在你身邊,遲早會離開,還不如對自己先脫敏,不依賴任何人,內心就不會有什麼波動。」

到現在,劉澤煊也沒讓自己停下來。在談到未來時,他說自己會永遠保持一種不確定性。「活在不確定裡,剛開始會焦慮,但後來你就會發現,這是人生的常態。」

北京喜歡搖滾樂的年輕人都知道,五道營胡同裡有個隱藏在小院子裡的酒吧。面積不大,位置也很隱蔽,但是稱得上是北京新生代搖滾音樂人成長起來的烏託邦。它的名字聽起來也很硬核,School,一個聽搖滾的酒吧,給自己起名叫學校,真是要把反叛精神貫徹到底。

School 在北京開了快十年了,可以說,它是一個陪伴著很多喜歡搖滾樂的人成長起來的地方。2012 年,幾個年輕人就在這裡組建了一支樂隊。這個樂隊誕生在學校,卻給自己取了一個藥物的名字——盤尼西林。三年後,盤尼西林在解散後再一次後重組,這一次他們換了個新貝斯手,這個人就是我們的第二個主人公,熊花。

對老吉他的共同熱愛,讓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認識了熊花,並把他拉進了盤尼西林。在那之前,熊花一直在一家公司當工程師,主要負責做監控系統的設計規劃。

這份工作熊花做了四年多。工作之餘,他有很多愛好,寫歌彈琴、爬山、騎自行車、做手工皮具。他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一個舒適的平衡點,上班族的角色外,這些興趣愛好填充了他的時間。

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沒把這些事情當作是業餘時間的消遣,他覺得它們和工作一樣重要。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愛好」最終成為了他職業發展的其他可能,造就了「斜槓青年」熊花。

玩樂隊很酷,騎車也很酷

熊花第一次把自己的興趣發展成職業,是在 2017 年。他辭了工程師的工作,到網際網路公司做新媒體的內容產出。

從 12 歲開始接觸自行車運動開始,他就一直沒放下過騎行。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愛,讓熊花想藉助這個平臺和機會,把這項運動中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寫給騎行愛好者們看。

那會兒他一個人背著單反和電腦,又拍又寫。跟著車隊的後勤人員,轉輾在各個比賽現場,由於深入到車隊的內部,他記錄下了很多珍貴的內容。從車手在比賽中的飲食控制、車的專業配置,到車隊的技師如何維修保養高級自行車的方法,這些從別的地方無法獲取的知識,吸引了許多自行車愛好者的點擊。這讓熊花的公眾號越做越好,不僅閱讀量始終很高,連平臺也給予了很大的認可。興趣不僅是熊花開始這份工作的契機,也是他做得更好的動力。

第二次,就是玩樂隊。

今年夏天,盤尼西林治癒了不少人,這個從酒吧走出來的小樂隊火了。熊花始終呆在那個網際網路公司,一邊寫著自行車,一邊當著樂隊的貝斯手。

不過最近,他決定辭職了。趁著這股熱還沒降溫,他想專心做音樂。這次,興趣給了他一些面對未知的勇氣,畢竟在熊花看來,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是好的。

再忙,其實都有時間

熊花的經歷,其實有點像開頭我們說過的王一博。他們都是把興趣結合到自己的職業中,也同樣地讓人疑惑他們是哪兒來的時間去做這些事情的。

作為藝人,趕通告、拍戲,王一博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而上班的人都知道,在公司上廁所都有可能要打卡,更不要提抽空搞點自己的興趣愛好了。朝九晚五的完整時間裡,熊花選擇了合理的規劃它。

以前不忙的時候,他還沒有刻意地管理時間。但現在,他把自己的時間按小時來劃分,「你必須做時間規劃,比如說兩小時你要幹什麼,儘可能的提高效率。」還沒決定專職做音樂之前,下班後的時間熊花一般會用來排練。聚餐、喝酒、娛樂,這些下班後固定安排的活動,和熊花的生活似乎離得很遠。

他的建議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找到一種正確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是會摸索出一些經驗,我覺得當找到一種熟練的方法去應對某一件事的時候,速度會變得非常快,效率也非常高,當然人也會非常累。」

斜槓青年熊花並不是個特例,他是如今很多年輕人的縮影。「其實有很多的年輕人在堅持著自己喜歡的東西,雖然大家可能表面上看著每天忙於工作的事,但是有些人真的沒有放棄,我覺得特別好。」

2014年,非誠勿擾第五百期美國場特輯上,最後一位登場的男嘉賓給24位女生每人送了一條鑽石項鍊。不僅如此,他的身高、相貌、學歷、工作,每一項都可以說是滿分,最終自然是牽手成功,節目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步入尾聲。

距這期節目播出已經過去了五年,當時誰與誰牽手走下臺,可惜不是你唱了幾遍觀眾早已記不起,但記得這位優質男嘉賓的人肯定不在少數。就算說不出他的名字,24條鑽石項鍊的闊綽勁,就算放到現在,也依然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叫桑東,今年34歲,現在自己創業做首飾品牌。當時送出去的項鍊,是他品牌早期的產品之一。如今事業趨向穩定,但學生時期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更確切一點,不如說他就是個學霸。

兒時學習民族舞,加入過部隊文工團。大學考入浙江大學,沒去,復讀一年上了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同時研讀經濟學雙學位。畢業時被保研進金融學碩士,沒去,出國留學讀了公共管理。畢業後先是在商業銀行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和兩個美國朋友創業,以運動為主題設計了自己的首飾品牌。

對桑東這種人來說,跨界仿佛真的只是跨一步這麼簡單。

真的…是嗎?

累了的話,試試睡一覺

聊天過程中,桑東很少提及自己人生中的困難、挫折。這樣的人,不是經歷的事太少,就是經歷的事太多。他是第二種。在部隊呆過的那段日子,他吃了不少苦。而創業過程中,棘手的問題更是數不勝數。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他品牌剛剛起步半年的時候,為了宣傳產品,他們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品牌已經被別人搶先註冊了。這對一個還處在萌芽期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打擊。直到今年初,這個冒牌企業才倒閉關店。部隊的磨練,讓他養成了遇事冷靜、不會慌亂的心態,別人眼裡很煩的事情,在他看來,只要想辦法去解決就好了。

現在,桑東的品牌發展處在一個很不錯的階段。他給自己的目標定的很高,這就意味著他要考慮、要處理的事情每天都很多,更何況他還是整個公司的領軍人物。他說,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好。忙亂、焦急的時刻是每天的日常,但桑東會首先想自己能去做什麼,而不是要求別人做什麼。「我把事情都安排好了,大家都做到要求的事情了,如果後面再有問題的話,繼續解決就好了,不一定非要達到什麼程度。」

這種良好的心態,讓他在工作中養成了很好的方法和習慣。當很多事情堆在手頭時,他建議先從簡單的開始做起,比如一些最基礎的預備工作,當慢慢進入到工作狀態之後,再去處理一些複雜的事情。

「實在累了的話,睡一覺就好了。」

工作是我第一考慮的事

在我們問到是什麼動力讓他去挑戰不同的事物時,桑東的回答出人意料:為了能讓公司的人發展的更好。對他來說,他所做的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業,能給團隊的人帶來更大的平臺、更高的收益,才會給他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領導者的責任心通常會直接影響整個團隊的發展與走向,而桑東就是這種把事業與員工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的人。即使是在工作中遇到困擾的時刻,他也都會選擇自己消化解決,不把焦慮情緒帶給同事。遇到新的工作,他會親力親為的自己先學會,再教給別人。一周七天準時上班,是因為公司來了些新同事,應當陪著他們一起工作更好。

在結婚這件人生大事上,桑東說自己還沒有計劃。現在他基本將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傾注在工作中,即使今年已經34歲,他也覺得自己的心態和大學時差不多。以桑東現在的生活狀態,年齡只是個數字罷了。

監製:新褲衩

採訪:盼盼

撰文:小任

版式:本本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斜槓青年|我想要的生活有100種
    答案是,節目後臺、拍攝間隙,甚至在機場,王一博的腳下始終踩著滑板。最大化地利用這些看似毫無用處的碎片化時間,才得以讓他在這些跨度極大的不同領域內做到「不愧是我」。《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描寫了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斜槓青年王一博,教會你如何多重技能加身
    斜槓青年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推崇,那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大家熟知的斜槓青年王一博。
  • 王一博成為斜槓青年代表,我們普通人如何成為斜槓青年
    2019年,《陳情令》大火,讓我們認識了王一博這個寶藏男孩。這才發現,原來王一博還是斜槓青年呢,他的簡介是這樣的:歌手/演員/主持人。 什麼是斜槓青年 「斜槓」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什麼是斜槓青年?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 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
  • 從王一博任街舞3隊長,說斜槓青年的養成——創業阿姐小碎嘴之5
    王一博昨天官宣擔任現象級網綜《這就是街舞第三季》隊長,這位未滿23歲的小朋友在自己最能打的業務上要開始爆發了。這位目前已經身兼街舞舞者/演員/滑板運動/歌手/賽車手/魔術師/藝人的斜槓青年,在天媽的寵溺下,每一期解鎖一個新技能,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斜槓。
  • 8.2%的職場人擁斜槓收入「斜槓青年」想詩和遠方?靈活就業了解一下
    「我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名攝影師和貝斯手。」「我是一名公關,也是一名小紅書博主。」當下很多年輕人不再只擁有單一職業,多重標籤成為他們的特徵,這群人被稱為「斜槓青年」。「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它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小明,記者/作家/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作家。例子:工作時間是IDC行業的程式設計師,休息的時候就變成了筆耕不輟的作家,周末還能化身成變出一桌美味菜餚的營養師……這「程序猿/作家/營養師」的多重身份,就是對「斜槓青年」的詮釋。
  • 戀愛先生中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靳東為什麼叫斜槓青年
    近日,電視劇《戀愛先生》中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在劇中靳東說自己是斜槓青年,可能很多觀眾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說明他有多重身份,牙醫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身份,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戀愛顧問。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 準大學生精英計劃: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 什麼是斜槓青年?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如果他生活在現代,身份介紹就會變成這種樣子,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身份之間用斜槓進行區分,這就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指的是在除了幹好本職工作獲取正常的收入之外,另外拓展出收入渠道的年輕人。
  • 盤尼西林X落日飛車:從小眾到潮流,從Livehouse到工體
    盤尼西林:從SCHOOL到HOT 5 2019年夏天,「盤尼西林」這個名字隨著一檔樂隊綜藝節目走進大眾視野。這個由主唱張哲軒(小樂)、貝斯手熊花、鼓手小羊三人組成的英倫搖滾樂隊在短短幾個月熱度暴漲,從北京搖滾圈大名鼎鼎的SCHOOL酒吧到樂隊節目HOT 5,與大量曝光結伴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輿論發酵。
  • 斜槓青年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時代不斷發展,社會越來越開放,這一代的年輕人喜歡折騰,渴望精彩,不再只滿足眼前的生活,他們敢於挑戰,樂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身兼多職卻樂此不疲,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也希望擁有更加多元和美好的生活,我們叫他們——「斜槓青年」。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為何會出現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為何會出現­  前些日子和一位從事青少年研究的學者交談,他說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類很有特點的年輕人,和老一代通常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職業不同,他們經常擁有多個職業身份,或者多次跳槽,願意進入更多類型的行業。他們通常用「/」來介紹自己,比如:作家/插畫師/攝影師。這位學者說,如今人們把這類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
  • 想成為斜槓青年,需要怎麼做?
    在做本質工作的同時,開展副業,擁有著多重分身,不把自己局限在某個單一領域的人群,正在全球範圍內崛起,他們被稱為「斜槓青年」。「斜槓」一詞來源於英文的「Salsh」。斜槓青年的概念由《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希.埃爾博爾提出,她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通過多重職業來體驗更豐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
  • 斜槓青年:我的副業收入是我工資的3倍
    這本書的作者本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她既是一個律師,也是一名記者,而在提出了「斜槓」的概念後,她又多了一種身份——演講者。她並不是特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早早為「斜槓「做準備, 斜槓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據《新時代新青年:2019青年群體觀察》披露,有29%的青年在本職工作外還有第二職業。
  • 「斜槓青年」還需政策支撐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56.7%的受訪青年認為「斜槓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充實生活。
  • 聽說斜槓青年(自媒體)月收入十萬,你也想做斜槓青年
    她在書中提到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杆(Slash)」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簡單來說就是一人擔任多職業角色,比如李笑來,擔任多個職位,作家/技術員/創業者/投資者等。
  • 斜槓青年,精彩生活不止一面
    「斜槓青年」,指的是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最早出現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 (Marci Alboher) 撰寫的書籍《一個人/多重職業》。「斜槓」概念進入中國後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