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花生漫畫》65周年回顧
在普通讀者眼裡,《花生漫畫》無非講的是一隻喜歡角色扮演的米格魯獵兔犬史努比的日常瑣事。但在其漫長歲月裡,《花生漫畫》所囊括的意義遠大於此。
《史努比:花生大電影》中文版海報
作為一部在全球享有3億讀者的美國漫畫,《花生漫畫》隨著《史努比:花生大電影》(下文簡稱為《花生大電影》)上映日期的臨近而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今年十月份的美國,從東岸紐約城的公交大巴到西岸舊金山的廣告橫幅,四周隨處可見《花生大電影》的華麗宣傳,甚至尋常的超市裡還能看到為推廣電影而上架的預熱讀物。在國內,為大電影上映造勢的史努比巡展早在今年夏季就已啟動,而人們熱議展覽和電影的同時,熱忱的粉絲們也忘不了對周邊產品的關注。
但是在三年前,當《花生漫畫》官方在其網站及社交媒體宣告大電影即將開拍的消息時,在國內也只是引起一小部分《花生漫畫》迷的注意而已。雖然很多人在追捧《花生》周邊,但其中的大多數都是衝著史努比這隻聞名世界的小獵犬而來。事實上,一般人都曉得史努比這個角色,卻不一定會知道《花生漫畫》的主角兼史努比的主人——查理·布朗。而日本的企業藉助電影的勢頭推出一系列史努比的品牌商品時,一些人還會誤以為史努比是日本動漫的卡通形象……
這張略顯複雜的人物關係圖譜足以說明《花生漫畫》並非簡單的「兒童讀物」。
當然,《花生漫畫》的翻譯和出版在內地也並非無人問津。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完整的《花生漫畫》全集經由時尚正嘉陸續引進國內,並以《史努比的故事》為名一版再版。不過,這些圖書大都作為少兒向的英語讀物出版,被人們單純視為學習英語的課外書籍。
即使是讀客圖書在去年引進一套探究人生哲理的《花生哲學書》(Peanuts Philosophers),在宣傳上依舊是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意義,並冠名為《史努比的幸福寶藏》。於是在普通大眾眼裡,《花生》無非講的就是一隻喜歡角色扮演的米格魯獵兔犬的日常瑣事。但是在其65年漫長歲月裡,《花生漫畫》所囊括的意義遠大於此。
▊ 1950年-1960年:童真與諷世的交響
1956年的查爾斯·舒爾茨
1950年是《花生漫畫》的刊載之年,同時這一時期世界正面臨著兩極格局的「冷戰」。作為西方陣營之首的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華爾街的股市連續數年毫無阻力地持續上漲。在國內經濟好景氣及世界局勢日趨緊張的交合下,一位名叫查爾斯·舒爾茨的美國人,用他一支不起眼的普通鋼筆,靦腆而又敏銳地勾勒出了一個名叫「花生」的漫畫世界。不過,漫畫的名字是報業集團在和舒爾茨籤約後自主命名的,實際上舒爾茨並不是很喜歡這樣的標題——這也是他為什麼在漫畫裡經常調侃花生醬三明治的原因。
1950年10月2日的第一篇《花生漫畫》與10月5日的第三篇,腦袋上頂著卷捲毛的查理·布朗率先登場,而史努比最初還是用四腳行走的普通狗狗。
如果你是史努比的「腦殘粉」,你會發現在早期漫畫裡幾乎沒有它出現的成分,而故事也只是圍繞在數個孩子之間。查理·布朗在第一篇漫畫已經開始登場,隨同他一起的還有他初始的夥伴雪米和佩蒂。至於史努比,它則是到第三篇的漫畫才出現最初的身影,因此它在起初並沒有太大的存在感。在開頭兩年裡,《花生》只講述孩子們的瑣碎生活,同時雪米和佩蒂要比查理年長。到了後面出現的阿蘭則是和佩蒂爭風吃醋,並成為查理的青梅竹馬。
隨著新角色的出現以及史努比的個性發展,平和的故事旋律逐漸被個性鮮明的新人物們打破。史洛德雖然稍晚登場,但當他在查理·布朗的推薦下接觸玩具鋼琴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可以流利地使用德語說出曲目名稱;年幼的露茜事事依賴查理幫助,在登場不久她卻被提名為「年度大驚小怪小姐」,並險些在高爾夫球賽贏得冠軍;萊納斯在一開始總是沒法把身子站直,可他能在毛毯裡找到安全感,並在紙牌屋及打籃球方面遠勝於查理……到了往下數年時間裡,史努比從一隻小狗成長為擁有長鼻子的公犬,不僅嘗試在狗屋頂上睡覺休息,同時開始把自己假裝成其它動物登場,這使得它在漫畫的地位不斷提升。
1954年8月2日的《花生漫畫》
「你有無留意到手指上有諸多細紋呢?」「看到了嗎,查理·布朗?它們可是環繞成形的呢……」「這些叫做指紋啦。」「是嗎?它們是從何而來的呢?」「在你出生的時候就有了。」「噢,原來如此呀!我還以為是聯邦調查局給我弄上去的呢。」
倘若《花生漫畫》只是單純地以小孩子和一隻擬人化的獵狗賣萌的話,它就不足以被人們所稱道了。在1954年8月2日的漫畫裡,當露茜在好奇自己雙手上的指紋是從何而來時,她還以為是聯邦調查局給她弄上去的——這一幅漫畫與當時美國國內出現的麥卡錫主義不無聯繫;邋遢的桌球被佩蒂和阿蘭指指點點,她們用當時美國的農業政策用語「土地休耕補貼制」(Soil-bank)戲稱桌球是「塵土銀行人」(A Human Soil-bank,1956年4月26日);在看到天空飄落大量雪花的時候,萊納斯抓著查理·布朗的衣袖著急地表示輻射落塵來了(1958年1月5日)——這些取材自現實生活的概念,在無形當中見證了美國社會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