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上一次在健身房酣暢淋漓的鍛鍊已經是25天前的事情了,我相信大多數的小夥伴跟我一樣,心裡一直期盼著疫情結束痛快的鍛鍊一場。為了讓肌肉始終保持「備戰」狀態,我每天都會進行一定量的力量訓練,雖然強度不比以前,但還是有一定的訓練效果的。
所以今天分享的健身姿勢就與我日常在家所做的力量訓練有關——啞鈴恢復性訓練,利用肌肉記憶,幫助大家快速恢復訓練狀態!
恢復性訓練定義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由低強度到中強度的訓練讓身體訓練狀態恢復至以往水平。
這是假期結束後進行訓練時必須要做的事情,一般來說停止訓練超過10天以上的健身者都需要進行恢復性訓練,具體訓練要持續多久取決於你停止訓練的時間長短。
注意:節後訓練最大的禁忌就在於還是按照節前的訓練強度、訓練容量進行,要知道我們在休息的這段時間裡,肌肉彈性以及肌肉組織的自我恢復能力都在下降,如果還是按照之前高強度的訓練,必然造成第二天肌肉組織拉傷並且長時間無法恢復。
訓練原理
它是如何做到恢復性呢?這與一個名詞有關——肌肉記憶。
在健身領域中,肌肉記憶是一個褒貶雙義的詞語。通俗來講,我們在長期進行相同動作、相同強度、相同容量的訓練時,肌肉就會形成一個動作「習慣」,而這個所謂的習慣就是肌肉的特性所產生的,即肌肉記憶。
對於增肌者來說,避免肌肉記憶的產生是很必要的事情。如果增肌訓練者在肌肉記憶中進行力量訓練,比如通過啞鈴彎舉刺激肱二頭肌,這時身體會通過肌肉記憶自然而然的就做出相應動作,好像是身體的下意識反應,這對於肌肉的刺激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增肌效果也會相應變差。
對於恢復訓練的人來說,肌肉記憶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關鍵了。憑藉著肌肉記憶,我們能夠很快恢復最初的肌肉彈性以及力量。像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將近1個月沒有鍛鍊,一般情況下5天之內就能恢復。
訓練內容
要想快速恢復訓練狀態,訓練內容必須採用多關節的複合動作進行,最好達到一個動作練全身的目的。所以訓練內容的關鍵就在於動作組合,通過一系列的組合動作進行全身力量性、協調性、肌肉協作性等方面進行功能性恢復訓練。
具體訓練內容如下:
動作:早安體前屈、深蹲,即俯臥挺身與深蹲進行組合。
動作:硬拉、前平舉、夾胸,即硬拉動作、肩部前平舉、夾胸動作進行組合。
動作:啞鈴彎舉與阿諾德推舉進行組合。
動作:俯身飛鳥、俯身划船進行組合。
具體動作訓練要領及計劃
動作:早安體前屈、深蹲站姿,雙手掌心相對握住啞鈴並置於身體兩側;屈髖,臀部向後推的同時前傾身體,直至腿部後側膕繩肌被完全拉伸;屈膝,臀部向下坐,進行深蹲動作即可,保持動作1-2s後再緩慢反向按原動作流程回至起始姿勢。動作的全部過程中,腰背部始終保持挺直;
動作:屈腿硬拉、前平舉、夾胸站姿,雙手掌心朝向自己握住啞鈴並置於身體前側;屈髖同時彎曲膝蓋,使軀幹前傾,腰背部保持挺直,同時保證啞鈴在行進過程中始終保持直上直下,當膕繩肌及臀部無法繼續拉伸時,緩慢回至起始姿勢;掌心由內向外變換進行啞鈴前平舉,同時使雙手靠近,直至啞鈴處於胸大肌正前方停止,並充分擠壓胸部肌肉。
動作:彎舉、阿諾德推舉站姿、雙手掌心向外握住啞鈴並置於身體前側;大臂緊貼身體保持不動,利用肱二頭肌力量緩慢舉起啞鈴,直至達到肌肉頂峰;肩部外旋,打開雙臂的同時進行肩部推舉,掌心從朝向自己變為掌心朝外,直至手臂近乎伸直,肘關節不要鎖死,保持1-2s後回至起始位置。
動作:俯身飛鳥、划船站姿,雙手掌心相對握住啞鈴置於身體兩側;屈髖,略微彎曲膝蓋進行45°俯身,雙臂自然下垂,然後進行肩關節外展,充分擠壓肩部後束肌群後,雙臂回至原位;屈肘,使大臂向身體後上方移動,肘部儘量貼著身體,充分擠壓背部肌群。動作過程中,腰背部始終保持自然挺直即可。
訓練計劃動作以輕重量、多次數為原則,使用最大重量的50%~60%即可。具體訓練計劃如下:動作,4組,一組10-15次,每組間歇30s;動作,4組,一組10-15次,每組間歇30s;動作,4組,一組10-15次,每組間歇30s;動作,4組,一組10-15次,每組間歇30s;在進行正式組訓練前後分別加入10分鐘左右的快走,熱身和恢復體能兩不耽誤。個人建議我們在恢復訓練的過程中把握訓練強度的同時,也需要把控自己的訓練時長,建議剛開始不要超過60分鐘。比如我們在恢復訓練的一周時間內,保持原有的訓練強度下,進行逐漸遞增訓練時長的方式進行訓練,具體做法如下:第1~2天,使用5kg啞鈴進行訓練,訓練時長30分鐘+10分鐘左右的快走。第2~3天,使用5kg啞鈴進行訓練,訓練時長40分鐘+10分鐘左右的快走。第4~5天,使用5kg啞鈴進行訓練,訓練時長50分鐘+10分鐘左右的快走。總結通過對這4個動作以及相關恢復性訓練計劃的了解,我相信大家在節後恢復訓練時能夠更好、更快的找到以往的訓練狀態。當下的我們在家就能提早進行恢復性訓練,等到能去健身房的時候,在用不了多長時間的情況下,就能酣暢淋漓的進行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