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有聽到一個「危言聳聽」的老消息,為什麼會說「老」呢?
主要是這並不是新說法,好幾年就有被提過另一方面,它的「嚇人」之處就在於牙齒缺失患者被歸類到「殘疾人」中,是不是已經驚訝到嘴裡能塞進去兩個雞蛋了!
對此,小編也特意去查了相關說明。現代漢語對殘疾的定義這樣的:肢體、器官或其功能方面的缺陷,然後就這麼一對號入座後發現,牙齒也是一種器官。沒了牙就相當於沒有了一個器官這不正好就符合定義了嗎?
對這樣的定義,或許會有人不屑,覺得自己離「掉牙」還很遠,但事實就是你錯的很離譜。
因為在恆倫口腔的實際接診過程中遇到:
有從小把可樂當水喝導致全口牙齒齲壞的十來歲小朋友;
也有才二三十出頭就因為牙周炎導致牙齒脫落的年輕客戶;
而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79%存在缺牙甚至全口缺失;
……
看完這些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離「掉牙」也不是很遠的。
那麼缺失牙以後要怎麼辦呢,其實可以採取種植牙來進行修復,它可是被稱為「人類的第三幅牙齒」呢。
雖說種植牙成為了多數人(特別是老人年)口腔保健的及時雨,是一劑可以讓老邁的口腔重新年輕起來的良方。
但事實上人們依然對種植牙有不少的誤解。例如「老人沒必要種牙」或者「種植牙可以一勞永逸」等等。
接下來,恆倫口腔和大家一起來解讀幾條關於種植牙的誤區。
誤區一:老年人沒必要種牙
和活動假牙、固定橋相比,種植牙價格更貴,所有很多老人會因為價格的原因而拒絕種植,認為沒必要花那麼多錢來鑲牙。其實,這是不對的!種植牙對老人的意義更大。
種植牙最初的興起正是源於缺失牙老人的需求。老人常因多顆牙齒缺失,導致咀嚼功能下降,營養吸收差,甚至出現營養不良。最開始老人們用活動假牙彌補缺失牙,但後來發現其有一些弊端:首先假牙固位穩定性較差、容易鬆動;另外,活動假牙因主要靠缺牙處下方的黏膜和牙槽骨支撐咬合力量,容易導致牙床逐漸萎縮。
而種植牙不僅堅固耐用,還可以防止牙骨萎縮,且在恢復牙齒咀嚼功能、維護口腔健康、維持面部外形方面,明顯好於活動假牙、固定橋,於是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種牙,後來才逐漸推廣至年輕人群。
誤區二:出現問題牙立即拔掉換種植牙
雖然很多牙醫都說,牙齒脫落後的三個月內應儘快做種植修復、保護牙槽骨,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拔掉只有小問題的天然牙來換種植牙。
種植牙雖有很多優點,但最好的牙齒仍然是人本身健康的天然牙。只要通過治療能保住的真牙,還是應該堅持治療,而不是動不動就拔掉。
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較嚴重的牙周炎,牙齒已鬆動,則建議及早拔除並採用即刻種植儘快修復,因為長期的慢性炎症,會使牙齒周圍存在大量炎性肉芽組織,傷害鄰牙健康。
誤區三:種牙後可隨意咀嚼
很多人誤認為種植牙的牙根扎得深,又有牙冠保護,所以是不會出問題的。其實,種植牙用於咀嚼日常的食物完全沒有問題,但也要注意保護,否則同樣有被咬崩的可能性。
牙齒崩裂與咬硬物有很大關係,這種不良習慣在種牙後同樣會禍及種植牙。種植牙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高枕無憂,仍需像愛護真牙一樣注意咀嚼習慣,否則人工牙也會有類似真牙的表現,如牙齒鬆動不適,嚴重者甚至將導致種植體折斷。
種牙後,除了注意避免用種植牙咬硬物外,還要進行日常的護牙程序,患者要定期潔牙。對於較難清潔的牙床,可日常使用俗稱「水牙線」的衝牙機,避免食物嵌塞導致口腔衛生狀況惡化。
誤區四:種植牙手術創傷大,要全麻
受「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的「恐怖」影響,很多人誤以為種植牙手術也非常疼,很多人在門診時會問:種牙很痛嗎?需要全麻嗎?
事實上,種植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手術。種牙的創傷大小與種牙處餘留牙槽骨和黏膜的狀況及手術部位密切相關。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現在已經發展到可微創操作,術後出血少,較少出現腫痛,其痛苦、創傷甚至比拔牙還小,不過手術操作過程精密。此外,即刻種植技術的發展,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患者拔牙後可即刻種牙,方便、損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