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個人信息安全:超八成網民因信息洩露受不良影響

2020-12-14 央廣網

  一些敏感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並沒有明確界定,當信息洩露或被盜取時,責任主體很難確定,這就導致不少信息洩露維權者選擇不起訴,放縱了不法分子,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雙11」狂歡已落下帷幕,就在「剁手黨」們瘋狂買買買的時候,有細心買家發現,總會收到跟自己需求相關的廣告信息,而且多數都是自己想要買的東西。

  除了網上購物,打開地圖會跳出自己最常去的地點,推薦最佳回家路線,打開網頁會彈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對此,有人感到便利,「省得花時間找了」,可當人們經常接到陌生電話,對方了解自己大量信息,並推銷量身定製的產品時,才發覺有些不對勁了。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德良近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大數據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安全威脅也將輻射到各行各業,其中個人隱私信息數據帶來的威脅,尤為受到關注。

  「當前,個人信息頻繁洩露、大數據安全頂層設計缺失、大數據交易安全第三方監督缺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將成為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劉德良建議,個人信息保護法要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相結合,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系統,以應對當下個人信息安全的諸多挑戰。

  超八成網民因信息洩露受到不良影響

  「昨天我用手機APP瀏覽了幾款商品,沒想到,今天我一打開桌上型電腦,瀏覽網頁時發現,瀏覽器自動推送了我昨天看的那幾件商品。」宋佳妮是一名資深網購愛好者,近年來,她發現現在的電商平臺越來越「智能」了,甚至比她自己更了解自己。

  宋佳妮告訴記者,不僅電商平臺會記住她的喜好,精準推送各類商品,她瀏覽的其他網站也能與其關聯,共同推送她感興趣的文章或內容。

  「真是細思極恐,我感到自己成了一個透明人,且這發生的一切都是在我不知情的狀態下進行的,我絲毫沒有注意到『第三隻眼』時時刻刻在盯著自己。」宋佳妮有些後怕,她說,如果這些數據信息只被用來推送商業廣告,雖然用戶受到了打擾,可畢竟還不至於危險。但是如果這些個人隱私被用來實施犯罪,用戶簡直是毫無招架之力。

  近年來,大數據風靡全球,網絡中存儲著且不斷流動著龐大的用戶信息,個人信息安全洩露事件日益增多。據2016年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去年有37%的網民因各類詐騙信息而遭受經濟損失,84%的網民受到個人信息洩露帶來的不良影響。

  去年的「3·15」晚會曝光了公共WiFi的安全漏洞問題,據專家分析指出,我國80%的WiFi能在15分鐘內被輕易破解,平均每天有8%的WiFi會遭受各種攻擊。

  2016年4月,濟南20萬嬰幼兒信息洩露,不法分子非法入侵免疫規劃系統網絡獲取20萬兒童信息並在網上公開售賣。

  今年6月,湖北武漢警方偵破一起非法販賣個人信息案,截獲公民信息2600萬餘條。

  今年9月,浙江紹興警方公布,破獲全國首例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截獲10億餘組公民個人信息。

  ……

  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說,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大數據今後發展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

  「我們每次上網或使用網絡服務都會形成一定的數據並自動被系統記錄下來,這些碎片化的數據被匯聚成一個巨大的『資料庫』,成為『大數據』。」劉德良說,對於消費者或者網際網路用戶來說,大數據可能意味著儘可能搜集跟消費相關的隱私,然後進行營銷,並以此獲得商業利益。

  劉德良告訴記者,目前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以及企事業管理都進入了數據化時代,為了便於查詢及管理,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私人信息,這些數據不僅數量大,而且大多涉及個人隱私的敏感型數據,因此,大數據成為極有吸引力的目標,也成為極易被發現、被盜取的目標。

  「一些『黑客』利用新技術發起攻擊,盜取更多有用信息。」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說,還有一些職能部門掌握的公民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盜取、洩露、轉賣,還有不少公民個人在日常購物、上網、消費等活動中,不經意洩露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掌握。

  「由於個人的大意、企業的逐利、安全監管的缺失,這些都可能造成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謝泉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信息洩露維權者還面臨舉證難的問題,誰侵害了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應該向誰起訴,這需要原告證明因果關係,正是由於被告不明,許多案件無法立案。」朱巍說,一些敏感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並沒有明確的界定,當信息洩露或被盜取時,責任主體很難確定,這就導致不少信息洩露維權者選擇不起訴,放縱了不法分子,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內容分散

  當數據越來越多,真正開始產生效益的時候,數據交易的利益分配問題、安全問題、相應的法律法規問題就會凸顯出來。謝泉認為,對大數據的發展應當支持,但是個人信息安全同樣不可忽視,應給其套上法律的韁繩,用立法規範對個人信息的使用。

  「但是,從我國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尚未出臺專門立法,對於洩露個人信息的處罰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尚未形成統一的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基本法,而是散見於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且量刑偏輕。」李愛君認為。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都涉及了公民的個人信息不受侵犯以及相關的處罰措施。

  另外,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5月9日聯合發布的《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涉及用戶個人信息的,進行了相關規定。

  除此之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居民身份證法、商業銀行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電信條例以及《網際網路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網際網路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等法律法規也都對涉及個人信息作出相關規定。

  「從立法形式上看,我國有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在數量上似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系統、條理清晰的體系。」劉德良說。

  從內容上分析,李愛君指出許多條文規定的內容過於抽象,操作性差,難以有效執行,且存在重複、交叉,形成多頭執法和多頭管理的局面,導致執法成本和司法成本的浪費。

  「我國對個人的信息、肖像權等有法律保護,但是對於在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的使用卻未明確,也沒有專門針對個人數據信息進行法律法規的監管,這就造成了個人信息安全的隱患。」劉德良認為,要使個人信息得到保護,就要保證數據交易平臺用的是「乾淨」的數據,即不能侵犯個人隱私、不能洩露企業商業秘密、不能洩露國家機密、不能危害國家安全等。

  應儘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為了應對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面臨的新挑戰,有必要推動專門的立法工作,除了從源頭上加強網絡安全防護外,更關鍵的是要完善公民個人信息立法,儘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劉德良認為,統一立法可以對個人信息給予更充分的保障,對收集、利用、買賣個人信息的價值取向保持一致。

  其實早在2003年,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就開始起草,2005年完成建議稿,但始終未進入實質性階段。在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都有人大代表呼籲該法的出臺。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謝泉告訴記者,他也是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擁護者。在謝泉看來,應當通過立法規定信息數據遭洩露時及時告知等義務,並建立對個人信息洩露的預防和救濟制度,對個人信息數據給予全方位保障。

  「在大數據時代,由於洩露信息還可能構成其他嚴重犯罪的幫助行為,因此在量刑上也應當加大力度,並可以在罰金方面作出較為具體的規定。」劉德良建議。

  同時,劉德良指出,由於公務機關和非公務機關對個人信息侵害的程度不同,因此在立法時,有必要對公務機關和非公務機關予以區分。同時,基於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等方面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應當制定相應的免責條款。

  另外,劉德良還認為,個人信息保護法應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銜接,做到相統一、相呼應,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系統。

  對此,朱巍表示贊同,他說,比如對於尚未構成刑事犯罪的一般侵權行為,主要通過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調整,那麼就十分有必要修改完善相關的民事法律法規,更有效地維護公民個人民事權益。對於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也要銜接好,保持法律實施的一致性。

  「還應加大對敏感信息和行動裝置的監管力度,大數據科研人員在研發之前,首先應考慮以保護企業和個人隱私為前提,運用信息加密技術等措施提升大數據技術信息安全水平,加強信息保護程度。」李愛君建議。□ 本報記者  朱琳

相關焦點

  • CNNIC:超20%網民遭遇過個人信息洩露
    國慶、中秋「雙節」將至,要合理安排出行,做好個人防護,遵守公共場所、旅遊景區疫情防控要求。食用進口生鮮食品之前要洗乾淨、烹飪食物要煮熟,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急性呼吸道症狀,要及時到當地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
  • 聚焦網絡個人信息洩露:經營者責無旁貸 消費者不可任性
    就在當天,在中國消費者協會舉辦的消費者個人信息與消費者維權的座談會上,360網絡安全專家趙武指出,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大數據的綜合和運用為人們工作和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個人信息洩漏,也影響到個人的生活,社會的穩定,應引起高度重視。
  • 大學生金融安全調查:超三成一知半解,近七成遇過信息洩露
    結果顯示:超三成學生不了解金融安全知識,近七成學生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超八成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金融安全信息,近九成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近九成學生認為面對金融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掉以輕心。大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了解情況比例圖。
  • 治理隱私被洩露、數據被濫用……個人信息保護法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人們越來越享受信息化帶來的種種便利,但也要面對個人信息洩露等問題帶來的或大或小的煩惱。為此,制定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專門法律的呼聲也不絕於耳。在10月13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終於「揭開面紗」。相關專家表示,草案的制定將為個人信息保護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 網易郵箱數據遭洩露 拿什麼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19日,一則關於網易郵箱的用戶資料庫疑似遭洩露的消息在網上引起波瀾,涉及數據達數億條。  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不時被曝的網絡信息安全事件如何讓人放心上網呢?雖然目前數據洩露事件結果尚不明朗,但已引發不少用戶對個人隱私安全的擔憂。網易郵箱用戶數據是否真的遭洩露?洩漏的信息數是否如網傳的達到「億級」?該拿什麼保障用戶的網際網路信息安全?
  • 求職信洩露個人信息?大數據資訊時代如何拒絕隱私裸奔?
    據記者調查發現,知名求職網站一手簡歷每條1.8-2.5元,二手簡歷每條0.8-1.5元,其他網站每條價格0.6-1元,這種網上簡歷的售賣目前已形成「一條龍」產業,使眾多求職者掉進信息洩露「陷阱」,如何扼制網上簡歷洩露?成為當日熱門話題,吸引媒體和網民紛紛參與探討。
  • 網際網路視野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與刑事保護
    從數據洩露事件數量來看,整體呈現出遞增趨勢,其中2019年洩漏事件比2018年上漲了33.3%,2019年數據洩露記錄數量比2018年上漲112%。  《2016年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我國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洩露情況嚴重,84%的網民曾親自感受到因個人信息洩露帶來的不良影響。
  • 個人信息保護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不久前,一則「清華大學教授拒絕小區人臉識別門禁」的新聞引發熱議,也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個人信息保護這一話題上。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人們越來越享受信息化帶來的種種便利,但也要面對個人信息洩露等問題帶來的或大或小的煩惱。為此,制定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專門法律的呼聲也不絕於耳。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本報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引發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因公民個人信息內容存在重複、混同、龐雜的特點,且數量巨大,信息本身識別困難,鑑定機構在認定涉案信息數量方面存在一定難度。與之相對的卻是,公民個人信息被打包出售、價格低廉,甚至在犯罪分子間進行二次販售。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法律規定,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可能影響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信息500條以上,即視為「情節嚴重」,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量或者數額達到規定標準10倍以上的,即視為「情節特別嚴重」,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 越來越多人因個人信息洩露造成財產損失!
    近日,脫口秀演員池子發文吐槽中信銀行洩露個人帳戶交易明細引發熱議,個人信息安全再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大數據的時代,人們在享受著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承受著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數據洩漏事件不時發生。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2020-09-1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簡歷信息被販賣,你的個人信息被洩露過嗎?
    央視曝光,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
  •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現今,數據洩露漸成常態,在此種環境下,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每個人都應該注意並為之採取措施的問題。為此,瀋陽市公安局關於公共服務質量檢測結果有關問題整改工作按計劃部署推進,切實增強公民自我防護意識,使公民認識到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了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方法和要領。反信息詐騙支隊總結了九條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 你的個人信息可能已被洩露
    而是你的個人信息遭到洩露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嚴重情節有哪些?
  • 八類行為會洩露你的個人信息 或有被騙風險
    原標題:八類行為會洩露你的個人信息    早報訊 水電費帳單、登機牌隨意丟;手機自動連接公共WiFi;網絡調查隨便填寫……這些平時不太起眼的細節當中就藏著你的個人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成為安全隱患。昨日,市南公安盤點了八類可能洩露個人信息的途徑,並作出相應提醒。
  • 原創|銀行洩露個人信息,5個真實案例……
    貸款的詳細信息只有貸款的相對方知曉相關細節。對於貸款信息洩露的源頭,銀行不能出示證據證明貸款信息系由第三人或原告本人披露的,根據民事案件中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可以推定相關貸款信息及照片系自銀行處洩露。而貸款信息應屬隱私權保護範疇。銀行因管理不善,導致原告的貸款信息擴散,對原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該行為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銀行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 因信息洩露銀行卡被盜50萬,保護個人信息你得這樣做!
    (二)個人信息洩露的幾種情形 個人客戶信息的洩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情形:1.被釣魚網站盜取 在使用網絡服務或購買商品時,因點擊了不明網址、安裝了不明軟體或向非官方網站提供銀行帳戶和密碼等,導致個人信息被釣魚網站竊取。
  • 2020年隱私安全&信息洩露大事件回顧
    4月13日,膠州市民的微信群裡出現中心醫院出入人員名單信息,內容總共涉及6685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zheng號碼等個人身份信息,個人信息再次遭洩露。萬豪520萬客人資料被洩露3月31日,萬豪國際集團發布公告稱,正在調查一起涉及客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約520萬名客戶的資料可能被洩露。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萬豪發生了第二次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
  • 防信息洩露,拒做「透明人」
    信息洩露不僅侵犯公民隱私權,往往還會導致名譽受損、經濟損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77.7%的被調查網民遭遇過信息安全事件,並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總額大約為194億元。面對信息採集「零信任」信息被洩露令人煩心,但許多人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