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3 07:59 | 溫州新聞客戶端
《溫州大都市區規劃》編制完成,51個控規修編完工,「兩線三片」等重點區域城市設計紛紛亮相,審批改革提速提效,推行規上企業投資項目「代辦制」服務,企業投資項目規劃審批全流程3個工作日完成,全面推進「竣工測驗合一」改革………今年,溫州市規劃局工作可謂亮點紛呈。
「今年我們著力聚焦改革創新、協調發展,不斷健全城鄉規劃編制體系,創新城鄉規劃實施監管機制,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轉型升級,努力使我市規劃和測繪事業在同等城市乃至全國同行業中走在前列。」溫州市規劃局局長馮金考表示。
如今,333米高的溫州世貿中心成為城市一景。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呂之遙 劉方 蔣超 拍友 蕭雲集 攝
規劃編制有力推進
堅持全市「一盤棋」系統籌謀
城市的未來,需要系統籌謀。尤其在溫州全力推進都市區建設的當下,如何規劃好溫州都市區發展方向,成為今年市規劃局的一項重點工作。
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強化協調發展,努力在提升城市能級、推動鄉村振興上再造新優勢、再創新輝煌。堅持全域「一張圖」、全市「一盤棋」、城鄉「一體化」,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在此要求下,市規劃局啟動編制新一輪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溫州都市區建設規劃。目前圍繞新一輪的《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20-2035年》編制,已開展了總規編制前期基礎性工作及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並順利完成《溫州大都市區規劃》編制。
「結合溫州建設浙南閩北贛東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大都市區規劃主要是研究溫州在區域中的城市定位、性質和發展方向,並通過對溫州城市發展的研究,總結溫州新型城市化的發展路徑。」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溫州作為浙江省南部唯一的都市區,應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的集成效應,探索以都市化發展提高城市能級,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積極融入長三角和海西兩大經濟體,參與國際競爭。
望長遠方可有大成。
今年,溫州市規劃局共完成51個控規修編,為重大項目建設做好保障,補齊公共設施短板。特別是圍繞「大建大美」,開展一系列規劃課題研究:完成了鹿城、龍灣、甌海三區教育設施規劃配置和中央綠軸區、濱江商務區教育設施規劃實施情況的研究,給教育設施「先行先建」提供數據支撐;開展了中職地段、會展二期等重要地塊的規劃前期研究,以及中央綠軸區域特色風貌的控制研究。
開展和指導中央綠軸北延、濱江商務區、東部交通樞紐片區等重點區域的8個城市設計編制,通過全國招投標,引入高端設計團隊,促進「兩線三片」等重點區域品質提升,基本實現「兩線三片」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全覆蓋。
完成老年人設施、停車、供水、消防等18個專項規劃編修,其中交通市政類15個;完成《溫州城市品質提升研究》、溫州市區與北站交通聯繫、東部綜合樞紐綜合交通等10個課題研究。
審批效率再次提速
「多規合一」平臺上線運行
在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中,以「構建一張藍圖、搭建一個平臺」為核心內容的「多規合一」是重要的基礎工作。經過兩年多醞釀,市規劃局完成「多規合一」協調規劃編制,「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同步上線試運行,初步實現各部門規劃共享共用。
藉由「多規合一」的「一張藍圖」,規劃部門得以整合市級部門各類空間規劃成果,統一坐標體系和用地分類標準,一共找出11280個差異斑塊。通過市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在部門層級上已經協調解決80%以上、9000多個差異圖斑;剩餘2000多個差異斑塊,已明確協調意見。
藉由「多規合一」的「一個平臺」,成果共享展示、規劃決策支持、合規性審查、規劃輔助編制和統一運維管理五大功能得以實現,從技術上滿足了各個部門對規劃成果的瀏覽、對比、統計等基本需求,同時提供了具體項目地塊的合規性審查報告、智能選址等功能,可一鍵完成重大項目擬選位置的「項目體檢」,加速重大項目落地。
這樣的改革措施,今年規劃部門同步推進多個方面,如試行了規劃「路演」制度,為加快產業落地和實現精準招商開闢新路徑;建築工程「竣工測驗合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建立小型企業快速審批、設計方案審查、標準地審批承諾等制度和規劃許可豁免清單,取消小型企業方案審查……每一項改革都是盡最大努力讓許可變少,讓流程簡化,讓等待縮短,讓業主單位有更多獲得感。
歷史街區風貌漸顯
「網紅」打卡地積澱千年風韻
今年國慶,五馬街、禪街成為全市「網紅」打卡地。千年老街綻放新顏,僅僅國慶長假七天就吸引52萬餘人次去了解老街區的歷史積澱,國慶後也迎來探訪者無數,沿著老條石、老石板鋪就的路面,去感受老青磚、老瓦當的舊時光景。
這背後,規劃部門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的全力保護功不可沒。
2016年,我市正式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溫州市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歷史街區特色鮮明,傳統風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獨特的「山水鬥城」格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是國務院對溫州古城千年風華的肯定。
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後續工作包括編制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好重要保護地段的詳細規劃,在規劃和建設中保護城市格局、注重城區環境整治和歷史建築修繕等等。為此,今年,市規劃局積極推進《溫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獲批,並完成《溫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立法前期調研。
完成市級歷史文化名城和五馬-墨池、城西街兩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修編,實現五馬街歷史文化街區國慶展新貌。
完成第一批83處歷史建築的測繪、保護圖則和使用導則編制,第二批160處已上報市政府待批。
完成《歷史文化街區房屋外觀通用設計圖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環境要素圖集》編制,為街區風貌的延續提供依據。
這些工作看來枯燥,但付出的努力卻不容忽視。僅僅是完成83處歷史建築的測繪,就有多少規劃工作者冒著酷暑、頂著烈日,日以繼夜地工作了整整三個月。參加測繪的小李新加入規劃隊伍不久,一項測繪任務下來,「皮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三天黑一圈,三個月就快黑成炭了。」小李笑著說。
鄉村振興服務創新
地理信息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溫州鄉村振興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未來可期。溫州市委對鄉村振興工作高度重視,今年出臺的「一號」文件,明確以溫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為重點,以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鄉村振興「六千六萬」行動為抓手,全力推動「三農」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為此,市規劃局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對縣(市)鄉鎮規劃服務和指導,著力服務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推進西部休閒產業帶建設。
該局全力推行「駐鎮街規劃師」制度,共派出142名駐鎮街規劃師,其中3人榮獲省級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優秀駐鎮街規劃師稱號,為所駐鎮街提供全方位的規劃技術支持;與文成縣黃坦鎮籤訂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基地合作協議,與該鎮嚴本村黨支部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免費編制完成了嚴本村村莊規劃,並在規劃中率先引入了「海綿鄉村」理念。
另外,市規劃局不斷提升地理信息保障能力,為全市規劃建設工作保駕護航。
今年該局「三維虛擬城市」在原50平方公裡的三維模型數據基礎上,擴建至100平方公裡,實現規劃編制和項目審批的決策提供立體「三維圖紙」,使決策更直觀、科學。目前,開發IPAD為載體的移動端三維虛擬城市系統系統已在試運行中。明年,該系統將拓展到120平方公裡,範圍覆蓋梧田、狀元等區域,對已有的三維數據模型進行動態更新,針對中央綠軸和歷史街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數據優化和專題數據製作,為更多的區域提供三維輔助決策服務。
(原標題《<溫州大都市區規劃>編制完成,51個控規修編完工,審批改革提速提效……》,原作者 章映,編輯 王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