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生存空間——候風地動儀的成功與地震預測的失敗

2021-02-23 白鹿學社

丨 葛劍雄

 編輯 | 白鹿學社  經授權發布

【葛劍雄】白鹿講壇主講人,民革中央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碎石集》、《千秋興亡》、《長城的價值》等著作及論文百餘篇。

      實際上,人類探索地震奧秘的努力早就開始了。前面提到,2100多年前的伯陽甫就試圖解釋造成地震的原因,儘管今天看來他的解釋顯得過於離奇。古代的西方學者對地震的認識也並不比伯陽甫高明,如阿那克薩哥拉認為地震是由於過量的水從高處湧入低處和洞穴而引起的,德謨克利特認為當大地被水所飽和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地震是由於土塊在乾燥過程中墜入洞穴而引起的。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提出,地震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太陽曬到潮溼的土地所產生的水蒸氣在逸出時受到了阻礙。塞尼卡在公元68年的觀點是:「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氣,它是一種能夠從一處迅速流到另一處的東西。如果不加擾動,讓它停留在空曠的地方,它會一動也不動留在那裡,不會對周圍的東西發生什麼影響。但是,如果有任何外來的因素激動它,壓迫它,並且把它驅逐進一個狹窄的空間……而它逃逸的道路又完全被封鎖住的話,它就會『以雷霆萬鈞之勢,繞著障礙而狂鳴』,在和這種束縛進行長期的鬥爭以後,它就會衝破障礙而上升。與它相鬥爭的障礙物越堅強,它就會變得越兇猛。」而在多地震的日本,古代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地震是由埋在地下的鯰魚的活動所致。       但是在地震的觀測方面,人類的第一項傑出成就無疑應屬於中國的張衡。張衡(78-139年)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和文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後漢書·張衡傳》載有他發明地震儀的經過:       漢陽嘉元年(132年),張衡又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形狀像一個酒樽,直徑八尺。儀器上有一個隆起的頂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有一根中心柱,這根柱子能夠沿導軌向八個方向移動,並操縱開關。它的外部有八個龍頭,每個龍頭的口中都銜有一顆銅丸,在底座周圍則有八隻張著口的蟾蜍和龍頭相對,以便隨時承受從龍口中落下的銅丸。地動儀的牙機製得非常精巧,全部裝在儀器的內部,蓋子蓋得非常嚴實,連一點縫隙也沒有。一旦發生地震,地動儀就會受到振動,結果就會有一個龍嘴吐出銅丸,讓它下面的蟾蜍把銅丸銜住,發出很響亮的聲音,從而使監視人員察覺。雖然有一條龍的機關受到觸發,但其餘七條龍會保持不動,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條受到觸發,就可以知道地震來自什麼方向。根據所發生的地震的事實來驗證,地動儀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實際發生的方向幾乎一點不差。有一次,從龍口中掉下了一顆銅丸,但人們都沒有地震的感覺。洛陽的學者們都因為沒有地震的證據而感到奇怪。但幾天後接到地方官送來的報告,隴西果然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佩服儀器的精妙。從此以後,朝廷就命令史官記錄每次地震來自什麼方向。       候風地動儀的原物雖然早已不存在,但近代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張衡的發明是符合科學原理的,設計是可行的。在近代這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已經在我國復原成功,專家鑑定後認為符合科學原理。       世界上第一臺現代地震儀是1703年由德拉·奧特弗耶製成的、這個儀器採用的原理是在一個碟子裡裝滿水銀,一旦發生地震,水銀就會從碟子中溢出。這一原理直到1848年依然為卡西亞託雷所採用。令人驚奇的是,一千多年前張衡所採用的原理明顯比這更先進。       人類對地震的成因和演變規律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假設的水平,直到近代才有所突破。1880年日本橫濱大地震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尤因教授根據東京附近的地震觀測結果,發現地震中存在著縱波(P波)和橫波(S波)。1906年4月18日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是長達400公裡的聖安德列斯斷層重新活動的結果,震後對斷層作了詳細研究後,形成了著名的地震成因學說一一「彈性回跳」說,即地殼內部逐漸積累的應力,突然由於斷層斷裂而釋放出來。       70年代初期,科學家又從板塊結構學說的角度認識地震:地球表面為厚達百餘公裡的若干剛性板塊所覆蓋,這些板塊在軟流層上的低黏性層上運動。地球表面的重要變動均發生在這些板塊相互連接的邊界上。地震是現代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與板塊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類「構造地震」佔全球地震的90%以上。       此外,還有因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地下巖漿活動引起火山爆發也是能量的積聚和釋放的過程。火山爆發前巖漿在地殼內積聚、膨脹,能使其附近的老斷裂產生新活動,也會產生新斷裂,這些新老斷裂的形成和發展均伴隨有地震的產生。巖漿衝出地表成為火山噴發,是大規模能量釋放的過程,也會產生不小的地震。如1914年日本櫻島火山爆發,所產生的震動就相當於一個6.7級地震。       巖崩、滑坡、地面陷落等也會引起地震。如1983年3月7日甘肅東鄉族自治縣的灑勒山發生的一次黃土大滑坡,滑體堆積範圍達1.5平方公裡,根據附近地震儀的紀錄,滑坡形成的瞬間,地面的振動相當於一次1.4級地震。但這類地震震動範圍小,震級不大。      人類的工程活動,如採礦、進行地下核爆炸或水庫的蓄水等都能誘發地震。廣東新豐江水庫建成於1959年,水壩高195米,開始蓄水後地震日益增加,到1972年達72萬次,在1962年3月19日發生了一次6.1級地震,烈度為8度,壩體出現裂縫。       但是,人類在地震的預測預報方面卻舉步維艱,成效有限。1975年中國成功地預報了遼寧海城的大地震,曾經使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第二年突然爆發的唐山大地震,又使地震變得神秘莫測。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臺發生的6.8級地震和3月22日發生的寧晉縣7.2級地震,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引起了中國政府和地震科學家的高度重視,此後建立了廣泛的地震測報系統,進行經常性的觀測和分析。1974年上半年,在遼寧省和鄰近地區出現了一些異常現象:小震明顯增強,海城縣觀測到大幅度形變異常,大連出現地磁場垂直分量大幅度變化。據此,瀋陽地震大隊提出了「遼寧南部或海城北部,在不太長時間內可能發生強震」的看法。12月中旬,遼南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異常現象: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變渾變味,冬眠的蛇出洞,一些家禽、家畜行為異常,一些水氡、地傾斜觀測曲線發生突變。同時,以遼北的參窩水庫出現4.8級地震震群為標誌,地震活動進一步加強。遼寧省地震部門提出,遼東半島及附近海域在1975年上半年,甚至一二月份,可能發生6級左右的地震。1975年1月末至2月初,動物異常數時逐日劇增,地域不斷擴大,反應程度也更劇烈。井水異常向營口、海城一帶發展,水位變化明顯,甚至形成自噴或斷流。水氡、地電等觀測值出現大幅度突跳。石硼峪地震臺自2月1日起觀測到數以百計的小地震,而且頻度、強度不斷升級。遼寧省地震部門於2月3日向政府提出,在營口、海城地區小震活動的後面,可能要發生一次大地震。2月4日19時36分,海城爆發了7.3級強烈地震。這次地震烈度在8度以上的面積達1685平方公裡,其中城市佔52%,災區人口835萬,人口稠密、工業集中。但由於事先有了準備,死於地震災害的有1328人,死於次生災害的713人,死亡率萬分之二。與同類災害相比,估計減少了十多萬人的死亡。可是僅僅相隔一年半,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大地震卻在沒有作出短期和臨震預報的情況下突然爆發。       問題的難度和複雜性還在於,地震的短期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的公開發布還必須承擔巨大的社會責任,公開發布錯誤的地震預報所造成的物質損失和社會影響,甚至不亞於地震本身。這些年來,每當即將發生地震的流言開始傳播後,當地就會人心惶惶,人們大量搶購、囤積物資,外出避難,不敢在室內過夜,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一有風吹草動,就盲目行動,甚至有人慌不擇路,跳樓身亡。要是當地政府正式發布公告或臨震預報,情況必定會更嚴重。如果地震沒有發生,或僅發生相當輕微的地震,由此造成的損失由誰來承擔?由此引起的心理壓力又如何消除?錯誤的、輕率的預報還會影響地震預報本身和政府的信譽,造成更大的惡果。當正確的預報發布、真正的地震來臨時,人們又會掉以輕心,行動遲緩,甚至完全不當一回事,後果自然不堪設想。但地震災害的預防必須由公眾參與和實行,如果不公開發布消息,只有少數人知道,任何預報都會缺乏實際意義,在臨震階段尤其如此。       近年,美國地震學家蓋勒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斷言地震是無法預測的。蓋勒的觀點或許失之偏頗,但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說,到目前為止,地震的確還是無法預測的。      人類對地震的科學觀測,比對氣候的觀測時間更短,但地震的形成和變化的周期卻並不比氣候變化的周期簡單,大地震的復發時間比人的壽命和有現代觀測儀器以來的時間都長,已有的資料和數據積累是相當有限的。地震源一般在地表以下很深的地方,形成和影響地震的基本因素更產生在地球內部,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科學家只能利用設置在地球表面或距地表很淺的內部的儀器進行觀測,就是這樣的儀器布置得也很稀疏,數量有限,能夠獲得的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精確的,這自然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更大的障礙是,目前還沒有找到一種普遍存在的地震前兆,即在大地震前都必然出現的異常現象。例如,海城大地震前出現過的動物、地下水、水氡和地電數值的異常,在其他的大地震前未必出現;;反之,出現了這些異常現象的地區往往並沒有發生大地震。至於這些前兆的出現時間,程度和頻度與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強度之間的關係就更無從說起,所以即使像對海城大地震的預報那樣相當成功的例子,也絕不能做到像目前的天氣預報那樣準確。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人類對地震的探索在不太長的年代裡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就斷言永遠無法預測地震還為時過早。不過,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例如在21世紀之內,我們大概還不可能像預報天氣那樣對地震作出精確的預報。

相關焦點

  • 起底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基於音樂原理的偉大發明
    前段時間,教育界出了一個新聞,大致內容是:由於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不能確定是否真的存在過,因此將被從歷史課本中踢出去。後來有關方面澄清說:不是要把"候風地動儀「踢出課本去,而是要把下面這張流傳幾十年的地動儀圖片的真實身份說清楚,因為這張圖片根本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原型,而是科學史學者王振鐸在1940年代根據自己的理解仿製的。
  • 起底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基於音樂原理的偉大發明
    後來有關方面澄清說:不是要把"候風地動儀「踢出課本去,而是要把下面這張流傳幾十年的地動儀圖片的真實身份說清楚,因為這張圖片根本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原型,而是科學史學者王振鐸在1940年代根據自己的理解仿製的。於是有朋友問筆者:如何看待這個「候風地動儀「?本文下面就說道說道。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語文教材,老教授:房梁上吊塊肉都比他的那個強
    張衡身處的漢朝多地震,《資治通鑑》有詳細的記載:漢孝景帝中元二年,春,正月,地一日三動;漢孝成帝元延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漢孝和帝永元九年,春,三月,庚辰,隴西地震……為了應對地震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為根本測不出地震?真相到底是什麼…
    教材中的候風地動儀。那麼,那個印刷在中國現代教材之中,讓我們對其充滿想像的「地動儀」,又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歷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早在1936年,王振鐸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並採用「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判明地震方向,並控制相應機關。
  • 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候風」如何理解
    這段文字是專門介紹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的事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據《後漢書》記載,候風地動儀製成後,該儀器曾經測出隴西方向有地震,官員立即上奏皇上,但當時並無地震訊息,立時遭眾臣誹議。三日後六百裡加急來報:「甘肅發生大地震。」眾人乃信服。從中不難看出,候風地動儀很精妙,非常神奇。 遺憾的是,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已失傳。據傳毀於東漢戰火。 關於候風地動儀,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張衡建造的只是一個地動儀,為什麼要在名字中加上「候風」二字呢?難道這個地動儀上面還加造了一個候風儀嗎?這種說法並未空穴來風。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網友:一不小心上了絕版課
    據悉,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這時,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站了出來,他將成為領軍人物,讓「張衡地動儀」再次震動地震界。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採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當馮銳翻閱《後漢書》的記載時,作為一名專業地震工作者,他很快發現了王振鐸所用理論的錯誤之處。因為他可以計算出都柱的高度長達近2米,而這個高度只能是一個懸垂擺,而無法是一個直立的杆。所以,王振鐸所採用的「直立杆原理」無法成立。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真相來了!
    教材中的候風地動儀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實際上,歷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早在1936年,王振鐸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並採用「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判明地震方向,並控制相應機關。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網友:一不小心上了絕版課
    據悉,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這時,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站了出來,他將成為領軍人物,讓「張衡地動儀」再次震動地震界。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採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當馮銳翻閱《後漢書》的記載時,作為一名專業地震工作者,他很快發現了王振鐸所用理論的錯誤之處。因為他可以計算出都柱的高度長達近2米,而這個高度只能是一個懸垂擺,而無法是一個直立的杆。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真相來了
    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有記者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發生了什麼事?真相到底如何?畢業多年之後你還記得多少課本中的知識?
  • 張衡可不僅僅只發明了地動儀,他還發明了這些東西
    張衡我們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是我國西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和天文學家,提到張衡就不得不提起他那個著名的發明——地動儀。在我們兒時的歷史教材裡,地動儀可是重點之一,是印有彩頁插畫的,不過最近有媒體報導,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已經刪除了地動儀的相關內容,引起了大量關注,一時間,地動儀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被歷史神話出來的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其實,張衡作為我國古代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科學成果可不僅僅只有地動儀這一項。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移出教材?中國院士稱: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而著名的地動儀就是他發明的,而地動儀最初一直都存在於教科書中,後來這部分內容卻被刪掉了。那麼,張衡地動儀為何被移出教材?甚至中國院士稱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它強?現代人在面對地震的時候,都有很大被建築物砸傷的風險,因為大家不知道地震什麼時候會來,而古代人的科技落後,他們的建築物更容易坍塌,一旦遇到大地震,也會面臨家破人亡。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現存的地動儀是假的?真的已被復原!
    古代預測地震的神器地動儀和它的發明者張衡在不知不覺中退出了課本,從此與課堂無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家、發明家,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理研究的先河,他一生之中最為著名的發明物地動儀,一度是國人的驕傲。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究竟是什麼樣子?
  • 文物局花15年復原地動儀,卻被院士嘲笑: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張衡也深受地震影響,於是為了掌握更多地震相關的預警信息,他跋山涉水考察不少地方,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發明出了地動儀。南朝範曄編寫成的《後漢書·張衡列傳》、晉袁宏寫的《後漢紀·順帝紀》、西晉司馬彪所著的《續漢書》中均有記載地動儀。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地動儀的妙處在於,如果一條龍機關發動,另外的七條並不會受影響,由此可以判斷地震發生的方向。文章還記載了一次隴西地震與地動儀發作的關聯。此外,在《後漢書·順帝紀》篇章中也有「史官始作候風地動銅儀」的記載。除了範曄的《後漢書》,還有其他史書也對張衡及地動儀作了記載。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張衡發明製作了地動儀是比較可信的,不過外觀和內部結構的細節並不清楚。比如,地動儀到底像哪種酒尊呢?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有效
    清朝有一文人秦可大,作文《地震記》記錄地震時人們需要採取的保護措施。各朝帝王官員,無不重視防治自然災害的重要性。戰國時期李冰修建都江堰,唐朝宰相姚崇滅蝗,均是歷史進程裡人們在自然間對平衡的尋求。無數先進的制度和設備都代表著古人們的傑出智慧。
  • 中學歷史教材刪除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網友:應該刪
    中學歷史教材刪除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網友:應該刪。凡是學過中國歷史人都知道,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發明之一。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驕傲自豪。但是最近新版的歷史教材卻刪除了這部分內容,這又是為什麼呢?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有沒有用,查一查史書不就知道了嗎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設定一個前提——張衡的確在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製作出來了一個儀器,這個擺放在京師(河南洛陽)的儀器,的確成功地監測到了隴西(今甘肅定西一帶)的一次地震。請注意,我說的是監測,也就是震後告訴大傢伙兒哪兒發生地震了,不是預測,這個儀器也從頭到尾就沒說過具有預測功能,請不要誤讀了。
  • 地動儀背後的故事,引以為豪的千年發明,它真的存在嗎?
    根據正史後漢書記載,自公元920年到公元125年間的東漢,共發生了26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地震襲來,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死傷無數,損傷不可估量,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張衡,他看到地震造成這麼多百姓的流離失所,非常痛心,誓要發明出一種儀器,能夠對地震這種天災起到一定的預測作用。
  • 科學難以解釋的5個文物,包括地動儀,印度德裡鐵柱為何千年不鏽
    當「科學」一詞出現之後,「封建迷信」就陸陸續續消失,但是地球上的世間萬物並非所有都可以用科學解釋,這5個文物科學就難以解釋,其中包括中國的地動儀,印度德裡鐵柱為何能千年不鏽呢?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與地動儀的故事 揭秘歷史上是如何測試地震的 中國官方對自然現象的研究,歷史悠久,類似「欽天監」的機構,早在秦、漢就已出現,雖說是主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但像地震這樣嚴重的自然災異,也在關注其中,並有重大「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