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早餐
上圖這面美國國旗,是2011年美國的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最後一次翱翔太空時帶到國際空間站的。
上面寫著「這面國旗只有從美國本土起飛的太空人才能取下帶回地球」。
也就是說,只能等到美國下一款載人太空飛行器把太空人從美國本土送上國際空間站時,這面美國國旗才能重返地球。
現在這面國旗已經在太空中漂了將近10年,因為沒人帶它回家,而今天的文章就要從這裡說起。
NASA的十年遺憾
有人注意到一個細節,NASA局長發射前比馬斯克還緊張?
因為上一次有太空人從美國本土出發前往太空,已經是十年前太空梭的絕唱了。
在冷戰激戰正酣的60年代,送人類「上天」是最激烈比拼。
NASA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資源,每年經費佔到聯邦預算的比例高達2%-4%,太空梭在這樣人財皆足的情況下實現了。
為了應對蘇聯,時任美國總統的裡根還開展了一個「星球大戰計劃」:研發和製造大量高能射線武器、運載火箭以及衛星群,防禦和對抗蘇聯的核軍備。(本來裡根還拉了一堆盟友,但是大家都表示囊中羞澀棄坑了)
所以,從1972年到2011年,是屬於美國太空梭的時代,5架太空梭,共完成 133次成功的飛行,承擔了從衛星部署、探測器發射、到空間站補給、載人航天的全部任務。
而人財兩空,或許是導致太空梭退出歷史舞臺的兩大主因。
先說人,全球歷次載人航天失事中,一共造成22位太空人喪生,其中美國太空梭就佔了14位,佔比高達63%!
再說財,美國原計劃每架太空梭的設計壽命是20年、每架復用100次,但最終5架加起來才發射133次,還有兩架出了事故。
另外,從1985年到1988年10月間,太空梭的發射價格增加了85%,即每次發射費用飆升到9000萬美元。
等等,當年造太空梭可是為復用省成本啊!現在既沒有節省成本也超了預算,划不來划不來!
冷戰結束後,太空梭的研發在經濟和政治雙重壓力下被按了暫停鍵。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只有當年美國最強盛時期才經營得起這5架太空梭,以現在的美國財力,也無力再支撐一個新的太空梭時代。
因為搞航天真的是太燒錢了!
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再也沒有理由像以前那樣「集中力量辦大事」。在美國於2004年宣布的「星座計劃」中,曾經出現過替代太空梭的太空飛行器,但是因為沒錢,從小布希在任一直拖到歐巴馬在任,最後歐巴馬把「星座計劃」直接砍了。
歷史進程中的馬斯克
在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航後,最近十年,美國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全部仰仗於俄羅斯的飛船。
甚至可以說美俄都在吃著前蘇聯航天事業留下的「剩飯」。
在2008年以前,俄羅斯「聯盟」號每座票價不過兩千萬美元,還包括如訓練和救援等服務,相比之下,似乎還真的造個新的飛行器不如買俄羅斯的船票。
俄羅斯一看「你既然只能靠我了,那我漲點價吧?」,所以「聯盟」號的票價一直增加,2017年已經暴漲到8100萬美元/次/人,10年內上漲了372%。
美國抱怨「你這老漲價不行啊」,但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總經理羅戈津這個國際航天界著名的「大嘴巴」諷刺美國說:「你們可以考慮用蹦床送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
言下之意就是:「我們就漲價,你們愛坐不坐,反正你們也沒有,有本事你們整個蹦床上天。」
前文提過了,美國太空梭擱淺就是因為「沒錢」。
美國政府對NASA撥款佔財政總預算的百分比走勢
在不能放棄對太空的探索,又沒有大量資金投入的情況下,NASA想了一招——競價招標,最終脫穎而出的就是馬斯克的SpaceX和波音公司。
NASA自己則搖身一變成了「包工頭」,只負責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但是對於SpaceX和波音,NASA還是有偏愛滴,波音就像《甄嬛傳》裡皇后收養的三皇子,那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而SpaceX則是馬斯克自掏腰包創辦的,就像《甄嬛傳》裡一開始不受待見的四皇子,要啥沒啥。
SpaceX自創立以來,就沒順利過,2002年,馬斯克拿著他賣出專利和股權賺來的1億美元,創立SpaceX,並發誓把火箭發射升空成本降低100倍。
牛,老馬吹下了,而實現就不容易了。
SpaceX創業之初,老馬曾找到俄羅斯,希望能購買他們淘汰的洲際飛彈,改造成火箭用於商業發射。
俄羅斯尋思著我看你老馬這個門外漢也不懂啊,敲你一筆算了。
雖然卑微到要去買火箭來進行改造,但是你們也不能這樣「鄙視我」,馬斯克回來後,痛定思痛,發誓要打造可重複使用,價格便宜的運載火箭。
不過研究過程也很艱難,就說SpaceX曾經自行研發液體運載火箭獵鷹1型火箭吧,三次試射,三次爆炸,第四次終於成功了。?
航天是真的燒錢,曾經的億萬富翁馬斯克也差點兒一貧如洗到要住父親家的地下室。
好在NASA拉了老馬一把,給了馬斯克16億美元,認了SpaceX當乾兒子。
這主要也怪NASA的親兒子波音的不爭氣,研究的太空飛行器屢屢飛天受阻。
而SpaceX最大的優點也是「省錢」。運載火箭成本最大的為一級火箭,成本佔比超過六成。和俄羅斯動輒8000萬美元的船票相比,載人「龍」飛船的艙位費只有5500萬美元。
SpaceX發射的火箭是可回收的,每重複使用10次,成本可降低5成。也就是說多飛幾趟攤薄成本,船票的價格也有望大幅下降。
SpaceX技術實力上一路狂飆,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從一點上看出來,龍飛船上那一個個簡潔的觸控板,是不是和特斯拉車的中控臺有點像?另外再和傳統太空飛船裡的操作室對比一下:
簡直是密集恐懼症福音啊!
月球、火星?到底要去哪?
還有一點,也能側面說明美國的航天研究是真的「失落」了。
2017年6月,NASA表示,航天員在國際太空站艙外活動中所穿太空服(艙外衣)老化嚴重,或在不遠的將來面臨短缺。
雖然過去8年NASA已投入2億美元研發太空服,但新型太空服的技術仍停滯不前。
40年前,NASA製作的18套太空服,11套在2017年仍在使用,7套則在事故中丟失或破損。
而使用中的11套早已大幅超出15年的設計壽命,老化嚴重。航天員因為艙外活動導致頭盔內部進水感到窒息危險而匆忙返回太空站的情況接連發生。
別以為那只是艙外衣沒得研究改進,傳統鼓鼓囊囊的艙內衣「南瓜服」更沒人改進了。
而這次SpaceX兩位太空人穿的太空服(艙內衣)是不是和我們曾經印象中的不同?
沒那麼又厚又大、輕便好穿,還漂亮!
與美國太空人所穿的前幾代太空服相比,重量減輕了約40%,而且更加靈活。馬斯克的這件太空衣總重約9千克,比波音的太空衣輕約4.5千克。
波音的太空衣
而且沒有委外製作,SpaceX自行研發(降低成本)得來的,配套的頭盔還是3D列印的。
其實,就像太空服一時半會兒研發不出來一樣,這十多年間,美國的載人航天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打法。
在國際空間站建設完成後,美國一會兒說是重返月球,一會兒說是深空探測,一會兒說是去火星,這一拖就拖了十幾年。
去年底美國總統川普還建議削減經費預算,而他上任後,曾誓言讓美國2024年重返月球,後來NASA提出2028年上去就行。
一邊是削減經費,一邊又是下達任務。可以說,沒錢還要「上天」,NASA也很難啊!
此前太空競賽是以最高的速度完成太空探索的某個成就,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失去。這也導致太空探索的可持續性太低,技術儲備太少,而且太空人的安全更加得不到保障。
在美國載人航天的這「失落十年」,或許是航天探索的技術儲備期,可以湧現出一批像SpaceX一樣的公司和技術人才。
營銷鬼才
曾經美國在載人發射前,是讓太空人從一臺印上了NASA標誌的太空小巴車前往火箭腳下,登上發射架。
而SpaceX發射時,小巴改成了老馬的Model X,特斯拉的車印上了NASA的標誌,來到了SpaceX載人火箭腳下,就問你一句,這是不是車企的宇宙最強帶貨?
對了,SpaceX龍飛船升至零重力態時,船艙裡突然飄出了一隻恐龍玩偶。
這隻恐龍是其中一位太空人的女兒給老爸的,祝他飛行順利。
同時,恐龍兄還有個任務,就是作為重力指標,一旦飛船進入零重力階段時恐龍兄就可以漂浮起來,甚至還給恐龍兄系了個安全帶。
然後,SpaceX商城隨即上架了我們的恐龍兄,這個玩偶幾分鐘就被秒光了,每隻售價25美元(而別的購物網站只賣9.99美元)。
嘿!你別說老馬這廝還真是個營銷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