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武漢美食搜羅醬,想了解更多武漢美食資訊請關注我。
武漢,又稱江城,唐朝偉大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武漢聞名全國。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境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上百座大小山巒,166個湖泊坐落其間,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四分之一,構成了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域生態環境。武漢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離不開長江,飲食文化更是受其影響頗深。
武漢人的生活離不開水,水產更是豐富,先不說地道美食油燜大蝦,光是一條武昌魚便是讓很多人流盡口水。
武昌魚主產於長江中下遊,尤以湖北為最多。武昌魚在封建時期乃是貢品,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席上珍饈。其烹飪方法多種多樣,以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雖是清蒸,其製作方法卻十分講究: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鮮活樊口魴魚作主料,輔以火腿、香菇、冬筍、雞湯等十多種配料調料,上籠清蒸,嚴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蒸好後再在魚上綴上紅、綠、黃各色菜絲,使之色彩豔麗,蒸好後的武昌魚香味撲鼻,魚肉細嫩,湯質鮮美。
盤桓在武漢的長江,還給當地人帶來了另一種美食——藕,據說,全國有八成以上藕的品種出自湖北。當然,湖北人也會吃且愛吃藕,光是一道蓮藕排骨湯,便徵服了武漢大大小小的餐桌。
蓮藕燉排骨簡單而尋常,但你要問武漢人哪裡的藕最好吃,那一定是自己家的!在武漢,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套自己的煨藕秘訣,不過煨出來的藕湯必是藕塊通透粉紅,有時候咬上一口藕,還能牽出絲來;藕湯要奶白濃稠;骨頭也得是燉到爛熟的。
因為優越的地理環境,武漢的碼頭文化也是一大特色,過早便是碼頭文化的體現。武漢人走路吃、騎車吃、追公交吃的行色匆匆也是碼頭文化的傳承。全國聞名的熱乾麵一開始便是因其製作快、能量高而在碼頭上盛行。不過碼頭文化裡不能不提的美食一定是魚糊湯粉。起初的糊湯粉是給在碼頭做搬運的勞工準備的,因此最開始的糊湯粉是將菜市場的水產攤子上收集來的賣不出去的爛魚、魚雜、魚頭經過徹夜熬煮,撒上大量的胡椒粉以掩蓋其腥氣,再加上生米粉起糊,起稠。冬天的早上,苦力工們能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糊湯粉,想必也是一件極其幸福的小事吧!
武漢的飲食文化因長江而絢麗,長江帶給武漢的饋贈更是數不勝數。或許是因為江水的柔情,武漢人「嘴硬」的表象下其實也包含著似水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