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風波:實習學生變廉價工」後續
事實上,近年以來,甘肅、山東、陝西和廣西等多地都曝出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疑遭遇強迫的新聞,讓此類話題再次被公眾熱議。
對於職校學生來說,實習是他們走入工作崗位、接觸社會的重要途徑。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要有1年以上的實踐學習時間,高等職業學校要有1個學期以上的實踐學習時間。
然而,學校尷尬表示合適實習的企業難覓;企業無奈抱怨學生不能獨立頂崗;學生吐槽學不到東西、工作時間長、實習工資低。
職校學生實習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又應該如何提高職校生的實習質量呢?
A
學生吐槽:實習學不到東西
案例:
2015年7月,長春一家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老師,以學位證為要挾強迫人力資源專業學生去賣二手房。
「誰能告訴我,在這裡實習的意義?」
成都某職業院校大二學生唐凱心中的不痛快,始於「突兀」。
「突然就告訴我們要實習,在此之前,什麼單位、崗位、做什麼,為什麼要實習,我們完全不知道。」唐凱告訴記者,明明學的是財會,自己卻被學校安排到一家建築公司實習三個月,「每天就是在工地上跑,做的事也是隨便找個人都能幹的,這樣的實習有什麼意義?」
唐凱的經歷並非個案。梳理之前媒體的報導,2015年7月,長春一家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老師以學位證為要挾強迫人力資源專業學生去賣二手房;2016年10月,山東聖翰財貿職業學院學生在網上反映,剛上大二就被學校派到江蘇崑山一家工廠實習,每天要在車間工作10多個小時,有學生出現過敏等症狀……記者發現,職校學生在實習中,和畢業證掛鈎、工作時間長、工資低、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凸顯。
是好高騖遠不能接受車間工作,還是對自己的權益保護存疑?對此,多個職業院校的同學告訴記者,對比做什麼,他們更想清楚知道為什麼。
「大二大三都要實習,這些實習有什麼區別?在哪裡、做什麼、待遇怎樣,遇到問題找誰……」唐凱表示,這些都是在實習前,他希望自己能夠清楚知道瞭然於心的,而非「糊裡糊塗」。「什麼時候實習能讓我們都心中有數就好了。」
B 校方叫苦:實習單位難找
案例:
成都某高職學校的老師坦言,在和企業對接的過程中,學校相對「弱勢」。在職業院校,一個專業上百人,要能找到對口專業的企業一下子全部接收,難度可想而知。
「和企業對接時,學校相對弱勢」
財會專業的學生在快遞公司分包裹、網絡技術的同學在流水線上打包裝、汽車製造和物流專業的學生都在房產企業賣房子……從之前涉及到職校學生實習的報導中,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分外凸顯。
「剃頭挑子一頭熱,學校積極聯繫,企業不太情願。」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成都某高職學校的老師坦言,幫助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企業十分不容易。
該名老師表示,在和企業對接的過程中,學校相對「弱勢」。在職業院校,一個班的學生至少30多人,一個專業上百人,要能找到對口專業的企業一下子全部接收,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從學校的角度出發,總是希望能為學生爭取到最好的待遇和環境,但企業完全可以拒絕接收實習生,所以,主動權從來不在我們學校手上。」該老師苦笑道。
對於此次「實習風波」,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不是不想提前告訴學生,但往往企業需要用人時,會直接告訴學校需要的學生數量和報到時間,並沒有太多商量的餘地。
「師範專業的學生去學校實習,或者醫學院學生去實習,都有一個時間上的緩衝期,但是我們職校並不容易。」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道,此次去浙江蕭山實習,從學校接到企業通知到告知學生,中間大概有10天時間。「這10天,我們去了企業所在地實地走訪,查看工作環境,確定實習時間和待遇,再等到完全確定後告訴學生,時間上確實比較打緊。」
另一所職校負責實習對接的老師則表示,學校本身的競爭力不足也會成為企業對接中的「攔路虎。」「有的好學校,是企業主動聯繫學校要實習生,但我們學校需要我們到處去找企業單位,根本沒有空間讓我們挑選」。
C
企業抱怨:實習學生成「負擔」
案例:
某家電生產企業一線工人劉宇坦言:「剛開始學生完全不能上手,他們在學校學的,和我們企業的技術標準完全脫節。這還是其次,學生還不聽教。後來我就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實習學生叫苦喊累,無法適應企業工作要求」
事實上,抱怨的不僅僅是學生和學校,就連表面上看起來處於主動地位的企業,也面臨著培訓不易的尷尬。
劉宇是一家家電生產企業的一線工人,作為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電焊工人,他曾經帶過好幾名職校實習生。慎重又慎重,是這位老工人最大的感受。
「剛開始學生完全不能上手,因為他們在學校學的和我們企業的技術標準完全脫節。」頓了頓,劉宇感嘆道,「這還是其次,學生還不聽教。」
劉宇說,曾經他再三向學生強調了正確的機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但是無奈學生根本就聽不進去,自己想當然地去做,差點出事故。
「後來我就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的徒弟還帶不過來,哪裡敢真的管學生,現在家裡都這麼一個『金寶貝』,出了事還要我負責怎麼辦。」
另一位汽車製造企業的工作人員高崗則表示,一方面,他們很歡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實習,每年還會留下一些「拔尖」人才。但是另一方面,企業的正常工作狀態就是高強度、重複、加班,可是實習生會抱怨。「我們的工人都是兩班倒,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你一個年富力壯的年輕人,為什麼不能堅持。如果要從裡面選擇職工的話,第一關就是要好學吃苦能加班。」
專家說法
陽光下實習
「需要政府、企業更多支持」
自本報10月18日關注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實習風波」以來,學生與校方還有企業,在實習教學中的認識分歧就成為熱議話題。熱議的焦點在於學生實習過程中的權益維護上:是不是在實習崗位上充當廉價勞動力,是不是真的在實習中學到職業技能?
對此,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學校安排學生實習,首要就是保證學生的知情權。職業院校的實習教學設計應該實行「全透明」運行,即學校、學生、實習單位三方透明,同時必須讓學生參與實習教學課程的設計,而不是老師自己就決定了實習教學的一切。「現代教學管理中最重要的『學生自治』理念,應該在職校生實習的環節中發揮更大作用。」熊丙奇說。
另一方面,記者查閱發現,在德國,職校生僅有30%的時間在校學習理論,70%的時間在企業裡的「企業教育中心」實習。企業教育中心與學生籤訂的是教育合同,而不是勞動用工合同,學生的實習教學和企業正常的生產運轉是分離的,這也避免了廉價用工、專業不對口等問題。
「政府還是要牽線搭橋,為校企合作提供平臺。」一位職校校長告訴記者,學校理解企業的為難,如果能夠在政策上對接收學生的企業予以支持,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找企業難」的困窘。「比如企業成為職校實習基地後,可以獲得什麼榮譽,享受一些稅收上的優惠政策。」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杜江茜 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