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發展中如何體現公益性-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強調平等、非經濟價值取向,這決定了主要由非逐利性質的公共服務部門來肩負這一重要責任。政府作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投資主體,可充分發揮其經濟調節手段與監管機制來把控高校發展方向,履行其公共服務職能;高校作為辦學主體,應在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形成與責任相符的自律品質,在決策中將國家發展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那麼,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如何進一步體現公益性原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提升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

通過與時俱進的高考改革和陽光招生等工作,我國的招生考試制度在保證人民群眾的高等教育機會公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面向困難群體和落後地區的傾斜性招生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國應通過精準人群定位、加大監督力度、嚴保政策執行,來進一步發揮已有傾斜性招生政策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高等教育公平,切實保障高等教育發揮其重要的篩選與信號傳遞功能,確保人才向上流動的渠道暢通。

在普及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機會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大學後能「好好學」,不因經濟原因輟學或不能安心學習。我國從1989年開始實行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因為高等教育既具有社會收益率,也具有私人收益率,上學成本由國家與個人分擔是合理的,但與此相配套的學生資助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的學生資助體系分為獎學型與助學型兩種資助方式,助學型資助主要是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提供助學金、無息或低息助學貸款等方式,避免因貧失學的現象出現。政府應著力確保資助政策的有效落實,提高對偏遠地區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資助比例。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不同,政府在資源投放上還可因校制宜,紮實推進精準教育扶貧。

    完善就業服務保障體系

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其天賦能得以充分發展的教育機會。因此,高質量、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重要體現。

2019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其中高職院校1423所,佔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另外,有300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高質量、多樣化的應用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多種多樣的市場需求,也能夠開闢更多渠道的青年成長成才機會,實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是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側重於實踐技能的培養模式,因此,應用技術大學和高職院校應努力推進產教結合、產學結合,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領域,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行課堂教育理論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契合程度。

營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收益。技能型人才就業安置問題的妥善解決,不但能改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人才結構失衡的問題,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舉措。

    構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服務體系

社會服務是繼科研、教學外,高校需承擔的另一項重要職能。高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培養的高素質人才、提供的創新科研成果及其他服務極大地促進了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在新的時期,大學越來越成為沒有圍牆的大學,這裡說的「圍牆」,不僅是空間上的,也包括時間和理念範疇上的。高校完全有可能將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口從適齡大學生擴展到不同人群。

教育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學歷教育,而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增進知識、技能,影響思想品德的活動,廣義的教育沒有學習年限、年齡之分,學習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周期。

高校聚集了全社會最優質、最豐富的教師、教育資源,在知識的普及與傳播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高校應積極參與到終身學習這一時代浪潮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建設手段,加大數位化教育資源的共享力度,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創新和方法創新。

政府應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行跨區域整合,創新教育服務新生態,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社會教育服務體系,以此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7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中國教育新聞網
    一是在教育發展中明確工作的新方位。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國教育將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進入了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必須由如何做大轉向如何做強,必須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問題,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從理念、目標、政策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二是在教育工作中落實新發展理念。
  • 發揮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起重要作用找到這個戰略基點,是為了找準教育要發揮的作用。「我們要理解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就必須理解教育在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的作用。」閔維方說。按閔維方分析,教育擴大內需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我國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
  • ...中國教育——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20)》發布-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東)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研究院與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編著的《WTO與中國教育——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20)》於12月15日發布
  • 中國與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比較研究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各國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國際化成為高等教育的競爭力。中國與韓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有著相似的背景經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也有類似的地方。選取國際化發展速度較快的韓國作為研究對象,來闡述其國際化發展過程。
  • [中國教育報]發揮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
    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起重要作用找到這個戰略基點,是為了找準教育要發揮的作用。「我們要理解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就必須理解教育在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的作用。」閔維方說。按閔維方分析,教育擴大內需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我國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
  • 《中國高等教育》| 遊旭群: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進一步明晰奮鬥目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而這離不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
  • 學前幼兒園教育的性質及教育制度?學前幼兒園教育要凸顯公益性
    中國學前教育法:學前教育性質及教育制度是怎樣的?「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可代替,不可或缺。這也意味著,學前教育必須在國民教育體系一盤棋的布局之中,也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力量、中國夢想。
  • 後普及教育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空間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實現從第一個百年向第二個百年的轉折之間,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收官之年,更是中國從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整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奮進之年。
  • 2020教育研究熱點話題-中國教育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從根本上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方向、道路、方針、原則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發展達到了新高度,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學者盧曉中:有序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集群
    中新社廣州8月22日電 題:學者盧曉中:有序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集群作者 王堅「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著重強調『要建設成為國際教育示範區』,這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存在內在、緊密的聯繫。」談及大灣區建設機遇,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近日接受採訪時說。
  •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亟須高等教育發展理論中國化
    原標題: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亟須高等教育發展理論中國化   3.從高等教育原理與國際比較的視角建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理論體系   教育發展理論首先是源於比較教育學的發展而出現的。即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較教育學逐步發展為兩個主要分支領域,一個是國際教育,另一個就是發展教育。
  • 廣東高等教育未來五年如何發展?專家學者這樣說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通訊員 粵高教會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學術研討會現場未來五年廣東高等教育如何發展?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魏中林教授、常務副會長湯貞敏研究員和副會長盧曉中教授、馬宏偉教授、曾志嶸教授、廖益教授、黃大乾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研究員,以及來自廣東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和其它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代表,圍繞「『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前瞻」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
  • 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舉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以璇)11月20日,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傳承 探索 創新」為主題,分開幕式、校長論壇、專家論壇和閉幕式四個環節。
  • 近代日本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是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以及洋務學堂的興辦而發展的,始於鴉片戰爭後的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時期。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正式誕生。
  • 讓勞動教育在學生學習與生活點滴中體現
    作者簡介:   勞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式微的原因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已經從作為德智體美的載體地位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種更加重要的內容而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方面。在高校的長期實踐中,勞動課對勞動本身強調過多,造成了對勞動教育僅僅是作為勞動的教育過程誤區。  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時代的發展要求不同步。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社會產生的變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讓勞動的外延不斷擴大,勞動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極大改變。而由於對勞動課程本身不受重視,使得很少有人專門去研究在新的背景和環境下勞動教育具有什麼樣的內涵及應該如何開展的問題。
  • 張煒在《中國高教研究》刊發理論文章: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
    西工大新聞網1月2日電(記者 王凡華)日前出版的2018年第1期《中國高教研究》雜誌上,刊發了學校黨委書記張煒撰寫的理論文章《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演進與實踐探索》。該文認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關注規模擴張轉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適度規模發展,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探索。
  • 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中國設計教育...
    論壇現場為深入推動設計教育發展,探討設計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激發創新潛能,提升設計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創新價值與意義,共同構築中國設計教育未來,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四川大學主辦,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的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中國設計教育論壇於12月4日在成都舉辦。
  • 探究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中國社會科學網
    會上,來自全國83所高校的230餘位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齊聚一堂,圍繞「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的主題,共話大學教育思想,探究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與會學者表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1.6%,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入普及化階段。
  • 近年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特點、趨勢及啟示
    1)一是大學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即將大學如何爭取更多的辦學經費作為重要的辦學評價指標。2)二是大學教育商品化(commodity),弱化大學的公益性,看重投資與收益。3)三是強調大學競爭(competition),即大學要在市場上競爭生源、科研和辦學經費。4)四是大學企業化(company),即大學要更像一個企業。
  • 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判斷新特徵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判斷,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建設教育強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進入嶄新階段,這給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賦予了新特徵、新使命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