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強調平等、非經濟價值取向,這決定了主要由非逐利性質的公共服務部門來肩負這一重要責任。政府作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投資主體,可充分發揮其經濟調節手段與監管機制來把控高校發展方向,履行其公共服務職能;高校作為辦學主體,應在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形成與責任相符的自律品質,在決策中將國家發展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那麼,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如何進一步體現公益性原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提升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
通過與時俱進的高考改革和陽光招生等工作,我國的招生考試制度在保證人民群眾的高等教育機會公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面向困難群體和落後地區的傾斜性招生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國應通過精準人群定位、加大監督力度、嚴保政策執行,來進一步發揮已有傾斜性招生政策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高等教育公平,切實保障高等教育發揮其重要的篩選與信號傳遞功能,確保人才向上流動的渠道暢通。
在普及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機會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大學後能「好好學」,不因經濟原因輟學或不能安心學習。我國從1989年開始實行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因為高等教育既具有社會收益率,也具有私人收益率,上學成本由國家與個人分擔是合理的,但與此相配套的學生資助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的學生資助體系分為獎學型與助學型兩種資助方式,助學型資助主要是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提供助學金、無息或低息助學貸款等方式,避免因貧失學的現象出現。政府應著力確保資助政策的有效落實,提高對偏遠地區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資助比例。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不同,政府在資源投放上還可因校制宜,紮實推進精準教育扶貧。
完善就業服務保障體系
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其天賦能得以充分發展的教育機會。因此,高質量、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重要體現。
2019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其中高職院校1423所,佔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另外,有300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高質量、多樣化的應用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多種多樣的市場需求,也能夠開闢更多渠道的青年成長成才機會,實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是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側重於實踐技能的培養模式,因此,應用技術大學和高職院校應努力推進產教結合、產學結合,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領域,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行課堂教育理論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契合程度。
營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收益。技能型人才就業安置問題的妥善解決,不但能改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人才結構失衡的問題,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舉措。
構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服務體系
社會服務是繼科研、教學外,高校需承擔的另一項重要職能。高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培養的高素質人才、提供的創新科研成果及其他服務極大地促進了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在新的時期,大學越來越成為沒有圍牆的大學,這裡說的「圍牆」,不僅是空間上的,也包括時間和理念範疇上的。高校完全有可能將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口從適齡大學生擴展到不同人群。
教育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學歷教育,而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增進知識、技能,影響思想品德的活動,廣義的教育沒有學習年限、年齡之分,學習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周期。
高校聚集了全社會最優質、最豐富的教師、教育資源,在知識的普及與傳播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高校應積極參與到終身學習這一時代浪潮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建設手段,加大數位化教育資源的共享力度,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創新和方法創新。
政府應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行跨區域整合,創新教育服務新生態,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社會教育服務體系,以此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