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是什麼?」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0學術年會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的發問,引發與會專家、學者深入思考。
「總書記在最近幾次重要國際會議上反覆強調這個『戰略基點』,」閔維方說,「這個戰略基點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增加消費,擴大內需。馬克思早就指出,『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本屆年會的主題報告,從不同視角詮釋了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理解。
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起重要作用
找到這個戰略基點,是為了找準教育要發揮的作用。「我們要理解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就必須理解教育在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的作用。」閔維方說。
按閔維方分析,教育擴大內需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我國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教育公平、普遍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質量,是改善收入分配結構、縮小基尼係數、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有效措施之一。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才能增加消費內需。二是教育可以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是擴大消費的重要動力。三是我國消費率低同人們消費觀念陳舊密切相關。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消費觀念,刺激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層次,優化消費結構等,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四是我國儲蓄率高而消費率低,需要分析深層原因。相關研究顯示,居民儲蓄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子女教育。特別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1萬美元,居民對多樣化優質教育的需求在持續增長。
現在有人提出減少國民教育開支佔國民收入的比重,為其他領域的消費增長留出更多空間。「這是一種『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的飲鴆止渴的短期行為。」閔維方說。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球教授提出,中國在「十四五」時期必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要為2035年發展為中等發達國家奠定良好制度基礎,提供人才保障。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原因是高等教育沒有承擔起巴西發展為發達國家所需的人才儲備,另外還有創新能力不足、制度安排缺乏激勵等原因。
「中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吳曉求說,「在中國奔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進程中,高等教育也承擔著重要使命。高校教師要在師德師風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有擔當精神、有創新精神、有國際視野,思想解放,嚮往未來的時代新人。」
任何改革與發展都可能存在風險,要高度重視統籌發展與安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劉益東研究員對防範現代社會科技重大風險等發出警告,呼籲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和防控能力。
彰顯制度優勢提升治理效能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建議》對「十四五」時期和未來更長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出多方位要求。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研究員概要回顧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初步展示了全國各級各類教育毛入學(園)率、在校生規模、教育經費等數據,重點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教育事業取得的新的歷史性成就。張力認為,《建議》立足於「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著眼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確定了「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和政策導向,主要包括:堅持立德樹人,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更大合力;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築牢教育體系基礎;適應新發展格局,深度參與創新發展;著力補齊短板,創新規範服務業態;搭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關於教育領域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善用規劃紅利、彰顯制度優勢、提升治理效能的顯著特點。」張力說。
在新發展起點上,要注意總結教育改革和發展經驗。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執行會長、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孫霄兵提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十年來取得了預期成就,為教育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新的時期,教育改革深化推進,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更加注重以人民為中心,推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更加注重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更加注重以服務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要更加注重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法治化進程,堅定不移以開放促改革。
展望未來,高質量教育體系正在形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宗凱教授這樣闡釋高質量教育的特點:差異化教學,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分析支撐教師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實現大數據支撐下的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精細化管理,實現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數據驅動,改變教育的基本科研範式;智能化服務,實現大數據驅動下的智能教育服務。
《建議》提出,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韓民研究員認為,當前,要完善終身學習體系的目標和任務,增強教育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教育協調發展;加快完善終身學習制度體系,出臺終身學習促進法等;加快終身學習立交橋建設;建立健全與終身學習體系相適應的教育治理體系。
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滿生研究員近來研究發現,受疫情和貿易戰影響,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各領域均遇到不同程度的難題,中國留學市場面臨嚴重挑戰。美國國務院數據顯示,2020年4月到9月之間,美國共向中國學生發放了808份籤證,去年同期為90410份。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中心預測,受疫情影響,全球國際學生流動規模要到2025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印發。「這清晰地表明了態度,就是形勢再嚴峻,我們都要堅持擴大開放。」周滿生說。
《建議》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為教育對外開放事業指明了方向。
教育對外開放有利於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說,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對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出新要求,教育對外開放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其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廣泛性作用。
「我們要通過教育對外開放,深化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互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貢獻力量。」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二級巡視員方慶朝說。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教育在其中,責無旁貸。
(原文刊發於《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3日第6版。)
原文連結:
[中國教育報]發揮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