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名,我便猜測結局應該是悲劇吧,畢竟《活著》就是一個個血的代價。看完之後,卻是舒了一口氣,至少結局是好的,也算是溫情的。
文中很多現實事件,都是用詼諧句子表達出來,讓人不經意間笑出聲,但過後又會陷入沉思當中,唏噓不已。
許三觀善良、正直、樸實,就如他自己經常說的:「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對不起人的事。」
但他卻飽受生活折磨。
然而,雖然艱辛的活著,卻很少抱怨,正如他說的:「碰到絕路,出於本能自會想到解決的方法,只是沒到絕路,想到法子,也不知道該不該做。」所以他一直在跟命運對抗。
這是那個時代現實社會的縮影。劇中人物說的話,可能是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無法說出口的「現實的話」。
許三觀總共賣了十一次血,他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一名工人,是農村叔叔跟他說,沒賣過血的男人,身體都是不結實的。
可能出於好奇或者證明什麼,他跟著同村的阿方和根龍去賣了第一次血。阿方和根龍告訴他:「人身體裡的血就像井水一樣,是用不完的」,「賣血之前,要喝八大碗水,身體裡的血就淡了,就能多賣兩碗」等等。
也就是這樣的愚昧和無知,再加生活的無可奈何,才會有那麼多人一次次為了活著而賣血吧。
許三觀人性的升華處,就是十一次賣血中,有六、七次是為了大兒子一樂,這個他幾年後才知道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一樂。他嘴上經常念叨一樂不是親身的,讓他當了烏龜,丟了臉面,但卻是對一樂最好的。一樂的親生父親不承認他,許三觀雖然嘴裡叫罵著,卻總是對他有著惻隱之心,一直留在身邊。
一樂得了肝炎,為了不耽誤時間,先去了上海治療,而他計劃著一路賣血到上海。賣一次血本應該休息三個月才能賣第二次,不然同一家醫院不會買第二次。他只能隔三五天就去不同的醫院賣血,因為一樂在醫院等著救命錢,時間不等人,他得湊齊這救命錢。
阿方的身體敗了,根龍也在再一次賣血之後倒下,再也沒有醒過來。所以我總擔心許三觀這樣一次次為了錢而賣血,是否也會倒下。
還好上天眷顧了他,不僅身體沒有敗掉,還享受著花甲之年。可能就是他說:「做人要多行善事,不行惡事」,所以才有了這善報吧。
花甲之年的許三觀,突然想到每次都是賣血才能吃「炒豬肝、溫黃酒」。
他突然很想吃炒豬肝和溫黃酒,以前是因為賣了血,為了犒勞自己而吃的炒豬肝和溫黃酒。如今不差錢了,單純的懷念那種感覺,為了吃一頓炒豬肝和溫黃酒,所以他又去醫院了。
如今醫院的血頭換了一個年輕人,告訴他老了,他的血不能用了,死血比活血多,只能當油漆用了。許三觀頓時失落、委屈,在大街上來來回回的走著,哭得比往年任何時候都兇,他害怕家裡哪天困難,自己不能再賣血渡難關了,所以悵然若失。
文中三個兒子最後的態度,是最讓我氣憤、失望不已的,特別是一樂。他們覺得父親因為不能賣血,而在大街上哭讓他們丟臉了。
日子好了,就忘了當初那個負重前行的父親了嗎?要不是他賣血度過了一個個又一個困難,何來他們?可能都過不了災荒之年。要不是許三觀的善良,一樂能不能在家生活都是個問題,為了治好他的病,差點搭上許三觀的命……哎。
現實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許三觀,他們善良而樸實。
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像許三觀一樣,一邊嘴裡嘮叨著你花銷大,不知道節儉,一邊把自己省吃儉用省下的錢拿給你;一邊埋怨你不聽話,怎麼又闖禍了,一邊盡他最大的能力替你解決;盡他們最大的能力創造條件,讓你出去見世面。
而他們自己呢,可能這輩子沒有一次旅遊,沒有一次是單純的因為某樣東西他們喜歡就直接買下。只有當他們缺了,他們才去買,但他們嘴裡依然說著這生活我挺滿足的。
就如我爸經常說的那句:「人生在世不就這樣嘛,累肯定是累了,但依然還是要努力工作,為了生活嘛。」
是啊,為了生活就是得不斷前進,哪怕遇到了阻礙,也得化路障為基石。其實生活就是化路障為基石的過程,辦法總是有的。
富有富的過法,窮有窮的活法,你覺得沒意思的生活,可能是有些人遙不可及的夢想。
還有一個情節印象深刻,災荒之年,家裡沒有食物,許三觀一家為了節省體力,全躺床上,孩子們餓了,許久沒吃過好東西,想吃點好的。許三觀答應了,許三觀躺在床上,用「腦異能」給一家人炒了一盤又一盤的美食。在即將餓死的時刻,許三觀依然能夠樂觀面對,他輕鬆自在的態度,也帶給一家人愉悅。
生活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我們應該學學許三觀那般對生活的態度,不抱怨,遇事積極樂觀,埋頭幹就完事的態度。
你要相信所有的不幸,隨著時間都會過去。
不信你翻翻你以前的朋友圈中說的:「今天這份苦,我永遠忘不了...」
是不是絞盡腦汁都想不起當初說的那份苦,到底是個什麼玩意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