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西方學習、以圖富國強兵為目的運動,是中國開明的地主階級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而做出的自救運動。
因其有地主的階級性質所以過去的史學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所以它對近代化的作用遠不及戊戌變法;然而甲午戰敗只是洋務運動的一部分,難道部分能影響全局嗎?它對歷史的發展沒有促進作用嗎?
其實,我認為洋務運動並沒有失敗。
試論洋務未失敗的原因如下:
1. 北洋艦隊的覆滅只意味著海防大籌議的失敗。日本在19世紀70年代入侵我周邊鄰國,威脅我領海安全,李鴻章於1874年上表提出海防大籌議,在奏表中指出「倭國斷不可不防」的著名論斷,三大海軍的建立是海防大籌議的產物,但海防大籌議只是洋務中的一項。所以洋務並沒有失敗。
2. 北洋艦隊雖然覆滅,但1902年北洋仍在葉祖珪、薩鎮冰的主持下重建,表明海軍建設並未停止,所以證明洋務還在繼續。
3. 公派留學生的的項目和新式教育改革並未停止,福州船政等各類型學堂招生工作繼續進行,從這個角度看,它還是沒有失敗的
4. 甲午戰敗後,洋務派創辦的工廠並未停產,反而數量增多,這說明甲午戰敗只是洋務受到重大挫折,並不能說明洋務失敗了,反而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在甲午戰敗後,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都在繼續發展,甲午的挫敗只是對洋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洋務依然推動著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究竟是否微乎其微呢?我認為洋務對歷史的推動比戊戌變法更為深遠。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現行教科書中對戊戌變法意義的是如何描述的:
1. 它比洋務運動有質的飛躍,洋務運動是為了維護固有體制,而戊戌變法是要是學習新制度。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有非常大的進步,殊不知它是一種表明現象。改革中的維新派把日本的二元君主立憲制強行移植到中國,這種體制不一定合乎中國國情,而且所頒布無一貫徹到底;而洋務卻提高了綜合國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所發展,而戊戌變法只是帝後兩黨黨爭的產物。
2. 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族覺醒開始,這就更放大戊戌變法的作用。政變後六君子被處以死刑,當天百姓圍觀成千上萬,六君子自詡為英雄就義,殊不知百姓以罪人看之,這簡直是笑話,歷史和六君子開了一玩笑,這難道不是悲哀嗎?難道可以說它啟迪了明智嗎?這與秋瑾和鄒容的就義是不一的。
而洋務運動創辦了現代工廠,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發展了現代軍隊,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難道這貢獻比不過戊戌變法這場政治鬧劇嗎?
洋務所設想的範圍,不僅改革的深度一步步加深,思想上也有所提升,所以對洋務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的批判也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1. 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在實踐中轉變的,眾多的保守派領袖看到看到西方的發達後,深知我國落後,紛紛轉變思想,投入洋務,如張之洞、劉坤一等就是如此。正如李鴻章說「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官僚地主的歷史作用已經完成,開啟洋務、引進思想就是歷史的進步。我們現在批判他們的思想落後,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在分析,當時的洋務思想已經是很開明了。分析史觀應該回原歷史,客觀分析。
2. 就「中體西用」本身而言,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只能通過中體西用來由淺入深,逐步推進。著名歷史學者陳旭麓教授《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裡曾說
雖說「中體西用」後來久被指認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代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之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裡,欲破啟錮閉,引進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託,它是進不了中國國門的,也是落不了戶的。「中體西用」促進了中國的新陳代謝,一些有識之士在其引導之下走向更深的一步。
確實,後來的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王韜、薛福成等都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放眼看世界從而發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從這個角度看,「中體西用」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落後思想嗎?不,不是的。
可以說沒有「中體西用」就不會有「變法維新,」更不會有「革命思潮。」因為「中體西用」在封建主義下打開一個缺口,促進了思想的啟蒙。
所以,我認為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史上的一次救國運動,雖然它有很多局限性;沒有使中國真正走向富強與民主的道路,但它的中國人面對民族危亡的情況下,一次通過學習西方科技來救中國的偉大改革運動,作用之大,貢獻之大值得當代人深思。因此,要肯定洋務運動巨大的歷史作用。
作者: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