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洋務運動究竟貢獻了什麼?

2020-12-13 騰訊網

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西方學習、以圖富國強兵為目的運動,是中國開明的地主階級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而做出的自救運動。

因其有地主的階級性質所以過去的史學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所以它對近代化的作用遠不及戊戌變法;然而甲午戰敗只是洋務運動的一部分,難道部分能影響全局嗎?它對歷史的發展沒有促進作用嗎?

其實,我認為洋務運動並沒有失敗。

試論洋務未失敗的原因如下:

1. 北洋艦隊的覆滅只意味著海防大籌議的失敗。日本在19世紀70年代入侵我周邊鄰國,威脅我領海安全,李鴻章於1874年上表提出海防大籌議,在奏表中指出「倭國斷不可不防」的著名論斷,三大海軍的建立是海防大籌議的產物,但海防大籌議只是洋務中的一項。所以洋務並沒有失敗。

2. 北洋艦隊雖然覆滅,但1902年北洋仍在葉祖珪、薩鎮冰的主持下重建,表明海軍建設並未停止,所以證明洋務還在繼續。

3. 公派留學生的的項目和新式教育改革並未停止,福州船政等各類型學堂招生工作繼續進行,從這個角度看,它還是沒有失敗的

4. 甲午戰敗後,洋務派創辦的工廠並未停產,反而數量增多,這說明甲午戰敗只是洋務受到重大挫折,並不能說明洋務失敗了,反而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在甲午戰敗後,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都在繼續發展,甲午的挫敗只是對洋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洋務依然推動著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究竟是否微乎其微呢?我認為洋務對歷史的推動比戊戌變法更為深遠。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現行教科書中對戊戌變法意義的是如何描述的:

1. 它比洋務運動有質的飛躍,洋務運動是為了維護固有體制,而戊戌變法是要是學習新制度。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有非常大的進步,殊不知它是一種表明現象。改革中的維新派把日本的二元君主立憲制強行移植到中國,這種體制不一定合乎中國國情,而且所頒布無一貫徹到底;而洋務卻提高了綜合國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所發展,而戊戌變法只是帝後兩黨黨爭的產物。

2. 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族覺醒開始,這就更放大戊戌變法的作用。政變後六君子被處以死刑,當天百姓圍觀成千上萬,六君子自詡為英雄就義,殊不知百姓以罪人看之,這簡直是笑話,歷史和六君子開了一玩笑,這難道不是悲哀嗎?難道可以說它啟迪了明智嗎?這與秋瑾和鄒容的就義是不一的。

而洋務運動創辦了現代工廠,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發展了現代軍隊,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難道這貢獻比不過戊戌變法這場政治鬧劇嗎?

洋務所設想的範圍,不僅改革的深度一步步加深,思想上也有所提升,所以對洋務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的批判也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1. 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在實踐中轉變的,眾多的保守派領袖看到看到西方的發達後,深知我國落後,紛紛轉變思想,投入洋務,如張之洞、劉坤一等就是如此。正如李鴻章說「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官僚地主的歷史作用已經完成,開啟洋務、引進思想就是歷史的進步。我們現在批判他們的思想落後,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在分析,當時的洋務思想已經是很開明了。分析史觀應該回原歷史,客觀分析。

2. 就「中體西用」本身而言,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只能通過中體西用來由淺入深,逐步推進。著名歷史學者陳旭麓教授《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裡曾說

雖說「中體西用」後來久被指認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代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之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裡,欲破啟錮閉,引進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託,它是進不了中國國門的,也是落不了戶的。「中體西用」促進了中國的新陳代謝,一些有識之士在其引導之下走向更深的一步。

確實,後來的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王韜、薛福成等都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放眼看世界從而發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從這個角度看,「中體西用」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落後思想嗎?不,不是的。

可以說沒有「中體西用」就不會有「變法維新,」更不會有「革命思潮。」因為「中體西用」在封建主義下打開一個缺口,促進了思想的啟蒙。

所以,我認為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史上的一次救國運動,雖然它有很多局限性;沒有使中國真正走向富強與民主的道路,但它的中國人面對民族危亡的情況下,一次通過學習西方科技來救中國的偉大改革運動,作用之大,貢獻之大值得當代人深思。因此,要肯定洋務運動巨大的歷史作用。

作者:施文

相關焦點

  • 洋務運動在歷史上的意義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洋務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但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的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雖然失敗了但這次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不可小視的。 來說說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和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 洋務運動的積極歷史作用 一、 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軍事近代化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
  • 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及啟示
    在當時的中國,能通曉外國語言者僅有「通事」,而所謂的「通事」,僅能知曉幾個重要的單詞,能與洋人進行幾句簡單的交流,並未受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他們大多是專門在上海、廣州等沿海地區從事貿易中介。這些『「通事」因忌憚洋人的實力,在交易中經常偏袒洋人而欺瞞國人以謀取利益。李鴻章就曾評價到:如若「國家懷遠招攜之要政」依靠這些人來辦理,結果必然是「彼己之不知,情偽之莫辨,操縱進退迄不得要領」。
  • 晚清洋務運動開設軍工廠時,為何還要開設大量學堂?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興起了一場洋務運動。這場洋務運動就是希望能改變當時中國貧弱的一面。當時的洋務派都認為,中國之所以會貧弱,原因在於槍炮器械不如外國人。所以,在洋務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槍炮,製造軍火。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而幾乎在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同一時期,大清帝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有識之士的人開始投身于洋務運動。一場太平天國起義催生出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在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也開始大刀闊斧進行了一場為了跟上時代進步的改革,於是史稱洋務運動的改革便就此開始,這場洋務運動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清朝看起來似乎走向了短暫的復興。
  • 學習「洋務運動」的一點體會
    經過短短一個學期的近代史學習,我對 中國 歷史 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產生了興趣。想藉此機會談一下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失敗。 這場歷時35年的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直受到許多爭論。
  • 教師資格考試-洋務運動
    ,也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是常考的知識點,其考察的角度比較固定,從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洋務派的主張、洋務運動的內容、性質及影響等角度進行考察,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時要掌握該知識點。
  • 關于洋務運動,你還記得多少?
    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可謂眾所周知,但其中的一些細節,想必大家都不是太清楚,比如:什麼原因引起的,成果有哪些,最後帶來了什麼影響,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講一講,這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都經歷了什麼。而最早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可以說為洋務運動奠定了實踐思想的基礎。從1861年到1895,洋務派在清朝掀起了一系列學習西方技術的改良運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自強,求富」,而實踐思想則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
  • 洋務運動時,120位留學生僅回來94人,其他人遭遇了什麼?
    洋務運動的失敗,就是很好地驗證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雖然想著可以學習西方技術帶來發展,但最終也是錢白花了,而技術沒學到,最終甚至搭上幾十天性命在其中,在洋務運動期間,中國也是派出了大量的留學生,並且分成了三部分先後前往美國留學,對此中國清朝政府也是非常重視,不惜花重金培養這些技術型人才,能意識到這一點也算是可喜可賀了,但是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之後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借西洋堅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聲,與中外相安、十年無事的暫時穩定,匯成了19世紀後半期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契機。洋務運動成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起點。甲午戰爭是對長達30年的洋務運動所做的一次總檢驗,但結果表明,不僅自強求富的目標遠未達到,而且東亞格局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早期現代化遭受了嚴重挫折。
  • 欲速則不達:洋務運動「彎道超車」的失誤
    原創 馬勇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馬勇《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1從現代化視角去觀察,洋務運動算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而且是第一次。中國沒有與西方的工業化同步,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止了中國與英國共振,還值得研究。不過從價值倫理上有一點必須注意,中國人的理念中,從來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至少自孔子以來,中國人並不擔心財富不足,而是擔心分配不均;不是擔心貧窮,而是擔心動蕩;安貧樂道,自足常樂,成為傳統中國最主要的價值理念。
  • 回首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悲壯自救的洋務運動
    當初在清政府裡參與辦洋務並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很多人不願意參與。因為辦洋務,和外國人打交道要低聲下氣。 洋務特指「侵略所引起的中外交涉」  「洋務運動」這個詞在今天的國內,不知道的人很少,但是當時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並不叫洋務運動。據考察,這個詞1938年第一次出現在何幹之同志的著作《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中。
  • 原來日本人早就試過洋務運動不行了
    或許是因為戰前的驕傲和戰後的痛楚對比過於鮮明,一百多年來,中國人都極為關注一個問題——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在佩裡來犯三年前,美國通過荷蘭人向幕府表達了希望通商的要求,荷蘭商館也勸告幕府:「除我國之外,日本應和更多國家通商」。幕府及地方大名深知世界大勢,但是沒有辦法,只能把這件事擱置了。
  • 19世紀中後期的洋務運動真的失敗了嗎?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迫使滿清政府有了政權的危亡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大臣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方案,並得到了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的支持,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最終落下了帷幕,它失敗了,但,它真的是失敗了嗎?我們可以從洋務運動的具體措施來做分析。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何必總是憤世嫉俗?
    對此,我想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能不能多一些尊重與包容,何必總是上綱上線、憤世嫉俗?2003年,中國遊戲產業方興未艾之時,電子競技就已經被國家體育總局宣告為第99個體育項目(後被重新定義為第78號體育運動)。
  • 也論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主義的關係
    洋務派興辦洋務運動是受什麼思想支配?目的是什麼?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當前,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洋務派的思想體系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中學」,就是指孔孟之道,封建的綱常名教:所謂「西學」,主要指西方的自然科學和技術。
  • 洋務派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開啟清朝富國強兵之路
    翻譯館出版的書籍,涉及兵學、工藝、兵制、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學務、聲學、光學等方面,為洋務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送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在19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依然沉浸於「天朝上國」的迷夢,對外界一無所知。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但這看似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卻是不堪一擊。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曾經大清王朝傾力打造的北洋海軍,也隨著海戰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經35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我們從洋務運動的性質來說,它僅僅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它所觸及的只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人。清政府腐朽的統治帶領著一群鼠目寸光的迂腐大臣,失敗也在情理之中。清政府真正腐敗的是制度,而洋務運動中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僅僅是主張學習西方表層的技術,只是看到帝國主義表面的富強,卻沒有看到帝國主義真正強大的關鍵所在。
  • 為何失敗的洋務運動卻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進行的一場自救與自強運動,洋務派開始引進西方的軍事設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目的是為了維護日益衰敗的清朝封建統治。這場運動以「自強求富」為指導思想,之後又衍生出了「師夷制夷」、「中體西用」的分類思想。師夷制夷是為了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要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抵制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的侵犯。
  • 「糖水燕窩」真是忽悠了一代又一代人
    晚清也有「糖水燕窩」,定價極高卻成「爆款」,靠也是「營銷」手段在清朝人眼裡,燕窩確實是個好東西,被奉為「補益品之最珍貴者」,尤為上流社會所追捧。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就曾委託香港商戶下南洋「海淘」上等燕窩,用以孝敬老母。
  • 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
    中國的近代化,是在中國社會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由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開始起步的。洋務運動發軔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終止於九十年代中期,持續了三十多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化的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