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看見更好的我」,這是一所學校的願景,也是學生每天「微演講」的主題,讓成長的每一步想得到也看得見;校園不大,卻可以有「鏡苑、鏡樓、鏡廊」,一步一景,讓運動、藝術、創客等體驗與文化元素無處不在;師生不多,卻在鏡探課程、鑑進課堂中,「互為鏡鑑,共勵共進」。這是坐落在長江邊畔、鎮鏡山邊的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鎮鏡山小學。沒有優越的條件,卻因獨到的文化而深刻;沒有特殊的實踐,卻因生長的智慧而先進。「鎮己以德,鏡思明智,山水養體」,這是「鏡文化」的美好期待。鎮鏡山小學校長閔軍回想幾年辦學文化的探索,頗為感慨。
鎮鏡山小學本是當地葛洲壩的企業學校,2006年移交地方教育局,雖然身處城市,但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薄弱。2016年,閔軍調任鎮鏡山小學校長。在這樣一所辦學條件沒有優勢、辦學活力不足的小學校,怎樣凝聚人心,發掘出育人的新力量?陷入沉思的閔軍想到了自己的女兒,想到了孩子成長的那些簡單而有意義的教育,於是選擇帶領團隊通過凝練辦學文化、以文化系統改進學校的路子。
最初,他們在校名上下功夫,「鎮鏡」文化成為團隊討論的主題,卻無法真正深入到育人的根本問題。直到湖北省人民政府督學李情豪在一次到訪中,刪繁就簡提出以鏡為鑑的「鏡文化」,似乎一下子讓閔軍和他的同事豁然開朗——原來一所老學校的文化建構,更需要從歷史、社會和教育的文化基因裡提取點亮人心的價值認同。
「以鏡為鑑,志高行遠」成為鎮鏡山小學的辦學理念,「心有明鏡,行必燦爛」成為校訓。他們圍繞「鏡」建構系統的文化主張,希望通過教育「每天看見更好的我」。
「學校文化是從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中長出來的」,閔軍興奮地講解學校的「鏡文化」:
鏡,透顯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飽含著鎮鏡山優雅的區域文化;彰示出鎮鏡山小學高品位的辦學目標。「以鏡為鑑」就是要銘記這些文化的精髓,始終堅持以光亮、透明、真實、公正的思想來辦學。在閔軍看來,文化建設等不得,是因為學生的教育等不得。「鏡文化」就是要構建榜樣參照、自我反省、知行合一、志存高遠的文化場域。這是學校發展的高遠追求,是學校需要積澱的深層土壤。如今,已經頗見成效的學校文化建設,讓師生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享受到一所城區小空間薄弱學校裡大教育的滋養。
「努力吧,鎮鏡少年們」「每天看到更好的我」!這是鎮鏡山小學每周一升旗儀式上主持人與學生的一段振奮人心的對話;豐富的文化牆,貫通古今的「鏡廊」,讓學生每一刻在校的時光都有自由運動的精彩;一扇「魔鏡門」、一卷「魔鏡簾」,讓每一間教室都充滿神奇的力量……
在這個不到10畝的校園裡,學生從入校到教室、再到活動場所的全部活動場域均被打通,校園內無一處死角。每個年級的文化均有特別的設計,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確定了「靜、淨、敬、勁、競、進」的「六JING」目標,對應的「鏡探課程」和「鑑進課堂」應運而生。學校的「鏡苑」則圍繞「人文之徑、運動之徑、藝術之徑、夢工之徑、科創之徑、生態之徑」做起了「微文化」,對應的活動與課程支撐起學校的特色發展。
其中,「生態之徑」裡掛在牆上的校花太陽花組成「靜、淨、敬、勁、競、進」,正好對應六個年級845名學生,每個學生仿佛一盆向陽的花,組成各自年級的「JING」,在學校燦爛綻放。而學生也都喜歡到這裡來精心照顧自己的太陽花——那不僅是班級的「榮耀」,也是自己童年的「夥伴」。四年級(3)班學生周姝婷告訴記者,她的觀察日記就鎖定了自己的太陽花——與太陽花一起成長綻放的她,「每天都能看到更好的自己」,因此會充滿力量。
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劉詩文說,學校雖然面積不大,但因為「四通八達」,從沒有空間狹小之感。六年級(1)班學生李幸子最喜歡的「鏡廊」,不僅呈現學校文化的解讀,還有好的學生作品與「鏡鑑」故事展示……
現在,由於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獲得600多萬元資金得以高標準改造校園,由此,外觀環境文化與精神文化有機融為一體,在課堂、課程、管理、評價、環境、活動中全面滲透。
其中,學校的「鏡探課程」以年級為單位做系統設計,一年級繪本編創課程、二年級體驗習得課程、三年級故事演講課程、四年級磨礪教育課程、五年級趣味比武課程、六年級一日三省課程,一月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一課時。如一年級繪本編創課程對應靜文化,設計「小鎮講靜字」「動物開會」「小鏡愛讀書」「夜晚靜悄悄」等主題,蘊含「安靜的學習品行」「平靜的心理素質」「鎮靜的性格特點」「靜雅的為人態度」等育人價值。
同樣在「鏡文化」精神特質之下,「鑑進課堂」強調學生的學習互為鏡子,彼此激勵、互相借鑑、共同進步,形成「互啟、互鑑、互勵、互進」的真實課堂。在這樣的倡導下,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氛圍濃厚,學生間相互學習借鑑、相互激發啟迪成為常態,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成長樣態日益成熟,每一節課都有進步成為普遍共識。
為了讓小空間產生更大的生長意義,學校每周五下午開展社團課程,而平時每天課後的託管時間又根據學生需求開設了眾多社團——這種興趣化、課程化的「晚託」其實給學校增加了不少負擔,起初也遭遇學校教師的反對。副校長李智告訴記者,為了落實這一課程,學校要求教師嚴控學科作業,讓沒法在放學後按時回家的學生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作業,有更多的時間參與課程學習。
「一所學校內涵發展的境界就是要培植屬於學校自己的獨特文化基因,形成一種『無須提醒的自覺』,生長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與價值流,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與教師的生命成長與生活狀態。」閔軍如是說。
「我願是一面純潔的鏡子,讓人認清自己,不被世俗迷惑,去觸摸自己的心跳,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是鎮鏡山小學2014級學生程鵬宇因為「鏡文化」寫下的一首詩:《裝一面鏡子在心裡》。
教師彭安菊在《與鏡子同行》中說,人是一面鏡子,讓你認識的不僅僅是他人,還有自己;照亮的不僅僅是腳下的路,還有未來和人生。有了這面鏡子,我們就有了信心與勇氣;有了這面鏡子,我們才不會走錯路,走彎路。
這其中,有公平公正,有透明反思,也有榜樣借鑑。
四年級班主任孫婷記得,2018年在一次徵詢學生意見座談會中,許多學生希望給教室裡增加柜子。沒想到假期後再返校,教室裡就安裝好了柜子——每一個學生都興奮地去摸一摸,更從心底裡高興,那時候「鏡文化」的種子就在心中種下了。
語文教師邢雪笠曾帶領學生寫作文——暢想未來的學校,有學生希望在雨天有上體育課的地方,這樣的「意見」經由教師提上學校工作研討平臺,隨後在校園改建的時候就特別設計了「風雨操場」,並且連通了教學樓和校門——下雨時學生可以不溼鞋順利走向校門口,少了安全隱患。美術教師閔君談起這項舉措頗為感慨,校園裡、樓梯間多處立起的鏡子,也是「請」來各個年級的學生比照後設計的高度。
不僅如此,學校的改造和建設家長也廣泛參與進來,提供幫助,積極建議,實現了家校共建共育。
「文化建構的點子是轉出來的。」閔軍將學校文化建設的創意歸功於大家深入校園每一個角落的觀察,親近每一個人的思考。因此,「學校文化的發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也形成了「鏡察管理架構」,善於用好四種鏡子,即用好望遠鏡,確立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目標,具有前瞻性,可期待性,激發奮鬥精神;用好顯微鏡,發現教師、學生的優點,發現問題背後的原因,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用好放大鏡,發現每個人的優勢,注重表揚鼓勵,激發師生鬥志;用好後視鏡,經常回頭看,反思得失,改進工作。
正是以「鏡文化」為統領,鎮鏡山小學以內涵提升為重點,促進師生與學校協同發展,每一步都得到師生的認同,每一點改變都贏得學生的喜愛。
「我覺得這所學校比我們學校大多了!」如果沒有對比,一個外校的學生在鎮鏡山小學發出這樣的感嘆實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2020年疫情期間,副校長張小紅值班時帶自己的侄女在學校玩耍,聽到了這樣的感嘆也不由得引發了深思。為什麼孩子會在面積小許多的鎮鏡山小學感覺到「大」?從教育局基教科調到鎮鏡山小學一年多的張小紅,真切地看到了學校的變。在這所學校裡,孩子之所以感到空間更大,就是因為這裡的限制少,這裡的空間利用率高,這裡的場域總是與學生的生命體驗密切相關……所以深處其中,不僅有身體的自在,更有心靈的自由。
這是文化改造之初閔軍不曾想到的「驚喜」,卻也是他們心中隱隱的期待。在這種期待中,「每一位教師成為鏡子,讓為人師表具象化」「以人為本貫穿於所有細節,學校就有最美的風光」「相信每一個孩子,心有明鏡,行必燦爛」。
如今,每天都帶著燦爛微笑的李智,沒人相信她是正與癌症做鬥爭的人。她曾毛遂自薦做代課教師,後又挺著大肚子考試入編。在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的那天,她被「宣判」患癌,光頭的她在醫院遇到同樣戴著假髮感嘆沒有鏡子的病人,她卻脫口而出:「我就是你的一面鏡子」,隨即便幫那位病人正假髮——李智將這理解成學校文化的潛移默化,她希望學校文化「活」起來。這種「活」在她身上,便體現為如今的通透與樂觀。
班主任付紅玲總覺得德育無頭緒、效果有限,自從學校有了「鏡文化」就有了抓手,自主管理成效顯著。2019年走進學校的語文教師杜程為了幫助問題學生,不斷調整自己,最後選擇用書信的方式與學生敞開心扉交流,引領學生發展。無人機社團教師何媛媛在帶班中發現,「最皮的孩子卻玩得最好」。小腳丫合唱團負責人沈燕瓊改變社團評選標準,「只要熱愛音樂,願意堅持,就可以進入合唱團」,如此,將文化的倡導變成教育的行動……
學生周昱晨覺得,學校的鏡子不僅可以照儀表,還能找優點多改進,並從同學身上學習合理規劃時間;姚欣宜說,要向班長學習「行勝於言」;六年級(1)班學生趙宜向班長周子涵學「靜的藝術」,周子涵則向趙宜學畫畫技能。
在學校,教師總會給自己找一個老師,也會虛心向學生「求教」,如此,師生互為鏡鑑,讓自己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鎮鏡山小學走出了一條小學校的文化特色探索之路,一條普通學校蓬勃發展之路。一直關注學校發展的宜昌市西陵區教育局副局長馮發柱認為,學校文化的主題清晰明白,文化的構建系統設計,通過師生的共同研討、發現、提煉,最終形成的體現師生生命特徵和追求的文化,是真正的好文化。
的確,師生們忍不住感慨近兩年來學校變化巨大,人人口中都有「鏡文化」,都希望「每天看見更好的我」,都在美好的「明鏡」裡,尋找和實踐「燦爛」的可能。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就是教育的「燦爛」,這就是每天照見更好的人生!
文化是怎樣「長」出來的
韓世文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整編 | 市教育信息中心
編輯 | 劉 超
審核 | 張 黎 磊
終審 | 魯 勁 松
趙芝斌到宜昌職教園調研職業教育工作教育部發布2021年寒假中小學生和幼兒護眼要訣!
家訪,讓我們做有溫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