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木村久一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在各個領域,都有年齡小卻能取得非常優秀成績的人,這不僅是因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國家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東南大學迎來了一批「大學生」,他們真可謂是年少成名,甚至有一位3歲半就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
13歲的趙晨焱在今年的高考中脫穎而出,以610分的好成績被東南大學錄取,目前已經成功進入工科試驗班。
原以為13歲的小男孩會非常內向不願說話,沒想到趙晨焱卻像一位非常健談的成年人,喜歡運動,性格也非常開朗。
當有記者問到他是如何學習的時候,他表示自己學習的時候非常專注,根本不會走神,這個習慣從小就養成了,而且一定要擺脫手機。
學習習慣很重要,一定要專注。——趙晨焱
不難發現,年僅13歲的小朋友,已經知道自律、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但這卻是很多家長所忽視的問題。
簡單說,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一般需要孩子有確立學習目標、能實現自我監控、能自主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等。
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定義我們知道,若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實現自我監控和自我管理,這對於學習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
不可否認,很多小學生無法提升成績,最大原因不是學習的知識難,而是因為需要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自己提高成績。
但大部分小朋友並沒有自我監控的能力,無論是上課還是回家做作業時都非常容易走神,這都是非常浪費時間的。
所以,如果能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成效,甚至成為一名天才兒童也不是夢。
在我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優秀學生,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在他們學習生涯中,都能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
所以,我國會有非常多的高考狀元,中考狀元,文理科全滿分的天才兒童等等。那麼天才兒童到底是如何培養的呢?
「給孩子花錢越多越好,幫他們增長見識,多報補課班效果肯定好」,有些家長這樣說。
「一定要找名師,找一些有成功案例的老師,名氣越大效果越好」,有些家長這樣說。
「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別讓他們輸在起跑線」……這是大部分家長的想法。
這些觀點,看似有意義,但執行起來卻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孩子真的需要補課班嗎?他們真的聽不懂老師說什麼嗎?老師質量真會影響學生質量等等,這些都是家長忽視的問題。
所以,如果想培養一個「天才兒童」,家長一定要先找到方法。
一名天才兒童,不一定學習非常好,他們可以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或者有非常優秀的表現力。
比如你的孩子喜歡繪畫,他們會色彩的運用非常棒,這就是與眾不同的特質,重點培養,他們一定會讓你感到驚喜。
家長從小培養孩子將來「考清華考北大」,這無可厚非,也不是好高騖遠,這也是設定目標的一種方法。
讓孩子知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對他們將來求學之路都有一定影響。
相比成績,孩子們的品格更重要,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決定成敗的不一定是成績,很可能是你的性格和人品。
因為在如今不缺人才的社會中,成績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判定標準,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執行力非常強,他也會得到一份好工作。
但如果這個人只有學歷只有成績,其他什麼都不顧,這樣的人是很難在如今強大競爭的環境中生活下去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一些學校已經將對中小學生進行品質培養加入教學課程中。
畢竟對於每個人來說,不僅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也是需要明白的,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我們也有很多內容需要多了解。
而這才是培養一個全方面人才最關鍵的一步,如果只是死學習學死知識,最終也只是培養出一個學習機器而已。
今日話題:大家是如何理解「天才兒童」這4個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