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為應對當前少子化趨勢的衝擊,臺當局行政機構16日推出三項補助措施,包括擴大發放育兒津貼、擴大公共化教育與保育服務、建置「準公共化」教育與保育服務機制等。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的臺灣家庭,每名零至4歲兒童每月可領2500元(新臺幣,下同),第三胎以上每月再加發1000元。
擴大公共化教育與保育服務方面,預計在2022年增加零到2歲的嬰幼兒5280個公共託育名額、2至5歲的幼童60000個公共託育名額。此外,臺當局將評鑑合格、合法、品質良好的私立幼兒園中心,視為準公共化教育與保育服務機制,加以補貼。
對於此次推出補助措施,臺當局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陳時中說,提升生育率需各政策配合,推出的補助措施應能起到間接效果。不過,民間機構婦女新知基金會質疑,補助私立幼兒園可能有圖利特定企業之嫌。
面對少子化危機,近20年來臺當局不斷推出獎勵生育、補貼家庭的措施,數據顯示收效甚微。目前,臺灣總生育率為1.17%,但要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替代生育水平,理想情況為育齡女性每人平均生育2.1人。
臺灣求職機構yes123求職網4月發布調查指出,臺灣63%的勞工目前沒有生育,48%沒有相關計劃,不生育的主因以「怕錢不夠養小孩」佔66%最多。調查還顯示,平均家庭月收入需達到102210元,才有能力「生養一個小孩」。少子化情形不但與職場環境有關,高房價、教育環境、治安等問題都是民眾不生育後代的影響因素。
據了解,臺灣已於今年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並即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