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口中也開始呼喊出模糊的音節,只是各方面還沒有發育成熟的他們做不到清楚表達。為了讓孩子能夠早一定說話,很多父母決定給孩子多薰陶薰陶,讓他能夠贏在起跑線。
對中國的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一生的執念,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他們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各個方面的「學習」,比如補課班、家教幾乎是他們的日常操作,甚至有些父母計劃到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
不少父母覺得「隔壁家孩子」這個稱呼只能從別人嘴裡說出來,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家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別人家孩子」,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做出了太多的「犧牲」。
可家長們的這種「犧牲」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這樣大的壓力成年人尚且吃不消,更不要說孩子了,繼續下去的後果只能是孩子厭惡學習,變得更加自卑和消極。
之前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家孩子兩歲了為什麼還不會說英語?
這樣一個問題,反映出來的是一部分父母急功近利的態度。從兒童語言發展的角度來說,接觸雙語環境的確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成長,甚至是智力的提升。可是,雙語環境有這樣一個前提:三歲。
看過之前文章的家長們可能會心一笑,知道小編要說什麼。沒錯,三歲之後才是孩子接觸更複雜語言環境和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因為孩子的語言在這個時期才算是基本形成,可以接納其他更複雜的語言。
知乎上那位家長本意是好的,他想要讓孩子早一點接觸其他語言,這樣讓孩子省卻了以後的陌生感,可以更好地學習外語。可她卻不知道,語言不是死物,兩歲接觸兩種及以上的語言對孩子來說只有一個後果:孩子對語言產生了混亂的認知,語言發育的速度慢了下來。
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還不想著改變,那這位家長可能就要做好語言矯正的準備了。因為這樣混亂的語言認知和語言學習是語言問題出現的溫床。
口吃、語言發育遲緩、功能性構音障礙等等眾多的語言問題最喜歡這樣的語言環境。儘管這些語言問題都可以通過語言矯正改變,但是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有的時候小編很慶幸現在的父母可以熟練地使用網絡等各種工具,否則他們可能還認識不到語言問題對孩子的影響,也不知道語言問題可以通過矯正來解決。事實上,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語言問題不能改變,結果耽誤了孩子語言矯正的最佳時間。
以前我們機構就曾經有位家長打電話過來詢問,告訴他口吃完全可以通過矯正解決,但是他死活都不相信,認為口吃就是口吃,怎麼可能通過矯正來解決。
幸好當時的那位矯正師很有耐心,一點一點給他剖析關於口吃矯正的方式方法,最終說動他來矯正。幾個月之後,那位學員帶著錦旗感謝當時的那位矯正師,因為在他看來口吃的最終矯正等於是給了他一個全新的生活。
其實很多人飽受語言問題折磨很久,所以久而久之都不太敢相信語言矯正的作用,這就需要多看小編的文章,多了解了解語言問題的各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