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2020-12-25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自1985年首次提出ITER的想法以來,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為ITER的設計做出了貢獻。

該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核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ITER不會發電,但是它將解決關鍵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被視為「當今專注於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核聚變機器和明天的核聚變電廠之間的實驗步驟」。

問:什麼是託卡馬克裝置?

答: 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受控核聚變的目的。

術語「託卡馬克」來自俄語首字母縮寫,指的是「帶有電磁線圈的環形真空室」。託卡馬克由蘇聯研究機構在20世紀60年代末首次開發出來,如今已在世界範圍內被採用,成為最有前景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ITER計劃的託卡馬克裝置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其體積是目前運行的最大託卡馬克裝置的兩倍,其等離子體反應室容積也是其10倍。

問:什麼是核聚變?

答: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巨大熱量和重力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

20世紀的聚變科學確定了實驗室環境中最有效的核聚變反應是兩個氫同位素氘和氚之間的反應。在實驗室中實現聚變必須滿足3個條件:極高的溫度、足夠的等離子體粒子密度以及足夠的限制時間。在託卡馬克裝置內部,在極高的熱量和壓力的影響下,氣態氫燃料變成了等離子體,該環境為氫原子發生核聚變並產生能量創造了條件。

問: ITER的下一個裡程碑是什麼?

答: 根據ITER計劃此前發表的公報,通過對項目進展的評估,託卡馬克裝置有望在2025年首次開機,這也是ITER數十年運行計劃的第一步。氘氚聚變實驗預計於2035年開始。

問:中國發揮了哪些作用?

答:中國自2006年開始參與ITER計劃。作為七方成員之一,中國承擔了ITER裝置近10%的採購包。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是中方任務的主要承擔單位,自2009年以來主持了超導導體、校正場線圈、磁體饋線系統等製造任務,目前大部分採購包部件已實現全國產化。

2019年9月,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團隊正式與ITER組織籤訂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合同。作為該標段的第一個重要工程節點,ITER的杜瓦底座(託卡馬克裝置壓力容器的底座)吊裝工作於今年5月28日完成。(完)

相關焦點

  • 法國開始組裝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我國突破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主要部件首獲國際認證
    央視網消息:聚變核能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形式,未來它有望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國科研人員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中國聯合美印等六方,共造國際核聚變堆,國產核心部件已運抵法國
    這是全球各國合作規模最大、影響最為久遠的國際科研項目之一,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其在全球現有核聚變成果的基礎上,旨在打造一個能容納超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託卡馬克。所謂託卡馬克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是一個外部由線圈纏繞的真空容器,可以在通電時利用強大的磁場來將等離子體加熱,最終產生一個超大型核聚變反應堆。這個由七方國際成員聯合、中國參與的核能源設施,幾乎集中全人類最頂尖的技術,將為地球未來的能源問題埋下一個伏筆。
  • 原料資源豐富、釋放能量巨大、安全清潔,核聚變是終極能源?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國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從理化角度來考量,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夠在變化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也是核武器產生的原理。
  • 每日一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ITER project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指出,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圖片來源:中新網)【知識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圖: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2020.5受控核聚變被喻為人類能源的聖杯,如果實現,因為其核燃料氘儲量巨大(地球上的儲量達42萬億噸),因此,可以在化學能燃料用盡後,繼續支撐人類文明數十億年。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始於60年代初,基本與國際社會同步。雖然在早期,中國的聚變工程相對滯後,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受控核聚變領域的建設和研究迅速追上了發達國家。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當人類攻克了核聚變的大關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你知道嗎?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可以簡單的算出1千克物質完全的轉換為能量可以得到9×10∧16焦耳的能量,換算成電能約為250億千萬時。 2016年,全社會用電量59198億千瓦時。這只需要大約34噸聚變燃料就能滿足全國的用電需求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離商業運行大約還有50年。
  • 科學網—美科學家推導出核聚變「熱密度界限」方程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新提出的解決方式被實驗驗證是正確的話,那麼將幫助人們消除核聚變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使核聚變成為清潔且豐富的電力來源。 核聚變遭難題 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一項深入分析中,將目標鎖定於核聚變實驗中高溫帶電氣體——等離子體內那些微小的、如同氣泡的、被稱為島嶼的區域。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而我們所說的可控核聚變,是希望核聚變在人類的控制下按照期望的速度發生,從而將釋放出的能量為人類所利用,比如用來發電。 Lawson提出了著名的勞森判據,做為核聚變能否發生的條件,後來人們把勞森判據表達成三重積的形式:簡單來說,溫度、密度和約束時間三者的乘積大於一個閾值的時候,就達到了核聚變的條件。氘氚聚變是最容易實現的核聚變,因為它的閾值最低,為3x1021 keV s/m3。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這一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 核聚變發電,中國進步迅速
    法新社4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對清潔、無限能源的追求升溫  中國科學家建造的一座突破性核聚變反應堆凸顯北京方面決心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的核心。它希望到2050年建成一座功能齊全的核聚變發電站。由於產生的熱量和能量,位於中國安徽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簡稱「EAST」)有時被稱為「人工太陽」。它已拿下一連串「第一」。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最近有條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那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到底是何方神聖?
  • 受控核聚變-用之不竭的能源
    熱核反應的原理是利用氘和氚等質量輕的而容易發生聚變的原子核,使其發生相互碰撞後,轉變成氦,同時發出可供利用的能量。作為原料的氘,存在海水中,而所佔比例竟達千分之一。由此看來,核聚變可以產生供人類使用幾百億年的能量,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能源。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12020年7月28日,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卡德拉奇,一個當今世界最深遠的國際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簡稱:ITER)正在進行關鍵性的安裝啟動儀式,中國領導人特地發去了賀信。1994年,合肥等離子物理研究所通過將T7消化吸收了國際先進的核聚變研究成果,組裝出了零件全國產的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1998年,中國立項了全世界第一臺全超導非圓截面的託卡馬克裝置HT-7U,後來改名為EAST,並積極地為ITER國際合作計劃做準備。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核裂變除了做原子彈外,我們現在已經在用它的能量來發電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核電站。那麼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更大,如果用來發電不是更好嗎?確實是的,核聚變不僅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還是一種不容易爆炸、便宜、汙染少、資源幾乎無限量的能源。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有多 大呢?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12020年7月28日,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卡德拉奇,一個當今世界最深遠的國際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簡稱:ITER)正在進行關鍵性的安裝啟動儀式,中國領導人特地發去了賀信。作為標誌性舉動,裡根與戈巴契夫在日內瓦峰會上倡議,由美、蘇、日本以及歐共體共同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準備在2010年建成。但這個象徵和平的合作計劃,一開始就充滿了爾虞我詐,為此後的風波埋下地雷。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必須使燃料變成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這比太陽核心溫度高5倍多。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原標題: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網站和物理學家組織網6日報導,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夸克聚變研究的重磅論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