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2020-12-12 前沿觀察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

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

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從理化角度來考量,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夠在變化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也是核武器產生的原理。一般來說,核裂變可用於製造原子彈,而核聚變的能量更大,一般被用來製造氫彈。

不過,氫彈和原子彈之間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能量巨大且不可控制的超級武器,一旦爆炸就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又由於在爆炸後不受控制,所以一般來說並不會用於能源產出,更多地用於攻擊和摧毀目標的任務之中。

而「人造太陽」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核聚變的「可控化」,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新華社分析,在實現核聚變可控化的過程中,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都相當之高,比如託卡馬克裝置內高達一億攝氏度的超高溫,都完全不能用材料來約束,只能通過「超強磁場」來實現「無接觸控制」。

「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環形裝置,對於整個「人造太陽」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還有該裝置的重力支撐設備等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題。

而讓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些問題我國已經全部攻克,甚至還為法國提供了一套重力支撐設備,使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能夠順利進行相關試驗。

由於「人造太陽」項目的前景光明,所以國際社會也早就開始著手研發,我國也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不過,我國並不是只等著國際社會的共同研發,同時也選擇了「擼起袖子單幹」,但讓國際社會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國這一單幹,研發進度竟然比國際社會還快了5年。

此前,俄羅斯物理學專家格裡高利·吉洪米羅夫並不看好我國的「人造太陽」,甚至認為ITER絕對會比中國「人造太陽」更早投入使用。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我國實現「人造太陽」的首次放電前不久,美歐合夥的「ITER」項目才剛剛在聖保羅開始組裝。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科學研發上的獨立性,同時,「單幹」也能保證我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巨大優勢。

#中國核聚變發展又有重大突破#

相關焦點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取得重大突破 放電102秒
    中新社2月3日報導,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據悉,此次實驗中首次實現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為目前世界最長。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國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重大意義: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
  •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向夜以繼日的科學家致敬
    據報導,中國核聚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核能經過「熱堆、快堆、聚變堆」的轉變,將聚變作為核發展的最後一步,現在的中國也在努力完成著最終的核聚變,並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領先的條件,這是我國歷史性的發展。核聚變放電成功,意味著無限能源又近一步。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核集團供圖近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中國曾被西方拒之門外的「人造太陽」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有何意義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由於「人造太陽」的意義非常重大,因此,我國在這一領域中一直在不斷地鑽研,近日,我國的「人造太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 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新突破,未來人類可以操控核聚變嗎?
    引言:人類羨慕太陽擁有源源不斷的能源,但又無法靠近它進行開採。但是科學家們弄清楚了太陽的燃燒原理,並且在地球上研發出了「人造太陽」,我國在這方面也有所成就。據了解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中國「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未來或可成為終極能源!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全球目光聚集
    但是中國從無到有,依靠不服輸的精神,將很多問題克服,如今中國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又有一重大突破據科技日報報導,在中國四川成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試驗,通過一系列試驗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這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之後,首次完成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澳洲人: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
    在小時候有一首很天真的兒歌叫種太陽,用童言童語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巨大的科技野心:人造太陽。其實人造太陽只是一個通俗的講述方式,具體就是指人工進行穩定核聚變的技術,通過和太陽同樣的反應方式釋放出巨大能量,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 假如中國核聚變成功,一度電都不用一毛錢?將實現電力完全自由!
    除此之外中國傳來多個好消息,分別是量子計算機76邏輯比特原型機成功、HL-2M託卡馬克反應堆首次成功放電。未來人們使用電能是否要錢據新華網報導,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成功放電。HL-2M託卡馬克反應堆的成功對於全世界而言都有重大研究意義,它意味著中國能夠掌握利用核聚變技術發電。
  • 中國在這個高精尖領域獲重大突破 未來或將改變能源市場格局
    參考消息網11月22日報導俄媒稱,中國製造出了一個「人造太陽」,它比真正的太陽還要火熱好幾倍。學者們藉助於中國合肥市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文名為「東方超環」,簡稱EAST),把等離子體加熱到了1億攝氏度。中國學者們的成功試驗是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重要步驟。
  • 揭秘中國「人造太陽」內部!過去曾被拒之門外,如今卻成一枝獨秀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
  • 光明日報聚焦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為人類可持續能源...
    編者按:《光明日報》2020年12月22日 01版,刊發《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全文如下: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團隊的心。這份報告以詳盡的數據和科學的論證,重點匯報了改善我國能源結構、解決能源環境問題的相關途徑與方法。
  • 為「人造太陽」貢獻中國方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就是為致力於打造「人造太陽」而誕生。  ITER計劃吸引了包括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參與,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科學工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次以全權平等夥伴身份參加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