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2020-12-18 湘湘帶你看社會

12月4日14時02分,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記者 郝飛 攝

關於核聚變

神秘的HL-2M裝置

●立項時間:2009年11月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核西物院負責建造,批覆總投資近4億元

●參數最高:先進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

●重大意義: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

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從兒歌《種太陽》到電影《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核聚變「行星發動機」,在地球上獲取核聚變能,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夢想。而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意味著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核西物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科學家們已有共識,如果能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就能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生存的能源問題。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難於上青天。

許敏介紹,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條件十分苛刻:一是溫度要足夠高,使燃料變成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二是密度要足夠高,每立方米中要裝1萬億億個粒子,這樣兩個原子核發生碰撞的概率才大;三是等離子體在有限的空間裡需要被約束足夠長時間。

科學家們用強磁場,將上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約束在容器裡,使聚變反應穩定持續地進行。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核聚變研究。經過多次迭代,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裝置於2009年11月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核西物院負責建造,批覆總投資近4億元。

「作為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HL-2M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核西物院聚變科學所總工程師楊青巍介紹,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西物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

以HL-2M裝置建設為牽引,核西物院掌握的特種材料、關鍵設備、極端條件精密製造等關鍵技術,已形成「同步輻射」效應,在航空、航天、電子等前沿領域實現創新應用。

據介紹,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

目前,國家原子能機構正在研究布局一體化核聚變研究創新體系,打造國家級核聚變創新研究平臺、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平臺、青年科學家成長平臺,全面促進我國核聚變事業由並跑向領跑邁進。(記者 徐莉莎)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國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向夜以繼日的科學家致敬
    據報導,中國核聚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核能經過「熱堆、快堆、聚變堆」的轉變,將聚變作為核發展的最後一步,現在的中國也在努力完成著最終的核聚變,並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領先的條件,這是我國歷史性的發展。核聚變放電成功,意味著無限能源又近一步。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全球目光聚集
    中國又有一重大突破據科技日報報導,在中國四川成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試驗,通過一系列試驗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這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之後,首次完成放電。這同樣也說明了中國已經完全將大型先進託卡馬克各方面的技術吃透了,中國達成的這又一個世界之最,表示中國核聚變有了重大突破。中國成功研發該項目,讓全球目光聚集在中國。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人類能製造的最高溫度是多少?
    據央視新聞等媒體報導,今年12月4日14時02分,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位於成都市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掌握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今後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積累了豐富經驗。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物理學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圖片來源:中核集團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取得重大突破 放電102秒
    中新社2月3日報導,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據悉,此次實驗中首次實現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為目前世界最長。
  • 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新突破,未來人類可以操控核聚變嗎?
    引言:人類羨慕太陽擁有源源不斷的能源,但又無法靠近它進行開採。但是科學家們弄清楚了太陽的燃燒原理,並且在地球上研發出了「人造太陽」,我國在這方面也有所成就。據了解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它能帶來什麼?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並實現了首次放電。HL-2M 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從河北大學走出的大國巨匠,託舉新一代「人造太陽」
    其中剛剛光耀世界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負責人為我校校友劉永,這無疑成為我校百年華誕來臨前的一大重磅喜訊。根據此前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為何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看看「造太陽的人」怎麼說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 中國人造太陽:聚變能源和核能的區別
    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順利展開首次發電試驗。人造太陽是人類研究和嘗試掌握核聚變能源(聚變能)的裝置,聚變能比傳統核能更為強大,卻沒有核能的壞處,有望一舉解決人類今後多年能源需求。那麼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聚變能又有否引發類似氫彈爆炸的風險?
  • 中國「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未來或可成為終極能源!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澳洲人: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
    在小時候有一首很天真的兒歌叫種太陽,用童言童語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巨大的科技野心:人造太陽。其實人造太陽只是一個通俗的講述方式,具體就是指人工進行穩定核聚變的技術,通過和太陽同樣的反應方式釋放出巨大能量,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