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人類能製造的最高溫度是多少?

2020-12-13 騰訊網

據央視新聞等媒體報導,今年12月4日14時02分,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位於成都市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掌握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今後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積累了豐富經驗。

據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可以製造出大量的等離子體,其溫度可達1.5億℃。

1.5億℃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先來看幾個典型的溫度:

室溫大約就是20℃左右,標準大氣壓下開水的溫度為100℃,

對於太陽,其表面溫度6000℃,但是內部溫度則高達20000000℃,即2千萬℃;

太陽的結構

而更劇烈的核爆,其中心溫度則能高達100000000攝氏度,即1億℃。

此次的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內部發生的是核聚變,產生的溫度比太陽內部的溫度還要高。那麼1.5億℃是人來能製造的溫度上限嗎?

答案是否定的!目前的人造溫度最高能到2320000000000攝氏度,即2.32萬億℃,在這個溫度前,上面提到的溫度,一個能打的都沒有!那麼這樣的高溫在地球的什麼地方能找到呢?答案就是粒子對撞機中!

粒子對撞機是高能物理學家用於研究物質結構的機器,把微觀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進行對撞,就會撞出大量的粒子,通過對這些粒子進行分析研究,就有可能獲得關於微觀粒子的性質。比較常見的對撞類型有電子-電子對撞、質子-質子對撞等。今天要說的則是叫做「重離子對撞機」,這是通過加速重原子核(比如金核等)並對撞的機器。重原子核體積往往比較大,對撞之後會在瞬間且小範圍內產生大量的粒子,溫度迅速上升。這樣的對撞機,目前全世界有兩臺,一臺是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一臺是在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LHC對撞的是質子而不是重離子)

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內部一角

有的人可能會問:這麼高的溫度,該用什麼容器裝呢?

這麼高的溫度當然沒有任何材料能頂得住。連原子核都能熔化的溫度,任何材料都是無法承受的。在核聚變實驗中,會使用磁約束把高溫物質約束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託卡馬克裝置,高溫的等離子在磁場的約束下繞著中間旋轉,一直運動,幾乎不會碰到容器上。

託卡馬克裝置內部視圖

但是在對撞機中我們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這樣的過程在對撞機內瞬間就結束了。原子核對撞後熔化升溫,然後就會膨脹冷卻,最後變成粒子飛到探測器中。從發生對撞到被探測器探測到這段時間裡,整個過程是飛秒( 0.0000000000000001秒)這樣的量級,所以不需要任何容器去裝這團物質。這團高溫的物質也有一個學名,叫做「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另外,根據目前的研究,科學家們相信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極短的時間內,宇宙中的物質就處在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溫度也高於2.32萬億攝氏度。隨著宇宙的膨脹冷卻,大約在0.00001秒~0.0001秒的時候,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冷卻,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強子,比如質子和中子,進而結合成原子核。

宇宙的演化

可以說,我們通過對撞機,在實驗室裡還原出了宇宙大爆炸後物質的狀態,這也給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研究宇宙起源和物質演化的條件。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重大意義: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物理學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圖片來源:中核集團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國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1.5億度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全球目光聚集
    中國又有一重大突破據科技日報報導,在中國四川成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試驗,通過一系列試驗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這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之後,首次完成放電。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分別是溫度夠高、密度夠高、等離子約束時間夠長。只要一個條件不滿足,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無疑是痴人說夢。中國這款裝置能夠讓等離子體溫度達到1.5億度,完全滿足可控核聚變要求在研發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科研團隊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多個難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向夜以繼日的科學家致敬
    據報導,中國核聚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核能經過「熱堆、快堆、聚變堆」的轉變,將聚變作為核發展的最後一步,現在的中國也在努力完成著最終的核聚變,並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領先的條件,這是我國歷史性的發展。核聚變放電成功,意味著無限能源又近一步。
  • 從河北大學走出的大國巨匠,託舉新一代「人造太陽」
    根據此前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 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
    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 倍!  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太陽和月亮是外星人造的?中國人造太陽裝置放電成功意味著什麼!
    近日,我國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造成功並完成了首次的發電,所以現在的很多人在驚訝中國人的高科技的同時也是深深的產生了濃厚的疑問。既然人類能夠在短短幾千年的時間就製造出類似的人造太陽,那麼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是否會有其他的高等生命體製造過真正的太陽,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太陽和月亮都有可能是被外星人所構造的。雖然這個假設十分的不合理,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也是十分合理的,畢竟人類的文明歷史才多少年,都能夠製造模擬太陽了,這還了得,所以現在的很多人都對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都產生的懷疑的態度。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它能帶來什麼?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並實現了首次放電。HL-2M 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未來或可成為終極能源!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近日,號稱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澳洲人: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
    在小時候有一首很天真的兒歌叫種太陽,用童言童語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巨大的科技野心:人造太陽。其實人造太陽只是一個通俗的講述方式,具體就是指人工進行穩定核聚變的技術,通過和太陽同樣的反應方式釋放出巨大能量,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 還是得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夥快了五年
    這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可謂是好事頻出,先是我國的探月工程最後一步圓滿落幕。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並且帶回月球土壤,成為我國航天科技上目前取得的最大成就。除了這一件事,臨近年底,中科院也開始衝業績了,根據報導,我國的第一個「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系統已經正式完成並且被投入到了發電當中,相比歐美俄的核聚變發電設備領先了快五年。
  • 為何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看看「造太陽的人」怎麼說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