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聚變能源和核能的區別

2020-12-12 騰訊網

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順利展開首次發電試驗。人造太陽是人類研究和嘗試掌握核聚變能源(聚變能)的裝置,聚變能比傳統核能更為強大,卻沒有核能的壞處,有望一舉解決人類今後多年能源需求。那麼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聚變能又有否引發類似氫彈爆炸的風險?

聚變能是什麼?

聚變能(fusion power)是採用核聚變原理,提供能量的能源,運作與太陽以及其他恆星類似,因此聚變能裝置俗稱人造太陽。

聚變能嚴格上也是核子能源的一種,但語文用法一般都把兩者分拆以資識別,傳統核能仍稱核能。

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

核能背後原理是核裂變(nuclear fission),也就是將較大的原子打散成較小的原子,以獲取過程中釋出的能量。

聚變能所用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則相反,把較小的原子結合成較大的原子。

無論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輸出的原子質量都比輸入的小,失去了的部分則化為了能量。

聚變能為何勝過核能?

強力:核聚變是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可想而知有多強大。聚變能在同等質量原料下,釋放能量是核能的4倍(更是化石燃料的400萬倍,同時不會釋放溫室氣體)。

乾淨:核能會產生無法繼續提供足夠能量,但會持續釋放有害輻射成千上萬年的核廢料。聚變能主要副產品是氦(helium),這是一種無毒的惰性氣體;另一種副產品氚(tritium)即使有輻射亦很弱,而且維持時間短。

安全:聚變能不涉及連鎖反應,無法像日本福島、蘇聯切爾諾貝爾或美國三裡島一樣發生核事故災難。聚變能一旦失去穩定,也只會因為失去所需的極高溫而停止運作。

氫彈不就是核聚變武器嗎?

沒錯,但聚變能發電與氫彈原理卻不盡相同,不會如氫彈般核爆炸。

氫彈雖是將氫原子結合為氦原子的核聚變武器,但氫彈內部必須備配原子彈作為起爆裝置。原子彈是核裂變武器,以連鎖反應來提供足夠能量觸發核聚變反應,引爆氫彈。

聚變能所用燃料以及輸出副產品,都不涉及可以用作核武器的物質,沒有核能和核武的安全問題,也無核擴散之憂。

聚變能這麼好用,為何不早用?

人類至今尚未找到,能長期維持核聚變過程處於受控穩定狀態的辦法。核聚變技術應用仍停留於不可控的氫彈爆炸,頗是尷尬。

目前人造太陽技術所能維持的穩定核聚變時間,都以秒來計算。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能維持10秒,在國際上已算很長。

人造太陽怎樣維持核聚變穩定?

人造太陽技術現時有2大主流。

託卡馬克(Tokamak):又稱磁局限融合(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磁環機,利用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又稱電漿,即太陽上物質的狀態),使之形成一個環形,並維持當中極高溫度,保持核聚變作用。中國環流器二號M就是託卡馬克式裝置。

慣性局限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以鐳射照射等離子球,使之外層爆裂,並形成對內反作用力,維持高溫高壓的核聚變作用環境。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就是使用慣性局限融合技術的裝置。

人造太陽技術有多難?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負責人劉永指出,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必須滿足3個苛刻條件。

一是溫度要足夠高,使燃料變成超過攝氏1億度的等離子體。相比下,太陽內部溫度「只有」1,500萬至2,000萬度。

二是密度要足夠高,這樣等離子體內物質原子核互相碰撞、釋放能量的概率才足夠大。

三是等離子體在有限的空間裡,受約束的時間要足夠長。 一旦沒法約束等離子體,它就會散開迅速降溫,無法維持核聚變作用。

哪些國家在搞人造太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人造太陽計劃,參與國家合共35個,基本上就是全部在研究人造太陽技術的國家。

ITER計劃正式成員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南韓、印度,以及歐盟27國,另外澳洲、哈薩克以非成員身份參加。

ITER計劃正在法國南部馬賽以北小鎮Saint-Paul-lès-Durance,興建全球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預料2025年開始實驗。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現在建成,有利為ITER計劃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到中國手握話語權!「人造太陽」的誕生,會讓我們擁有無限能源?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上是有著很多的資源,但是有一些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些就少一些,一直使用下去的話,未來肯定會消耗光的,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等都是屬於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要找到一些新能源來代替它們,隨著我們科技的進步,到中國手握話語權了,「人造太陽」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國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重大意義: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
  • 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新突破,未來人類可以操控核聚變嗎?
    引言:人類羨慕太陽擁有源源不斷的能源,但又無法靠近它進行開採。但是科學家們弄清楚了太陽的燃燒原理,並且在地球上研發出了「人造太陽」,我國在這方面也有所成就。據了解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 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
    中國在這個領域,做成了一件大事!獨家探秘→  2020年12月4日,一個應該載入世界核聚變史冊的日子。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 倍!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到底是什麼?
    「如果將來有一盞燈會被聚變能點亮,相信這盞燈一定、也必須是在中國!」4月22日,#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第二站來到中核集團。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人造太陽」裝置首次對科幻、科普作家開放。作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和未來最理想的能源,核能在世界能源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顧名思義,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人類最早發現的核聚變反應是太陽內的核反應,它不斷地向外輻射能量,向地球輸送能源。因此,核聚變也被看作是宇宙的能源。
  • 發明一個「人造太陽」,究竟意味著什麼?
    太陽無時不刻地發生著氫聚變為氦的核聚變反應,讓我們感受到了光和熱。 我國大陸核電廠分布情況(截至2020年4月27日,國家核安全局[2]) 受控核聚變——「人造太陽」 相對於可控核裂變,實現可控核聚變要複雜和困難得多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向夜以繼日的科學家致敬
    據報導,中國核聚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核能經過「熱堆、快堆、聚變堆」的轉變,將聚變作為核發展的最後一步,現在的中國也在努力完成著最終的核聚變,並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領先的條件,這是我國歷史性的發展。核聚變放電成功,意味著無限能源又近一步。
  • 新「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一升海水提取能源相當於300升汽油
    與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核聚變最大特點是無限再生,這是應對人類無止境增長欲望的最佳良藥,也是人類未來必不可缺的新資源,全球各國都在尋求這方面突破,但現在看來,中國好像快人一步了。 據英國媒體11月27日報導,新一輪「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成都研究中心開發的,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研究成功,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
  • 水變油成為可能,人造太陽終結能源危機
    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還真有一個叫王洪成的人,向世界宣布了他的「中國第五大發明」——點水成油技術。王洪成宣稱:只需在水中點一滴他發明的叫做「可燃炔」的料,這種水便可以替代汽油。王洪成的「水變油」一度成為當年的熱點新聞,還獲得了政府部門60萬元的專項開發資金,許多個人和企業也紛紛給他送錢,希望合作開發。王洪成真的發了大財。但幾年後,王洪成終於被揭露是超級大騙子。
  • 中國「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未來或可成為終極能源!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一升海水提取能源等於300升汽油?「人造太陽」明年將從中國升起
    能源的開發和資源的利用一直是各個國家努力在爭取的事情,因為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礎。之前中美俄歐等多方聯手進行了一項計劃,這項計劃的目的是為了集結全球最先進的核力量,共同打造出人類第一座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今後核聚變反應堆量產奠定足夠的技術積累,而這項計劃也被外界稱作「人造太陽」。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
  • 揭秘中國「人造太陽」內部!過去曾被拒之門外,如今卻成一枝獨秀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這盞燈一定能在中國點亮
    耗資100多億歐元,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參與各方人口總和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對於這個本世紀最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項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裝啟動儀式的賀信致辭中說,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