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2020-12-17 騰訊網

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鍾武律說:「太陽到目前為止估計已經燃燒了大約50億年,太陽為什麼能夠永不停歇的燃燒呢?是因為它的質量非常大,它靠這種萬有引力可以很強有力的把這些聚變材料,也就是它外層的氫元素原子核不斷的往太陽芯部擠壓,實現一個非常高的溫度,非常高的密度,自然而然就發生核聚變反應。」

△鍾武律曾做演講《受控核聚變:用「人造太陽」點亮能源夢想》

鍾所長經常遇到人問他,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太陽呢?鍾所長解釋說:「這種裝置的原理是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是類似的,就是核聚變的原理,所以它不是一個新的太陽,而是一個聚變裝置,或者我們說它是一個聚變堆,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來實現核聚變,並且釋放能量,用來發電。」

核聚變實際上是整個宇宙的能源,建造「人造太陽」也是為了通過核聚變反應持續穩定地輸出能量,最終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從而造福人類。由於核聚變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很相似,所以,這些以探索聚變清潔能源為目的的裝置被人們稱為「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是如何發電的?

目前,東方超環(EAST)、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M(HL-2M)都屬於「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鍾武律介紹,此次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他說:「這個裝置它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和控制方式,具有先進的偏濾器位形的優勢。它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的託克馬克裝置,它的體積是目前國內現有裝置的兩倍以上,等離子體的電流的能力可以提高到2.5個兆安培,等離子體離子的溫度可以達到1.5億度的樣子,也就是說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研製成功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以HL-2M裝置建設為牽引,西物院掌握的特種材料、關鍵設備、極端條件精密製造等關鍵技術,已形成「同步輻射」效應,在航空、航天、電子等前沿領域實現創新應用。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我們能控制得住「人造太陽」嗎?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簡單說,就是兩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重核的過程,它與核裂變原理相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鍾武律介紹,想利用核聚變能,就必須要讓核聚變變得可控,這就意味著必須要滿足三個非常苛刻的條件。「第一個條件它需要的溫度特別高,因為只有溫度特別高,它這個原子核才會具備足夠高的動能,也就是原子核的才會跑得更快。第二個條件等離子體的密度要足夠高,高的概念就是原子核之間碰撞發生聚合反應的這種概率要提高。第三個就是要長時間地控制住這些原子核,就是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這樣才能夠使核聚變發生,並且可以持續下去。」

然而在地球上,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給直接包裹起來。但是科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強磁場的方式,把帶電粒子約束住。鍾所長回到核西物院的時候,正好趕上2A團隊重點攻克一項關鍵技術——實現高約束模式運行。經過1萬多次的實驗,團隊終於在2009年於國內首次實現了高約束模運行。

「人造太陽」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

人類對於清潔能源的期待是沒有廢氣、沒有放射性廢物排放、資源豐富的一種能源。鍾武律介紹,核聚變能恰恰就是這樣一種能源。他說:「第一,核聚變的反應燃料,我們說它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核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它是可以從水裡面提取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核聚變它的反應是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它不存在所謂的不可控,不會存在所謂的爆炸。第三,因為核聚變反應它不會排放廢氣,不會有溫室氣體的產生,也不會產生長壽命的放射性產物。所以它是目前人類認識到的最理想的能源。」

鍾所長總喜歡在自己分享研究成果的時候以一首歌來結尾,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種太陽》,他說,研究核聚變能的這種感覺就像人類第一次看到自己點燃了篝火——發光發亮,充滿希望。當下,從國際國內核聚變研究發展的概況和現狀來看,業界普遍認為,預計在本世紀中葉能夠實現聚變能的商業應用。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

目前,國家原子能機構正在研究布局一體化核聚變研究創新體系,打造國家級核聚變創新研究平臺、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平臺、青年科學家成長平臺,全面促進我國核聚變事業由並跑向領跑邁進。(總臺央廣記者 周堯)

(編輯 邱婧)

相關焦點

  • 為何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看看「造太陽的人」怎麼說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 中國要造人造太陽嗎?人類能登陸太陽的真正原因
    一直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要造人造太陽,其實並不是造太陽,而是在核聚變反應的地方,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那麼提到這裡,我們就要了解對太陽的普遍認識了,都知道太陽是一個核聚變的東西,它在不斷的核聚變產生高溫,然後它的高溫高熱輻射到地球,我們地球就能感受到它的溫暖,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太陽是一個非常熱的球,按道理來說,離太陽越近的地方應該越來越熱,我們地球上離太陽更近的就是珠穆朗瑪峰,應該是最熱的地方,其實根本就不是,另外,一直圍繞太陽的轉的水星為什麼沒有烤化,並且水星兩極的溫度始終都是零下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太陽的後裔》酷狗獨家正版OST遭爆搶
    這部浪漫史詩《太陽的後裔》首播便收視率狂飆,OST(音樂原聲)更是瞬間席捲韓國各大音樂榜榜首。而該劇正版OST數字專輯正在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獨家熱賣中。目前售賣頁已可以購買下載尹美萊的《Always》與EXOCHEN的《Everytime》兩首歌曲。由CHEN獻唱的《Everytime》,清亮溫柔的歌聲讓這對新晉CP滿滿都是粉紅愛意,引無數少女心蘇昏厥。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太陽,我們來了!
    大約46億年前,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之處的螺旋臂上,一團分子雲開始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並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太陽。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恆星充滿了好奇:它為什麼會發光?它是永恆存在的嗎?它的結構是什麼?它有哪些顯著特徵?它會對地球造成哪些影響?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為什麼美國印美元就可以全世界買買買,本質上很大程度靠的還是石油霸權,你不用美元我就不賣石油給你,你要怎麼做?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
  • 江澤民《我的太陽》令全場轟動 again之聲不絕於耳
    江澤民《我的太陽》令全場轟動 again之聲不絕於耳 2002年7月2日12:41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本報綜合報導 香港特區政府前晚在禮賓府宴請國家主席江澤民,江澤民在席間高歌一曲義大利民歌《我的太陽
  • 為什麼地球一直圍繞太陽旋轉,而沒有因為太陽的引力落入太陽?
    地球作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太陽作為我們生存的必須條件提供者,兩者對於人類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地球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星球中,成為一個適宜人類和各種生物、植物生存的地方,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太陽的存在。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圍著太陽進行公轉。
  • 聽故事|1034.太陽罷工了
    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之分?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這都和太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太陽符號
    但是,太陽並不總是、都是被崇拜的對象,比如,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羿射九日的故事即表明,人們認為,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太陽,因此要刪除幾個,達到中庸。而這是否意味著,中土的理性主義之發達,已經走在了地球的前面呢?按照基因主義的觀點,一切都是全息的。既然在中國神話中便已表現出了反太陽論·反日主義的傾向,那麼後來的中國人以道德代宗教之文化體統,又有什麼可稀奇和大驚小怪的呢?
  • 為什麼要做人工太陽?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核聚變和核裂變核聚變當中的核指的是原子核,原子核是可以拆分組合的,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聚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叫做核聚變。
  • 太陽凝視(一)
    現在太陽療愈中心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的出現,形成了全球的太陽大師現象研習者的團隊。對於那些有興趣學習更多關於太陽能量是一個有效的療愈源的人們、太陽大師建議你閱讀這些書:"光,未來的藥物",作者,Jacob Lieberman - "療愈的太陽: 21世紀的陽光與健康",Richard Hobday著。
  • 行星軌道為什麼是橢圓的?為什麼太陽只集中在一個焦點上?
    百家號獨家內容。網友提問:為什麼行星軌道都是橢圓的?為什麼太陽只集中在一個焦點上,那麼另一個焦點又是什麼呢?答: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我。事實上太陽在一個焦點是個再正常不過的事兒,更常見的是,另一個焦點什麼也沒有。僅憑直覺很難回答為什麼星軌是橢圓的。實際上我也沒找到一個數學推理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我把推導過程留在答案區裡。
  • 參與「造太陽」,這對華科畢業生「亮」了
    與此同時,一場「聚變見證我們的愛情」活動正悄然展開,518號劉林子、佟瑞海的合影開始在華中科技大學朋友圈傳遞,這對華科畢業生參與了HL-2M裝置的研製安裝,見證了中國核聚變發展的重大突破。「人造太陽」是指人工利用穩定可控的核聚變技術,通過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的原理釋放出巨大能量,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 佔星學太陽總論,我們星盤中的太陽是什麼?
    在我們中國的玄學中,講究的是天盤與地盤的疊加,來測算人的吉兇禍福或者人生格局運勢,那麼西方佔星學,其實也是異曲同工,佔星學的天盤相當於是十二星座,底盤則是十二宮。,水屬性的星座巨蟹座,風屬性的星座天秤座和土屬性的星座摩羯座我們中國古人認為天地基本為陰陽,《黃帝內經》云: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
  • 太陽3:巨門太陽在寅申
    太陽和巨門各有3個四化,所以這個組合的變化還是非常多變的。巨門太陽在申申宮的巨門太陽,太陽是廟旺的,巨門也是廟旺的。如果是太陽廟旺,但是巨門稍微落陷了一些(巨門權在申),就是代表想要買的東西還是那麼多,但是沒那麼多錢了,因為口子變小了,之前本來每個月可以給你花1W,現在最多只能給你8000快錢,你一算,有兩樣東西不能買了。沒辦法,只能先放那,但是該買的還得買。如果巨門是廟旺的,然後太陽化忌了,這個就是不需要買那麼多了。
  • 什麼樣的太陽才是好太陽?三體人命太苦,太陽最合適
    生命的誕生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但是我們通常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難,每一環節都必須要剛剛好才可以。就連我們頭頂的太陽也是一枚非常適宜生命存在的恆星,如果差一點可能我們就不會誕生了。那……什麼樣的太陽才是好太陽?
  • ...之路——專訪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應廣東
    2020年1月10日,註定是一個讓中國造紙人自豪和驕傲的一天,在當日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製漿造紙行業大獲豐收,有四個項目同時獲獎,其中以陳克復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製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汙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是全國僅有的22個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