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最貼近百姓,而百姓始終是社區工作的中心。
為切實解決百姓群眾的急難愁問題,上海市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借鑑中醫診療思想,探索「分類治理四步工作法」,即通過「掛號」「問診」「治療」「預防」四步,實現社區治理的行動閉環。
6月2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中發現,這一社區工作方法的運用,使得天目西路街道轄區內的居委會更好地「聚焦小問題快速回應」,承擔起社區「當家人」的角色。與此同時,群眾對居委會、對社區的認同感也在加深,逐漸形成了良性互動和正向循環。而這樣的改變,正是社區治理工作的初衷。
「自治金」項目:居民區資金不足,街道出資解決居民實際問題6月29日中午,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滬太路上的和泰花園小區,8號樓東南角被打造成了一個兒童樂園,場地雖然不大,滑滑梯、蹺蹺板、鞦韆等兒童遊樂設施一應俱全。貼心的是,兒童樂園的地面不僅採用了防磕碰的彈性材料,四周的牆體也被貼上了有緩衝作用的軟包材料。
和泰花園童樂堡改造前,天目西路街道供圖和泰花園住戶張老伯告訴記者,兒童樂園是2019年剛剛完工建成的。「小區裡孩子比較多,但周邊也沒有什麼孩子們玩耍的遊樂場所。自從這個兒童樂園建造好後,我外孫女經常會去玩玩。」張老伯坦言,兒童樂園讓孩子們多了不少樂趣。
和泰花園的這一小片天地名叫「童樂堡」。一年多前,這裡是另一副模樣:雜草叢生,天氣好時有人把它當成曬被場,還有許多無人認領的纜線,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如今,小區荒地成為「童樂堡」,離不開天目西路街道的「分類治理四步工作法」。
「掛號」:發現社區訴求,通過居委會接待、線上24小時信箱以及「零距離」走訪,梳理「一戶一檔」,主動發現社區訴求。
「問診」:分析社區訴求,梳理完善出包括資源、服務、治理、需求在內的「四份清單」,分級研判各類問題的治理時機、治理方法、治理步驟。
「治療」:回應社區訴求,通過自治先行、平臺借力、共治聚力,使得小問題快速解決。
「預防」:引導社區氛圍。
在和泰花園案例中,小區居委幹部們以居民座談、閒聊的方式「掛號問診」,了解到小區已有兩塊健身場地,滿足了老年人需求,但小區內孩子特別多,獨缺孩子們玩樂的地方。在這裡建造一個兒童樂園可以滿足孩子們日常娛樂的需求。
通過對社區情況的整體梳理,居委會認為建造一個兒童樂園是社區內大部分居民的民心所向,項目可行度很高。2019年初,居民區黨總支向街道申請了「自治金」項目來改造這塊荒地。而「自治金」便是街道「分類治理四步工作法」中「治療」這一環節的特別法寶。
「小區通過自治,形成了群眾公認的社區實事項目,而苦於沒有更多資金來支持。這時候,可以通過向街道申請自治金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街道自治辦工作人員張斯琪透露。
經過申請,和泰花園兒童樂園項目很快被批准。在前期設計過程中,居委會還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投票,讓居民們選出喜歡的「童樂堡」設計方案和使用器材。5月初,該工程順利開工。2019年7月16日上午,和泰花園小區「童樂堡」全新亮相,從此,該小區乃至周邊居民都有了一個貼心的帶娃好去處。
和泰花園新建的兒童樂園「童樂堡」,實習生 張超焱 圖街道自治辦主任卓佩斌表示,自治金」投入的項目資金在2萬元到40萬元不等,都以解決居民實際需求為導向,居委會更願意主動去了解居民實際訴求,而對訴求的快速回應,又進一步樹立了居委會的良好形象,「實事雖小,但辦在了群眾心裡,群眾對居民區、對社區的認同感也在加深,這樣的改變也是我們工作的初衷。」
「分類四步工作法」投入社區實踐後,天目西路街道各居民區開始積極申報「自治金」項目:華豐居民區健身場地的「微改造」計劃、蕃瓜弄小區的「健身步道故事長廊」項目、華新居民區的 「業主之家」改造項目......2018年至今,社區自下而上,形成了18個自治金項目,投入自治金135萬餘元,吸納了1500餘人次社區志願者參與項目推進,共計9264戶居民獲益。
居委會直接約請區裡部門,多方合力啃下「硬骨頭」「治療」中,針對百姓反映的訴求,天目西路街道各居委會採用自治先行和平臺借力相結合的方式予以解決,即先通過居民區自治平臺,由居民商量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根據可操作性藉助多級平臺給予解決。其中,「居委會約請制度」是街道探索「治療」方法的又一有力手段。
2017年4月,安源居民區居民在裝修廚房時發現,煤氣管道飄出異味,裝修工敲開牆體發現管道已經腐爛,燃氣灰也更大了。經過燃氣公司現場確認,這裡存在燃氣洩漏現象。但是,更換燃氣管道不是只換一家便可,需要樓內所有7室居民同意才能開展,當日施工因受到其他居民阻擾而擱置,燃氣公司從安全角度考慮關閉了全樓燃氣,從而引發進一步矛盾。
後經過安全檢測,長安大廈4號樓160戶住戶中,有120多戶居民家中燃氣管道有不同程度腐朽。燃氣洩漏,危害巨大,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意識到更換小區全部燃氣管道的必要性,居委會和物業便將情況匯報給街道領導,並由區人大代表提案到市、區備案,要求儘快解決長安大廈4號樓具有嚴重安全隱患的燃氣管道洩漏一事。
提案通過後,安源居委會啟用「約請機制」,約請區相關部門、街道相關科室、燃氣公司負責人、靜安置業公司負責人、長安大廈物業經理等多方,開了多次協調會。居委幹部還通過上門走訪,了解施工對居民造成的生活影響,並通過一對一做群眾思想工作,承諾施工後復原廚房原貌,最終得到全體居民贊成票。
2019年11月中旬,長安大廈4號樓160戶家庭完成了全樓樓氣管道的更換工作,居民廚房也恢復到更換前面貌,不僅燃氣洩漏問題得到解決,居委會和有關部門也贏得了居民的信任。
「面對這些』難啃的硬骨頭』,我們會邀請街道各職能部門坐鎮民情分析會,針對每個居民區的訴求問題進行充分協調。有需要的居民區可以啟用』約請制度』上報到區裡,由區裡調派資源,發揮區級條線部門的聯動合力,極大提升了重大問題的解決效率。」張斯琪說。
面對一些爭議較大的問題,他還表示,各社區也會考慮居民的各自需求,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上一對一走訪做群眾思想工作,儘量保證少數居民的損失降到最小,基本都能保證措施的順利進行。
社區工作中許多基層工作人員有這樣的擔憂:「不是怕碰到問題,而是當居民提出問題後,並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回應。」而天目西路街道「分類治理四步工作法」的探索,可以有效規避這一擔憂。一年多來,「分類治理四步工作法」的落實大大拉近了街道、居委會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居民的訴求得到了有效的回應,社區生活滿意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