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家長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遇到自家孩子鬧情緒的尷尬狀況,有些孩子的鬧情緒只是小打小鬧,但有些孩子的行為卻是會讓人後怕不已。我的朋友就曾經分享給我這麼一則視頻。視頻裡,一個9歲的男孩將一輛自行車從18樓垂直扔下,萬幸的是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孩子負氣扔車的緣由也是讓人無法理解:樓道裡停放的自行車絆了他一腳,所以他就想要通過將"罪魁禍首" 扔下樓的方式來洩憤。
對於這件事情,許多網友都感到氣憤不已,紛紛指責孩子沒家教,情緒控制能力弱。若是他扔下的是一塊磚頭,如果這塊磚頭恰恰砸中了路過的行人,那麼將會造成多大的傷害。絕大多數的網友認為需要嚴厲懲罰,才能讓熊孩子牢記教訓。
但作為家長的我們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指責的層面,而是應該思考孩子行為背後出現的兩個偏差心理。
01第一、控制情緒能力薄弱(容易暴躁)
一般情況下,9歲的孩子應該已經具備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雖然可能還是會有鬧彆扭的情況發生,但宣洩的方式以及強度也應當是在家長的可控範圍內的。但很明顯,視頻裡這個僅僅9歲的孩子並沒有具備這項基本的能力。
02第二、缺乏清晰的邊界意識(行為觸及底線)
所謂的邊界意識指的是一個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感知自己和他人責任分工和權利範圍的能力,既能夠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被侵犯,同樣也要遵守不侵犯他人個人空間和應有權利的準則。但視頻裡的孩子明顯沒有做到這一點,隨意將自行車扔下樓的行為已經嚴重侵害到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
不僅如此,據相關知情人透露,直到民警嚴厲指出行為的不當之處,這個差點鑄成大錯的孩子才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孩子的不知輕重,毫無分寸感讓我們無奈,但同時也暴露了該名男童家長的教育短板,男童家長並沒有重視"界限教育"。"界限教育"的缺乏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缺陷,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未來發展。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中如此說道: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03那麼哪幾種類型的家長容易教出這樣的"問題孩子"呢?第一、喜歡打擊孩子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家長希望自家的孩子是完美無缺的,是讓人挑不出錯處來的。因此,也就會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或許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期望孩子能夠在自己的嚴格鞭策下繼續奮發向上。但事實上,持續不斷的打擊只會讓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慢慢下降,甚至讓孩子對於自我的能力產生懷疑。
第二、喜歡嘮叨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尷尬狀況,同樣一個問題嘮叨了無數遍,但孩子卻還是顯得漫不經心,絲毫沒有起到作用。這可能就說明孩子正在被"超限效應"所影響。超限效應指的是外界長時間的,重複性的行為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耐煩的抗拒情緒。或許家長是想要孩子做得更加細緻。但對於孩子來講,家長的重複性嘮叨會讓他認為家長並沒有真正的在那個時刻原諒自己犯下的錯誤,嘴上雖說是原諒了自己,但心底裡卻還是將錯誤記得真真的。一旦孩子形成這種錯誤認知,會加深孩子對於父母的不信任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與穩定。
第三、脾氣暴躁的家長
一個脾氣暴躁的家長很容易就在無意間將身上的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用激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若是這樣的想法紮根於孩子的腦海中,勢必會帶來不小的危害。孩子會習慣性的將過激的處事作風帶到日常生活當中。但沒有人是願意和一個暴躁的"定時炸彈"做朋友的,而孩子的交友圈也會被越縮越小,可能還會引發孩子性格孤僻等後遺症。我們無從得知該男童家長的教育方式,但孩子的此次行為相信也是給他們敲響了警鐘,確實是值得反思。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有所提升呢?
第一、少給孩子吃零食和甜食科學研究發現,越愛吃甜品的孩子脾氣會越大。很多孩子不喜歡吃營養豐富的正餐,卻對甜食或者小零食情有獨鍾,而這些含糖量過高的食物對於孩子的神經發育並無益處。過量攝入甜品容易讓孩子的大腦皮層總是處於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自然情緒也就不能及時平靜下來了。就算是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家長也應該做好零食把控工作。
第二、立下規矩,不心軟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個類型以外,過度溺愛,一味縱容的家長也容易
讓孩子養成暴躁易怒的性格缺陷。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作為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給孩子立規矩,將定下的規矩滲透到生活裡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要讓孩子深刻地意識到,一旦自己違反了規則就要受到懲罰。
不僅如此,閒暇之餘,家長也需要多多強調一些基礎的安全常識,要培養孩子的敬畏意識,讓孩子懂得敬畏生命的重要性。若是覺得簡單的說教過於乏味,家長也可以陪同孩子觀看一些有針對性的影視作品,提高孩子的認知深度。
第三、幫助孩子識別情緒情緒是客觀存在的。那麼當孩子感到生氣或者壓抑時,家長不能放任孩子的不當行為,要幫助孩子去識別自己的情緒。就以視頻裡發生的這件事情為例,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這樣溝通,媽媽覺得你今天的情緒不太對哦,是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說出事情的緣由:我被自行車絆了一腳,我現在很生氣。那麼這時候家長就需要抓住生氣這個關鍵詞,讓孩子知道自己現在的情緒是負面的,是需要被排解的。做完這一步之後,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若是情緒不高,可以通過畫畫、運動等有益身心的方式來疏導。
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情緒控制。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堅持運用今天所分享的這幾個技巧,這樣才能讓生活中的"熊孩子"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