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的視障考生宋奕辰今年高考考了610分(高出理科一本線87分),竟然被天津中醫藥大學退檔,他父親感慨,「本想著孩子這次能直接讀個博士呢,但現在連本一都成問題了。」
在使用電子助視器的宋奕辰
而學校招辦稱,根據2003年教育部、衛生部和中殘聯聯合下發《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患有輕度色覺異常(俗稱色弱)疾病者,醫學類專業可不予錄取。他介紹,截至目前,包括宋奕辰在內共有3名考生被退檔,另外兩名分別是江西和安徽的考生。
有《指導意見》加持,學校退檔底氣十足,一些媒體用的標題也是「河南色弱考生被退檔所報考大學稱合理合法」。可真的是「合理合法」嗎?
先看是否合法。《指導意見》確有這一條文,但這只是十多年前的文件,而且政府文件不得高於法律,法律可是明文要求保障殘疾人的受教育權,隨手一拎便可看到:
2008年7月1日實施的《殘疾人保障法》強調,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普通教育機構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人實施教育,並為其學習提供便利和幫助。
2013年公布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提到,高等學校對具備學習能力且生活能夠自理、達到錄取要求的殘疾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在適合殘疾人學習的專業,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招收殘疾學生,並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適當降低對身體條件的要求。
中國在2007年籤署的《殘疾人權利公約》,更是明確提到了「平等」和「非歧視」原則,禁止一切基於殘疾的歧視,在這基礎上,要保障殘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殘疾人不因殘疾被排拒於普通教育系統之外」,以便「最充分地發展殘疾人的個性、才華和創造力以及智能和體能…」,還要「提供合理便利以滿足個人需要」。
為什麼天津中醫藥大學不看這些法律條文,偏要拿只是「指導意見」的部委文件說事呢?就是拿文件說事,教育部這兩年出臺了不少,還特別要求,對高考成績達到要求、身體條件能夠完成所報專業學習、生活能夠自理的殘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殘疾而不予錄取。對於盲人高考,教育部也承諾不存在「能考不能錄」的情況。考慮到殘障考生對中醫專業的偏愛,還設立了殘疾人中醫專業研究生。給予殘障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支持,讓他們能夠自由地追逐夢想,已成為教育界貫徹「以人為本」理念、落實憲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一項重要舉措。
去年,浙江首位盲人高考生鄭榮權通過高考被溫州大學錄取
再說是否合理。學校退檔的潛臺詞是盲人無法從醫,一些網友支持學校的決定,也是因為不相信盲人能看病。但是,上學不一定和就業掛鈎,大學早就不再分配工作,學習可以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為興趣而學,為夢想而學,考生父親宋曉文便表示,只要孩子願意學,就應該給他這個機會,哪怕他功課不能過關、不能畢業,但那也是以後的事,至少應該有這個嘗試的機會。
何況,他追逐自己的夢想,有妨礙到其他人的權利嗎?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宋奕辰打小喜歡醫學,填報的全部是醫學類院校,我們為何不成人之美呢?
至於生活自理,更無問題。當得知被學校退檔後,宋奕辰隻身坐上火車,趕往天津中醫藥大學,想面見招生辦的老師證明自己的能力。在這之前,他已經多次獨立外出,如參加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夏令營等。不過,在我看來,「生活能否自理」,不僅取決於考生的身體狀況,還取決於學校的環境是否能做到無障礙、是否能給考生提供合理便利。香港盲人經常獨自外出,大陸盲人多數只能宅著,就是因為無障礙環境建設上的差距;臺灣南華大學曾招收過一名視聽雙障的女生,為輔導她學校特意派老師外出學習半年的「手指語」,這位學生也在輔具幫助下得以獨立。
而盲人在醫學上能取得的成績,也不比明眼人差,媒體報導過的,中國大陸至少有兩位盲人醫學博士,不過都是在美國學習。2014年,40歲的遼寧醫生楊洋直接從本科報考博士,在香港順利通過盲人託福考試後,他收到了美國兩所大學發來的錄取通知書,選擇了南加州大學健康醫學院。更早之前,2006年10月,安徽盲人李雁雁畢業於美國帕默整脊大學,成為這所百年名校第一位攻讀博士學位的盲人學生,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用英語盲文應試脊椎神經矯正專業執照的考生。 回國之後,還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如胡、溫、習、李的接見。
盲人醫學博士李雁雁
他們之所以留學美國,並不是因為美國醫學水平有多高,而是美國給了他們這個學習的機會。在中國,當時他們連參加普通高考的機會都沒有,有這份《指導意見》在,即便是能參加高考也上不了醫學院。他們用成績證明了自己,也證明盲人在專業學習上沒有天花板。而既然全盲考生都能通過嚴格的醫學考試,為什麼我們偏偏要認為色弱的就不行呢?同為低視力考生的張耀東,2014年考入湖北中醫藥大學,學的就是臨床醫學,且在學校表現優異。
由此可見,如果說這些考生有視力障礙,那學校方面就是有認知障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不見千裡馬。
學校拿「指導意見」做擋箭牌,也許是因為刻板印象和制度慣性,考慮的無非是減少風險、減少麻煩,但卻沒看到招錄盲生能給學校帶來的機遇,給學校教學能帶來的突破和創新。很多人感慨中國為什麼沒有一流的大學,但一流的大學首先要有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胸襟,有鼓勵學生不拘一格、自由追夢的氛圍,我們希望在天津中醫藥大學身上,能看到這一點。
但如今,天津中醫藥大學似乎更加看重考生的身體狀況,還把河南省招辦拉出來墊背,「我們是按照國家的政策來錄取,退檔工作由河南省招生辦審核通過」。而教育部在這兩年的招生工作文件中曾強調,「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加強協調和監督,防止出現因殘拒錄失學的現象。」「指導意見」的文件,層級真的要比招生工作文件高嗎?
其實,即便是這份「指導意見」,後來也有一些調整,2010年取消了B肝項目的檢測,同時取消了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不能錄取學前教育、航海技術、飛行技術、麵點工藝、西餐工藝、烹飪與營養、烹飪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限制。之所以會取消,就是因為B肝戰友尤其是雷闖等人的努力,消除了政府對B肝傳播的原有恐懼,提高了社會對B肝傳播的科學認知。
我相信,遲早一天,《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對殘疾考生的專業限制會全部取消,給所有考生平等追夢的機會。但這中間,不知道考生的夢想要被掩沒、要被犧牲。這次,因為視障考生宋奕辰的報考和堅持,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省招辦有機會站在風口上,做出一個對歷史負責、對考生負責的決定。
至少,槍口可以抬高一寸,因為「指導意見」說的也是「可以不予錄取」,但錄取,才是真的「合法合理合情」。醫者,重在慈悲,重在醫心,中國的醫藥大學,能醫好殘障考生受傷的心嗎?宋奕辰乘坐的那趟從洛陽趕往天津的火車因下雨晚點了六個小時,今天中午才能到達,希望他的錄取通知也是如此,只是遲到,不是不到。
部分資料來源自界面、財新、中國青年報、河南商報等
--
法律諮詢請關注下面二維碼「律捷科技」(欣賞文章,關注頂部藍色「律界歐途歐」,每周六、日《周末影院》更新原創微電影),裡面包含以下功能和服務↓
↗你和律師只有一指尖距離的----YOYO律師↘
↗你和律師任意實時對話解答的--法律諮詢↘
↗你可自由懸賞、全程監控進展的案件代理↘
↗你可幫助別人、成就自己的----律界達人↘
↗你可欣賞別人、讀懂自己的----周末影院↘
人生最怕的不是關注,是關注後的捨不得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