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騙術也在更新升級
這一次,靖江市民要注意了
因為你們已經被騙子「精確瞄準」了!
太突然了!「領導」加了我微信,要跟我聊聊人生,談談企業發展。警惕!這可能是個騙局!近日,有騙子將頭像及微信暱稱偽裝成靖江某鄉鎮主要領導,後添加轄區群眾及企業單位負責人,以政府政策扶持企業為由進行詐騙,或者謊稱幫忙周轉資金為由騙錢。
(涉嫌詐騙的微信頭像、微信號以及與某企業負責人的聊天記錄)
如今騙子手段層出不窮
請市民務必提高警惕
切勿上當受騙
下面,我們為您揭秘此類詐騙套路:
01領導出現方式不一般
◆ 騙子通過不法渠道,盜取群眾手機通訊錄上所有聯繫人的聯繫方式,隨後精準發送信息,導致最後出現「一人信息洩露,全單位遭殃」的悲催情況。
◆ 由於單位內部通訊信息洩露,騙子對單位組織架構、人員組成、聯絡信息等了如指掌,一番偽裝後,便通過微信大面積「撒網」添加相關工作人員為好友。
一旦建立聯繫後
騙子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
博取受害人信任
降低後者戒備心
接下來,便是騙子
展示真正技術的時候了!
02「暖心關懷」拉近距離
◆ 噓寒問暖型:騙子用關心下屬工作的口吻,讓受害人「如沐春風」,感到受寵若驚,以為自己的工作得到領導的肯定,極大降低戒備之心。
◆ 利益引誘型:騙子主動提出幫助受害人解決困難,對話中暗藏「貓膩」,釋放出朦朧信號,讓受害人對個人及事業的未來發展浮想聯翩...
03花式藉口信手拈來
◆ 正當受害人感覺與「領導」的關係已更進一步時,騙子順勢而為,提出各種各樣的轉帳匯款藉口,比如,親戚借錢、上級領導要求轉帳、朋友急用等等。
04時間緊張,玩的就是心跳!
◆ 騙子抓住受害人對領導敬畏、不敢質疑的心理,頻繁使用「儘快」「馬上」「立即」這些催促性的詞語,既營造了緊張氣氛,又利用時間差降低受害人核實轉帳需求真假的可能性。
當前,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已經成為人與人溝通的必備工具。個人信息洩露和疏忽大意,很有可能給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提供可乘之機。在此提醒:個人信息勿亂留,陌生來電莫驚慌;詐騙形式花樣多,不予理睬準沒錯。
9月14日上午,2020年靖江市網絡安全宣傳周正式啟動,主題是「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
針對網絡安全宣傳周,靖江警方整理了部分利用網絡實施犯罪的案例,望廣大市民朋友擦亮雙眼,提高警惕,保護好個人信息,不讓犯罪分子得逞。
案例一
2017年至2019年期間,汪某、陳某、李某、張某等人利用自身在房產銷售、建材批發、裝潢裝飾等領域的「資源」,將平時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取的我市多個住宅小區購房者個人信息一萬餘條通過微信、QQ等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相互交叉「共享」,並開展所謂的「電話營銷」。汪某、陳某、李某、張某等人的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均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警方提示:
(1)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需要提交、使用身份證、銀行卡、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等信息的情形,公民應當持謹慎態度,充分了解被收集信息的用途及使用範圍,加強對自身信息的保護。
(2)房地產企業、中介機構、物管單位也應做好相應的規範,加強對員工的法律培訓,從源頭杜絕房產類信息的外洩。
案例二
2019年11月中旬,顧某、吳某等人多次結夥在我市某中等專業學校宿舍採用逼迫抽菸、做伏地挺身、看淫穢視頻及拳打腳踢的手段對受害學生張某侮辱、毆打,並錄製視頻後上傳網絡。此視頻被網民大量轉發,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吳某、顧某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之規定,均構成尋釁滋事罪。
警方提示:
(1)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網絡秩序也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2)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3)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案例三
2020年4月,張某在一大型商業中心逛街時因貪圖送的小禮物掃描了陌生人的「推廣二維碼」,結果回到家中發現自己的支付寶被五次盜刷,總共被盜走1500元,等到張某發現後為時已晚。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防範心理弱、貪圖小便宜的特點,誘導受害人掃描二維碼,受害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登陸預設網站自動下載木馬病毒,導致個人信息、網銀密碼等被盜取。
警方提示:
(1)面對掃描二維碼打折優惠促銷等活動,要提高警惕,不要見碼就掃。
(2)手機安裝安全軟體,定期對手機進行安全掃描,確保手機使用的安全。
案例四
2019年7月份,我市某公司對外業務郵箱系統被犯罪分子破解,後不法分子使用盜取的該公司對外業務郵箱發送郵件至該公司海外客戶郵箱帳戶,要求海外客戶將貨款匯至指定的銀行帳戶,該公司海外客戶在未經電話核實確認的情況下貿然匯款,造成損失十餘萬美元。
警方提示:
(1)公司應加強對企業工作人員的風險防範教育培訓,提前向相關客戶預警。
(2)電腦一定要安裝殺毒軟體,定期掃描系統、查殺病毒;及時更新病毒庫、更新系統補丁。
(3)公司內部應提高網絡安全防護等級。
案例五
2019年11月,孫某突然收到一條自稱XX銀行客服發來的銀行卡消費積分兌換簡訊,孫某沒有多想就直接將簡訊內的連結網站打開,並按照提示輸入自己的銀行卡卡號和身份證號碼,又輸入了XX銀行簡訊發來的驗證碼。短短數十秒之後,孫某就收到多條轉款共計99998元的簡訊提醒。
警方提示:
(1)當收到「中獎」「轉帳」等簡訊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輕易點擊簡訊中的連結,更不要匯款轉帳。
(2)不要輕信各種積分兌換,正規的積分兌換應當通過官方渠道。
(3)手機安裝防護軟體,有效攔截垃圾簡訊。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
轉發周知
多一人知道少一人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