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IL-6:顏寧、張文宏等對話清華免疫學家祁海

2020-12-17 澎湃新聞

「我一直以為我們感冒主要是流感或者其他原因的普通感冒,經過這次新冠才知道,在我們所謂的普通感冒裡,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同的冠狀病毒引起的。」

5月25日,知名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在主持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的第十一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時表示,新冠讓科研工作者意識過去的知識是多麼的局限。很多學生物的校友一起討論,都後悔當初沒有學免疫。

為此,她邀請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從基礎免疫角度介紹了新冠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同時,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俊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專家共同討論。

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

祁海認為,川崎病的診斷並沒有真正的生物標誌基礎。病毒感染引發川崎病症狀並不奇怪。不過,目前樣本太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不過,成人與兒童面對新冠表現出的差異性值得關注。祁海說道,這種差異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兒童較少受既往感染經歷的影響,能產生比較好的免疫反應。另一種則是兒童的B細胞免疫反應較差。

曹彬則認為,兒童和成人臨床表象確實不太一樣,但是免疫病理損傷基礎只是程度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差別。

談起川崎免疫基礎,大家普遍關注單核細胞激活症候群。雖然成年人不提川崎病這個概念,但武漢的20多例成人重症COVID-19屍檢表明肺的炎症細胞浸潤主要是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而不是淋巴細胞。

因此,除了CD4、抗體反應外,曹彬認為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和精力放在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引起的免疫損傷上。

多項臨床和免疫學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炎性細胞因子IL-6明顯增高。IL-6單抗在新冠重症患者治療中的前景如何?張文宏介紹道,由於輕症用不上,重症樣本少,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IL-6單抗有效。

以下為對話實錄:

顏寧:我一直以為我們感冒主要是流感或者其他原因的普通感冒,經過這次新冠才知道,在我們所謂的普通感冒裡,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同的冠狀病毒引起的。現在基於抗體的血清檢測,所謂的抗體陽性,它識別的是新冠還是普通的冠狀病毒?

祁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怎麼定義血清學特異性,我認為這是一個挺難的問題,因為它不是絕對的,會有模糊的地方。特別考慮多抗而不是單抗的時候,它有可能是過去某一種病毒感染導致的。前天我剛剛看到的報導,是一項未正式發表的新研究,表明在新冠病人體內有交叉反應,過去可以引起感冒的冠狀病毒導致了一些抗體。所以沒有得過新冠的人,他的身體裡可能會有抗體,可以和新冠的抗原有一定程度的結合,被檢測到,但事實上它不是新冠引起的。這種情況是可能發生的。

李文輝:最近歐美大概有200多例川崎病,在成人中沒有,在中國幾乎也沒有這個報導,您怎麼看?

祁海:現在病人太少了,可能統計學意義不是那麼強。我理解,川崎病診斷並沒有真正的生物標誌基礎,它是血管炎,它的診斷是靠血管炎來診斷,並不是必須出現某一種病毒或者某一種標誌物。你看ACE2的表達,所有的內皮細胞都可以表達ACE2,病毒可以感染,你損傷了內皮就可能導致血管炎,所以出現像川崎病的症狀並不奇怪。

顏寧:問題是成人中沒有出現,是不是小孩和成人免疫反應的差別造成的?

祁海:我個人覺得小孩的差別是特別有意思的一點,為什麼這麼多小孩都是無症狀,其中一部分是攜帶病毒者。小孩回幼兒園了,將來把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傳染了,這是一種現實可能。

從免疫學上有不同的潛在解釋,一種是小孩恰恰因為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感染,他可以產生特別好的某種免疫反應。免疫學上有一種原罪理論,就是說當你經歷的太多,你總是記得最初那次感染,第一次總是記得很久,使得你被困在那裡,你的免疫反應不能對新冠、新新冠產生更好的免疫反應,但小孩恰恰可以,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我擔心這種可能,因為B細胞反應在人和鼠上都有嬰幼兒比較差的情況,所以有可能是小孩不產生某些病理性的抗體,而大人或者老年可以產生。會不會有某種病理過程造成年人、老年更可能產生對自身製造麻煩的那些抗體甚至ADE,而小孩不產生,所以小孩兒才沒有。到底是哪種情況非常值得研究。

在B細胞免疫反應方面,人們知道小孩和成年人的差別,但這個差別是否以及如何造成新冠病毒感染在小孩和大人之間的差別,這個是不清楚的。

曹彬:關於兒童的川崎病,最近我讀了幾篇文章。事實上您今天整個演講中沒有提到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而現在談川崎免疫基礎的時候大家談的最多是單核細胞激活症候群(MAS),有的文獻把MAS和細胞因子風暴劃了相似號,有的文獻把兒童的MAS和繼發嗜血綜合症又聯繫在一起。剛才您提到川崎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血管炎,文獻中似乎並不特別強調。雖然成年人不提川崎病這個概念,但武漢的20多例成人重症COVID-19屍檢表明肺的炎症細胞浸潤主要是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而不是淋巴細胞。

我認為,兒童和成年人僅僅是年齡差別,其實病理生理基礎沒有這麼大的差別。但是,兒童和成人臨床表象確實不太一樣,兒童表現為皮疹、心臟損傷還有中樞損傷,成年人因為中樞和心臟發育更成熟一些,所以臨床上沒有表現出心臟和腦炎的表現,但是免疫的病理損傷基礎,我認為只是程度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差別。雖然MAS概念是兒科醫生提出的,不是成年科醫生提出來的,但是成年人COVID-19病理生理機制可以學習兒童經驗。

新冠的免疫病理損傷研究方面,除了CD4、抗體反應外,我認為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和精力放在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引起的免疫損傷上。

姜世渤: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有害免疫反應,主要是Th-2還是Th-17的偏好性免疫反應,如何應對?最近一篇發表在《Cell》上的文章認為幹擾素可以誘導ACE2受體的表達,從而加重冠狀病毒的感染。但臨床上常用幹擾素來抑制冠狀病毒感染,你對此有何看法?

祁海:有研究人員做了一些描述人的免疫反應的特性,現在對Th-2還是Th-17還是稍微有點早,但現在早和晚經常是以天為計,在我準備PPT的過程中就有新的文獻出來,我也不能都讀,我還不知道,要是讓我猜的話我覺得是Th-17。

幹擾素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這挺容易理解的。我們在正常生理過程情況下只是炎症在最低的水平,並不是組織裡任意一個時刻都沒有一個淋巴細胞、沒有一個單核細胞、沒有一個中性粒細胞出現,完全可以想像生理情況下,ACE2表達的維持都是靠非常低水平的某一種細胞因子的產生,也許是γ幹擾素等等。如果我們把實驗動物擱到一個無菌的環境會發現它是免疫缺陷,你會發現它的免疫系統細胞數也非常少,器官也很小,實際上它的發育完全依賴於和外界的交互。所以取決於ACE2本身的信號轉導通路是什麼,我完全可以想像它本身是受某種和炎症有關係的過程調控,但這個炎症過程,如果放大了就是抗病毒的。這是我的猜想。

顏寧:我們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南方醫院的李詠茵老師提問,請問IL-6單抗如果用於新冠治療的話,在什麼階段使用會比較適合?您對IL-6單抗用於治療新冠前景有何看法?多項研究表明,IL-6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您認為IL-6是疾病加重的因素還是結果的?

祁海:它肯定可以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因為所有的炎性因子之間都有互相促進的作用,所以產生更多IL-6,然後產生更多細胞因子,產生趨化因子,趨化因子招募來更多的細胞,更多細胞又產生更多。

你試圖打斷這個過程,雖然它可能會短時間裡抑制產生抗體的能力(因為IL6對於產生抗體時間很重要),但如果病人都要死了,那兩個星期之後的事情還管它幹嘛呢,肯定要抑制。但要永遠抑制掉它也不行,所以需要辯證地看。

實驗中我們用敲除動物來講必要性,但是種系中的必要性和臨床中不停演變的正在進行的免疫反應和病生理的過程的必要性不是一樣的,就像剛才說的到底是正的還是負的,這不能簡單說,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互相掣肘的因素太多了。像張醫生就要在治療病人中去判斷,現在到底要去抑制免疫反應還是促進免疫反應。

張文宏:關於IL-6我稍微說兩句,在這次疫情起來的時候很多人認為,IL-6阻斷掉估計就能搞定這個事兒。所以早期的時候很多人認為用激素不行,用IL-6阻斷劑就行。但是現在輕症病人在國內基本我們用不到IL-6(阻斷劑),整體上80%的人不用藥問題也不是很大,20%的人需要氧療,屬於重症。國內武漢外地區的病死率為1%左右。所以1%以外的這些人,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IL-6(阻斷劑)有效。

關於RCT的研究,國內國外都在做,意見有不一致,不一致的情況下,我們現在能夠用IL-6(阻斷劑)的依據還不是太充分。症狀很輕的病人療效難以判斷,太重的病人受各種因素影響很大,樣本量少就做不出結果來。除非療效極為顯著,否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於療效和用藥推薦上仍然會是個問題。國內現在也有多中心臨床研究,後來做不下去了,因為疫情控制的太好了,現在沒有病人,所以我們也沒法做。估計只能美國同行出結果,他們初期結果出來不是特別理想。現在臨床上還沒有把它作為一個關鍵的用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顏寧主持首秀,給了清華教授這場講座
    這次當我的前同事,也就是清華的祁海教授問我要不要主持一下他的講座?我說求之不得。因為祁海在過去將近20年從事的都是免疫學研究,可以說對於新冠他知道的比我們多得多。▲ 關於兒童川崎病李文輝:最近歐美大概有200多例川崎病,在成人中沒有,在中國幾乎也沒有這個報導,您怎麼看?祁海:現在川崎病病人太少了,可能統計學意義不是那麼強。
  • 顏寧連線免疫學家祁梅:川崎病合併感染新冠病毒該怎麼辦?
    5月25日,知名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連線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等專家,在第十一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中對此話題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川崎病和新冠病毒之間可能存在的發病機制。祁海教授認為,川崎病的診斷並沒有真正的生物標誌基礎,病毒感染引發川崎病症狀並不奇怪。不過,目前樣本太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 清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祁海: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祁海做客《理解未來》在線科學講座,與張文宏、顏寧等多領域權威專家在一起做了一場關於
  • 川崎病合併感染新冠病毒該怎麼辦?專家來支招
    新冠病毒是否可以引起川崎病?5月25日,知名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連線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等專家,在第十一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中對此話題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川崎病和新冠病毒之間可能存在的發病機制。
  • 「清華學術女神」顏寧在線打假@顏寧!
    9月6日凌晨,清華教授顏寧在個人微博@nyouyou 中打假:微博帳號@顏寧 與我無關。她表示,目前的微博帳號@顏寧 不是她開設運營的,但這個帳號卻有冒充「清華教授顏寧」來誤導網友的嫌疑。正是這條廣告再次惹怒了清華教授顏寧本人。眾所周知,清華教授顏寧因學術成就卓越,被網友稱為「paper大神」、「清華學術女神」。作為一個與科學家同名的「情感博主」,猛地打出教育類的廣告,不得不讓人覺得有打擦邊球、誤導讀者的嫌疑。再者說,代寫論文的廣告本身涉嫌違法。
  • 【對話】顏寧:遵從內心,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責編 ∣吉 佳顏寧結構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2019年6月20日,一身寶藍色長裙的顏寧走進西湖大學雲棲校區顏寧:記得當時我回清華建實驗室經歷了「豪氣萬丈」「怒氣衝天」「心平氣和」幾個階段。從博士後變成PI,又是回母校,是事業的真正開始,無數的idea在腦中,豪氣萬丈,磨拳霍霍,恨不得一天一個樣地出成績。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總要給你搗搗亂。
  • 顏寧離開清華加盟普林斯頓,駁斥「負氣出走」傳言
    然而,網上的議論並未就此平息,近日一篇題為《清華才女顏寧教授為何負氣出走普林斯頓?》在網絡熱傳,作者引用顏寧2014年發布於科學網的一篇博文《一份失敗的基金申請》,直指顏寧出走是因為連續兩年申請項目基金均鎩羽而歸,對國內科研體制深感失望。5月9日中午,顏寧本人於微博出面闢謠,稱負氣出走一說莫名其妙,並開玩笑道:「請勿揣度,否則我就說是被這些不實言論、網絡暴力嚇跑的」。
  • 清華年輕博導顏寧,為何離開清華赴美進修,施一公教授怎麼想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顏寧便是清華最年輕的博導之一,在清華大學順風順水的她,如今卻遠赴美國進修,離開了培養她的清華大學去美國某大學做教授,作為她的伯樂施一公老師,究竟怎麼看呢?顏寧從小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異,並且也非常喜歡看課外書,而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便是顏寧喜歡的讀物之一。
  • 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 顏寧終於說出原因
    顏寧。攝影/張沫顏寧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她終於說出原因了......這使顏寧再度成為新聞焦點,這次選擇讓她被納入一個新的群體——「歸海」一族,並且被解讀為「負氣出走」。  顏寧有很多值得人們津津樂道的標籤:畢業於清華的美女學霸、結構生物學大牛施一公的得意門生、30歲的清華正教授、在CNS發文章如同灌水。就像施一公被看做「千人計劃」的標杆人物一樣,顏寧則被視為高端海歸人才的後起之秀。
  • 施一公的高徒顏寧,離開清華赴美國任教,無懼爭議
    以前世人不知道的秘密,被顏寧窺探到了。一位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師從著名生命科學領域專家施一公,不到30歲就成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導,甚至有著「清華最美女教授」之稱,她就是顏寧。顏寧演講在顏寧6歲的時候,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她隨同來到北京。對於顏寧而言,初來北京的她,學習天賦開始逐漸展現。
  • 顏寧:別叫我女科學家!
    但顏寧太不一樣了,因為長得實在好看,而且學術成就「超神」。她未滿30歲就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19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 「學術女神」顏寧回鄉,原是李清照同鄉!30歲成清華最年輕博導
    回到家鄉,顏寧教授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她表示,自己出生在章丘普集博平村,時隔多年又一次回到家鄉,看到巨大的變化,非常激動也非常開心,希望家鄉經濟發展,科技騰飛,章丘人民更加幸福。同時,也希望在清華和普林斯頓看到更多的章丘學子。
  • 顏寧在線打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ID:zqbcyol)】顏寧繼續在線打假!6日凌晨,顏寧在個人微博@nyouyou 中打假:微博帳號@顏寧 與我無關。顏寧在微博表示:微博有個@顏寧 與我無關:這個ID什麼時候出現的我不知道,但有相當一段時間顯示的第一條微博都是我的《開講啦》視頻,害的我只好註冊了@清華顏寧 以區分。
  • 祁海出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前任院長董晨已赴上海交大任職
    祁海教授 清華大學官網 圖據學院網站近日消息,2020年12月,醫學院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完成了行政班子換屆,由祁海教授任院長,程功教授、李海濤教授、廖洪恩教授任副院長。12月31日,醫學院2020年度幹部述職及民主評議會在醫學科學樓B323報告廳舉行。
  • 清華回應39歲顏寧出任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持開放態度
    ­  該負責人表示顏寧選擇再次回到普林斯頓大學,清華大學相信這有助於將中國的學術思想、教育理念和清華的學術風格傳播到國際學術舞臺上,產生更大的影響。清華大學對此保持開放、樂觀和積極的態度。­  2000年,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開始了博士生涯,師從如今的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
  • 「女神」顏寧清華做博導,年薪僅10萬,那些被「錢」難住的人才
    「女神」顏寧清華做博導,年薪僅10萬,那些被「錢」難住的人才國人都知道,清華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幾乎每個人兒時都期望過能夠在裡面讀書。不過,也許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在清華大學做教授一年能賺多少錢?
  • 顏寧,清華女學霸的個性成長之路——一般人學不來!
    顏寧,這個清華女學霸,在大學時為了看美女,專屬在一個食堂一個座位上吃飯多時,只為看一個一個美女一眼。申請美國名校時一封毛遂自薦信打破常規,讓人掉下巴,最後幸運的到自己喜歡的學校就讀,中間沒有任何的麻煩,跳過了累贅的手續。我們看看她的一路奇葩的成長經歷,讓你大跌眼鏡。
  •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為何跑路?要美國終身教授是假,受了委屈才是真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不但清華裡的學生個個都是學霸,就連他們的老師也都是一個個傳奇般的人物,比如清華美女教授顏寧,出生於1977年的她曾是清華最年輕的美女教授,同時還是博士生導師,只不過後來她還是離開我們跑路去了美國。
  • 清華教授顏寧再發重磅論文,施一公女弟子做別人嫁衣,你怎麼看?
    在5月13日,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上發表了2篇高水平論文。我們知道能在Nature上發表論文的作者肯定是某一領域的佼佼者,而顏寧一次性發表2篇,則其成果更是令人佩服。這也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同時也是她在學術生涯上發表的第33和34篇CNS論文。
  • 19歲考入清華,30歲成為清華教授,40歲成美院士的顏寧,如今怎樣
    顏寧是我國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與博士生導師,在學校裡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那麼,這位顏寧教授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評價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顏寧教授她的傳奇人生吧!顏寧19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清華, 畢業後留學美國取得博士學位1977年出生於山東的顏寧,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她的成績在年級裡總是名列前茅。顏寧在參加高考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我國的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