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COVID-19)陽性,這一新症狀讓大家開始為孩子揪心不已。
The Lancet 於5月13日在線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稱COVID-19可能導致一種類川崎病,在COVID-19流行的國家中可能會暴發類川崎病,需要進行迅速和更積極的管理。對川崎病和類似症候群病因的進一步研究應該集中在對病毒誘因的免疫應答方面。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於5月15日在瑞士日內瓦總部召開的記者會上指出,兒童出現的類川崎病症狀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有必要緊急調查這些症狀產生的原因,以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找到治療方法。
新冠病毒是否可以引起川崎病?
5月25日,知名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連線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等專家,在第十一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中對此話題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川崎病和新冠病毒之間可能存在的發病機制。
祁海教授認為,川崎病的診斷並沒有真正的生物標誌基礎,病毒感染引發川崎病症狀並不奇怪。不過,目前樣本太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不過,成人與兒童面對新冠表現出的差異性值得關注。祁海教授指出,這種差異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兒童較少受既往感染經歷的影響,能產生比較好的免疫反應;另一種則是兒童的B細胞免疫反應較差。
曹彬教授則認為,兒童和成人臨床表象確實不太一樣,兒童表現為皮疹、心臟損傷還有中樞損傷,成年人因為中樞和心臟發育更成熟一些,所以臨床上沒有表現出心臟和腦炎的表現,但是免疫病理損傷基礎只是程度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差別。談起川崎病免疫基礎,大家普遍關注單核細胞激活症候群。雖然成年人不提川崎病這個概念,但武漢的20多例成人重症COVID-19屍檢表明肺的炎症細胞浸潤主要是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而不是淋巴細胞。因此,除了CD4、抗體反應外,曹彬教授認為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和精力放在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引起的免疫損傷上。
什麼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可以由多種致病菌誘發,症狀表現為高燒、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手足腫脹、指端脫屑、口唇乾裂等,嚴重者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由於川崎病首發症狀是高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因此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手足口或猩紅熱。
川崎病主要易感人群為5歲以下兒童,如果早發現早治療,絕大多數兒童預後良好,唯有少數患兒遺留冠狀動脈瘤等心臟併發症,需要長期治療。川崎病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後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川崎病主要有哪些表現?
(1)發熱持續 5 天以上(含經治療 5 天以內);
(2)雙眼結膜充血;
(3)口唇發紅、草莓舌、口腔和咽喉黏膜充血;
(4)多形性皮疹;
(5)四肢末端變化,急性期手足硬性腫脹、掌末及指趾端充血;恢復期指趾端甲床皮膚移行處有膜狀脫皮;
(6)急性期出現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脹;
(7)卡巴紅腫是否會加入診斷標準,需進一步證實。
川崎病症狀
圖源: Medpagetoday
川崎病還牽涉哪些系統疾病?
(1)消化系統:腹瀉、嘔吐、腹痛、腸梗阻、黃疸、血清轉氨酶值上升;
(2)血液:WBC 增多、PLT 增多、ESR 增快,CRP 陽性;
(3)尿:蛋白尿、沉渣中白血球增多;
(4)皮膚:BCG 接種部位紅/結痂、指甲出現橫溝;
(5)呼吸系統:咳嗽、流鼻涕
(6)關節:疼痛、腫脹;
(7)神經系統:腦脊液中單核細胞增多、驚厥、意識障礙、面神經麻痺、四肢麻痺。
川崎病合併感染新冠病毒如何治療?
有類川崎病症狀的兒童,應按照川崎病正常治療。
1.川崎病急性期治療方案
(1)首選丙種球蛋白 IVIG:治療劑量為 2 g/kg 單次應用。
(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用使用阿司匹林劑量 30~50 mg/mg/d,2~3 天或最晚 14 天熱退後,劑量改為 3~5 mg/kg/d 持續使用 2 個月直至冠狀動脈內徑恢復正常,防止冠狀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單純使用阿司匹林不能減低冠狀動脈併發症的發病率。
註:新研究顯示,在急性期使用阿司匹林時,通過 30~50 mg/kg/d 與 3~5 mg/kg/d 對照研究,其並沒有明顯差異,在早期可使用 3~5 mg/kg/d 預防。
(3)激素:根據 Newburger 等報導,<10 天的新發川崎病患兒,IVIG 及阿司匹林基礎上加甲強龍 30 mg/kg 單次衝擊療法顯示,雖使用後熱程短,CRP 恢復快,但很容易出現無反應型川崎病。是否使用激素,現在爭議較大。
(4)Imflimb 等細胞因子阻滯劑(目前國內暫時沒有)。
2.川崎病慢性期治療方案
(1)溶栓;
(2)介入性治療;
(3)搭橋手術;
(4)其他:分子搭橋。
注意:關於 IVIG 無反應性川崎病,川崎病患兒在發病 10 天內接受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 2 g/kg 及阿司匹林口服標準治療,無論一次或分次注射後 48 小時患兒體溫仍高於 38℃,給藥 2~7d 甚至 2 周內再次發熱,並符合至少一項川崎病診斷標準者,即為 IVIG 無反應型川崎病。
雖然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顯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與病毒感染有關。但尚無充分的證據說明川崎病是新冠病毒所致,所報導的兒童目前只是疑似川崎病,並非確診,「川崎病」症狀是否為感染冠狀病毒後誘發的,仍需進一步科學研究及流行病調查來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