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或媒體有報導「新冠病毒,可以導致兒童川崎病」。由此也引起很多家長的恐慌,自家的寶寶會不會有危險啊,到底怎麼辦啊?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原委。
近來在新冠病毒在歐美流行這個大背景下,陸續有至少有6個國家,尤其是義大利,出現了近100例兒童比較罕見的疾病。這些兒童疾病有比較共性的問題,就是發燒、血管炎症、消化道問題。因為這個疾病很類似川崎病的表現。而且有部分兒童檢測出有新冠病毒陽性。所以,有懷疑是不是這種川崎樣的疾病,是否是新冠病毒所導致的。
為了增強了解,川崎病是一種兒童血管炎,成人少見。最早是由日本的兒科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導。這個病的發病機制不是很清楚,認為遺傳基礎上,有一些感染因素觸發導致全身免疫反應。
但是,就目前來說,也沒有一個國家證實新冠病毒導致了川崎病,而是一種提醒。正如世衛組織流行病學專家瑪麗亞·范·克霍夫提醒各國兒科醫生警惕、和加強對這種疾病的監測和信息的掌握,以便更好的指導治療疾病。
而義大利兒科學教授安吉洛·拉維爾利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病毒,而川崎病已經被公認50多年了,因此新冠病毒不太可能是引發這種罕見疾病的原因。
無論怎麼說,新冠病毒是否直接或間接導致這種川崎樣疾病,還是一個未知數。
川崎病和新冠肺炎可能沒有直接關係,或者是因為新冠肺炎流行情況下,正好有些兒童出現了川崎病。也有可能在住院過程中,由於院內的感染,導致有新冠病毒的感染。
另外,這個疾病是否就是川崎病,還是說是類似川崎病,也尚沒有定論。直接報導或說新冠導致兒童川崎病,顯然是不負責任的,或有誤導的。
那麼,對於我們國內的寶爸寶媽應該如何應對呢?
1.新冠病毒的防控是必需的
比較妥當的方式,照舊按照新冠病毒衛生要求,做好家庭和兒童自我防護,減少不必要的人群密集,尤其是兒童。另外,按照7步洗手正確洗手。同時需要保持足夠的營養,現在流行說法就是「喝粥沒用,吃肉!」,就是每天攝入合適量的肉或雞蛋、牛奶攝入,有新鮮的蔬菜水果。
2.需具備及時察覺異常的能力
川崎病在歐洲非常罕見,也是這次增加類似病例報導引起震動的原因。但是在亞洲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地方,並不罕見。上海近年來5歲以下兒童川崎病發病率在千分之一,而日本韓國甚至為上海的3倍,日本每100個兒童在5歲前就會有1個得川崎病。目前,國內沒有出現這種新冠肺炎合併有川崎病或類川崎病兒童。
川崎病的臨床表現會包括這些症狀,這也是需要寶爸寶媽們提高科普認知,有這些症狀引起早期警覺的:
發燒超過5天,且體溫在38度以上。這和感冒不一樣,感冒的發燒基本上3-5天就已好轉;眼睛發紅。眼結膜、或白眼球有充血,但是沒有什麼眼屎等分泌物;生殖器、嘴唇、手掌、腳底皮疹。比如手掌腳掌有紅斑或紅腫,1-2周後有腳趾手指脫皮;喉嚨痛。喉嚨或嘴巴黏膜有充血;舌頭紅呈草莓樣;有部分頸部淋巴結腫大;當然,最大的一個威脅就是川崎病嚴重的可以導致心臟病發作和動脈瘤。
目前川崎病的治療是成熟的,最主要的是早期識別,並且早期治療。這裡所說的早期治療,即發病的前12天內,採取規範足夠的治理,絕大多數就是9成以上都可以治癒。一個藥物就是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所以只要及時的使用丙種球蛋白,絕大多數可以在2天內退熱。另外一個藥物,就是阿司匹林。早期比較大劑量針對炎症,後續為了避免對冠脈的後續損害,在出院後仍需要在2個月內持續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並定期複查心臟超聲、或複查心電圖。
3.新冠病毒對兒童的影響較小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也和成人類似。但是,與之不同的是,更多的是沒有症狀、或輕度症狀,只有很少部分的會重症。國內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兒童,55%是輕度或沒有症狀的,40%是中度如肺炎的臨床或影像表現,但是沒有低氧血症。前面兩部分佔了整體的95%。只有其中的5%是重症如呼吸困難、中樞青紫、低氧血症。
而整個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對整體感染人群是比較低的,基本在1-5%。即使隨著檢測手段、流行範圍等不同,兒童感染比例基本都在這個範圍之內。
總體來講,寶爸寶媽只要提高科普意識,做好正確防範,就不必恐慌。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找有診治能力的醫生,就能沉著應對。
參考
Dong Y, Mo X, Hu Y, et al. Epidemiology of COVID-19 Among Children in China.Pediatrics. 2020
Burns JC, GlodéMP. Kawasaki syndrome.Lancet. 2004;364(9433):533.
Nakamura Y, Yashiro M, Uehara R, et al.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results of the 2007-2008 nationwide survey.J Epidemiol. 2010;2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