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的服飾風潮,嬉皮風格的服裝成為60年代年輕人的一種時尚

2020-12-24 百家號

談到音樂對服裝的影響,翻看音樂史,沒有一種音樂能像搖滾樂那樣對世界服裝影響如此巨大。從搖滾樂誕生到當代,不管搖滾樂的形式如何改變,它對服裝的影響卻從未改變。搖滾樂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此時的美國經歷了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社會的安定、經濟的復甦使得中產階級開始增多,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個生育高峰,青少年數量開始空前增長,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變成了青年人的天下。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和苦難的一代,不理解父母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厭倦了父輩們經常欣賞的那些輕鬆、緩和,表達單純愛情的音樂,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宣洩青春,展現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的特性,於是他們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感覺。

搖滾樂脫胎於黑人音樂節奏布魯斯,它的主要特點就是簡單、有力、直白,表演形式無拘無束,這也正符合了這批青年人的逆反心理,於是在這個龐大社會團體的推動下,搖滾樂成為那個時代最為流行的一種音樂。在喧囂的音樂節奏中,臺上演奏者隨著音樂表演各種舞蹈動作,瘋狂搖擺;臺下,無數痴迷的青年入揮舞雙手,高聲吶喊。為了更好地表達叛逆,許多搖滾樂手不僅通過音樂來抒發情感,而且在服飾上也充分彰顯自己別具一格的風格。他們喜歡穿牛仔,並將牛仔衣故意拉扯成破破爛爛的樣子,帶鉚釘的皮夾克、緊身褲、馬靴等都是他們日常的服飾品。這些不拘一格的服裝在視覺審美形式上與搖滾樂的風格交相呼應,形成了那個時代的風尚。

進入20世紀60年代,社會形勢開始動蕩。一方面經濟、技術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而另一方面則是示威遊行、暴力事件、政治派別紛爭的不斷出現。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富足的物質生活與人們的思想意識、傳統信仰、價值標準之間發生了衝突與碰撞。爾虞我詐和人情冷漠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心靈產生了重創,這些社會問題的日益擴大與發展導致了「嬉皮運動」的爆發。「嬉皮運動」是美國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延續,是一場自發性的群眾運動,被稱為是「反主流文化的亞文化群」。剛開始,這種具有反叛風格的文化沒有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只是在以群為單位的小範圍裡流行,但隨著嬉皮精神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信奉追隨,嬉皮文化開始在全社會流行。

嬉皮士們主張友愛、反對暴力。他們倡導和平,並崇尚自然,反對文明和傳統生產,相信和平的思想與表達能產生積極的能量,能散發愛的力量。他們注重「目前」「現在」,認為人的存在和價值應表現為自由選擇。在「和平與愛」的指引下,他們拋棄了傳統的價值觀,繼承了美國最古老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一切,從生活習慣到服裝,如:群居生活、吸食菸草、頭戴花朵或插羽毛,身穿古怪的衣物,等等。

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天性善良,喜歡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設想有一個理想王國,並游離其間。在這個理想王國裡,他們可以暫時忘卻現實社會的紛擾、冷漠,可以用各種奇異而具有部落色彩的服裝來表達對自然的崇拜,並以能活在這個理想王國感到自豪。在這一風潮的感召下,「長大成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為『嬉皮』」成為當時許多年輕人的理想,穿著嬉皮風格的服裝也成為20世紀60年代年輕人的一種時尚。

嬉皮風格服裝的主要特點就是追求標新立異。在嬉皮運動的推動下,年輕人喜歡反叛、隨意、自由、純樸的穿著,如:扎染的T恤、配花飾品、牛仔褲等。由於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年輕人產生了消極情緒並開始對東方宗教藝術產生極大興趣,他們穿類似佛袍的服裝並佩戴念珠等來抒發心中的無助。牛仔褲成為嬉皮們的最愛,他們將牛仔服撕拉或剪破,甚至從二手市場或舊貨市場淘尋異國原始的服飾品來任意搭配,如:印第安流蘇、皮衣、民俗風味的大披肩等。帶有抽象圖案、色彩豐富的扎染服飾也深受嬉皮們的喜愛,體現出濃鬱的「迷幻」色彩。在嬉皮運動的促發下,環境主義、自然回歸主義、綠色主義都成為這一時期年輕人的信仰。因此他們對花飾及

文章到這就結束了,如果大家對小編的寫作方法有什麼意見,就再下方的評論區寫出來,小編一定會及時採納修改的。如果感覺還可以的話記得點讚評論轉發哦。

相關焦點

  • 1960年代的風格女神:法國歌手Francoise Hardy
    自1930年代起Coco Chanel 為女性建構出開創性風格後,「法式流行」也成為近代時尚演進的重要推手,舉凡模特兒Inès de la Fressange、Vanessa Paradis,到風格名人Caroline de Maigret、Jeanne Damas,她們的搭配靈感都是現代人們追捧的時尚指標。
  • 搖滾裝,服裝設計師從搖滾音樂裡得到靈感,創作出搖滾時尚服裝
    搖滾音樂是年輕一族喜歡的音樂之一,比爾·哈利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被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服裝設計師們從搖滾音樂裡得到靈感,創作出融合搖滾音樂元素的搖滾時尚服裝系列:搖滾帽衫、滑板褲、搖滾夾克等。
  • 復古風回潮,這些古老的照片,告訴你70年代的時尚風格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90年代,所有的單品基本上被大家扒了個遍。50年代最流行的瑪麗珍鞋,60年代流行的大方領和連身裙,80年代的迪斯科風潮。90年代的前衛和街頭文化,裡面所有的單品都讓現在的時裝設計師們重新解讀。
  • 摩託也嬉皮:最經典的美式機車風格,Chopper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最貴的改裝摩託車2014年,一輛60年代手工打造的名為「Captain America」的改裝摩託,在洛杉磯Profiles in History拍賣行舉辦的拍賣會上,以135萬美元(近1000萬人民幣)的價格售出,成為了有史以來拍賣價格最貴的一輛摩託車。
  • 60年代時尚先鋒們鍾愛的快消產品——紙裙子 The Paper Dress
    60年代的西方社會,可是搖滾樂和嬉皮時尚的大本營,其顏色豐富,個性張揚的時尚特徵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時尚界經常要輪迴復興一下,今年,隨性張揚的摩登嬉皮潮又悄悄作興了......不過,我們今天要看的是一種60年代興起的有趣的時尚單品——紙裙子
  • 服飾搭配學習筆記1
    服飾搭配閉關思路了解一下,任何事物都沉澱出系統來,指導自己下一次的工作和學習。一、什麼是搭配閉環思路呢?把感性的搭配,通過規範搭配的邏輯,提供理性的、標準化的搭配管理流程就是一種搭配閉環思路。二、搭配閉環思路有哪六步呢?
  • 【專訪】《原宿牛仔》作者大衛·馬克斯:美式風格如何改變日本時尚?
    不止優衣庫一家,影響日本人的美式風格並不僅限於常春藤風格襯衫和西裝褲、牛仔褲,還有嬉皮風格、美國加州的運動裝、舊式工裝服等等。而這種風格在美國獲得了更系統化和更自由的改良,並和各個盟校的優勢運動項目、女權解放聯繫在了一起,成為了西方精英階級的標識。在上世紀60年代,以「cityboy」黑須敏之和富家子石津謙介為核心的日本年輕人掀起了複製和模仿美式常春藤服飾的新浪潮。而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石津謙介為日本代表隊設計制服則直接把常春藤風格推廣到全國。
  • 日本時尚簡史|呼嘯而過的潮流文化
    了解時尚潮流變遷史,細數不同年代專屬風格,如同時光穿越般有趣,雖不曾經歷卻仿佛置身其中。我想這大概是熱愛時尚的人,對於時尚潮流文化背後的一種敬畏和尊重。如今日本的設計大師早已為自己建立起享譽全球的時尚品牌和龐大粉絲群,除了廣為人知的知名品牌,日本也用自己獨特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亞洲時尚的變化。
  • Summer of love——搖滾樂與嬉皮士精神中不死的愛
    近十萬名身穿明豔飄逸的扎染服飾,戴著串珠和鮮花,披頭散髮的年輕人湧入了加州的廢棄街區,共同找尋和構建一種主流之外的其他美好可能。這個夏天後來被稱作「嬉皮士革命」,但其在大眾心中更普遍和更親切的一個名稱,則是「愛之夏」(Summer of Love)。這是一場代表著嬉皮士文化巔峰的盛會,也是一次關於自由、理想和解放最大程度的實踐母版。
  • 如果這世界太危險,讓我們一起逃回搖滾樂
    1.60年代的火焰,在時代終結前奮力燃燒伍德斯託克的本質是一群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在戰爭與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一個「愛與和平」的音樂烏託邦,一個伍德斯託克國度(Woodstock Nation)。雖然事實上,那只是時代的迴光返照,是不甘被打敗的嬉皮的最終奮力一搏。
  • 迴響·1968年|搖滾樂就這樣改變世界
    他們以翻唱美國樂隊起家,其自由即興的迷幻曲風與神秘獨特的詩樣歌詞使他們很快成為布拉格地下文化的代表。熱愛搖滾樂的劇作家瓦茨拉夫·哈維爾如此描述宇宙塑料人帶給他的震撼:「他們的音樂中有一種令人不安的魔力,一種使人警醒的力量。
  • 亞文化時尚,一個不斷出圈的億萬大市場!
    基於此,我們將向商戶介紹三種相對被熟知的亞文化時尚,撬動這塊讓不少年輕人痴迷炫耀,未來可能走向主流的時尚市場。 波西米亞,編制一個烏託邦 波西米亞風格指一種保留著某種遊牧民族特色的服裝風格,其特點是鮮豔的手工裝飾和粗獷厚重的面料。
  • 堅強挺過2020大半年的人,今年秋冬都能變身搖滾樂手|衣帽間
    服裝設計師們仿佛也洞察到了這種情緒,所以在許多品牌的秋冬系列中,再一次拿出「垃圾搖滾(Grunge Rock)」風格來振奮人心。垃圾搖滾風格是時尚民主化的一個典型代表。二戰後的美國在經歷了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事件的跌宕後,人們對身外事變得愈發疏離,開始追求個人精神層面的富足。
  • 解讀亞文化時尚,一個不斷出圈的億萬大市場!
    隨著亞文化時尚逐漸被人們熟知,不少賣家也將目光轉向這塊讓不少年輕人痴迷炫耀的時尚市場。下面Wish電商學院給賣家介紹三種不斷出圈的亞文化元素,供大家旺季選品時參考。一、波西米亞,編制一個烏託邦波西米亞風格指一種保留著某種遊牧民族特色的服裝風格,其特點是鮮豔的手工裝飾和粗獷厚重的面料。它提倡的自由和放蕩不羈和叛逆精神,代表了一種反傳統的生活模式。
  • 紙質衣服+螢光條,這套服飾帶你重溫70年代disco風潮!
    比起近兩年大行其道的寬鬆風格,收腰的衣服更能體現女性線條之美。中國的青銅曾創造世界的輝煌,設計師把傳承了2500年的中國青銅失蠟鑄造工藝,通過技術還原出特定真實植物的紋理形態,表面的紋理起伏要比頭髮絲還細。
  • 帶你了解Lolita服飾的時代變遷:日漸被大眾接受的Lolita
    但Lolita服飾時尚與該小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Lolita服飾時尚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股「年輕風潮」。這場風潮發展成「亞文化現象」在青年文化中佔據了一個永久的地位。設計師從這種風潮中得到設計靈感,設計中捨棄優雅和女性化的廓形,使得成年婦女看起來像個小女孩」。同時在時尚界,迷你裙的盛行和女童身形,蒼白面孔和大眼睛的娃娃式的精緻得到了青睞。
  • 時尚詞彙-150多個與時尚相關的單詞
    如果您想成為時尚人群的一部分,則必須在對話中撒一些,或者至少要了解一些,以便您了解他們在說什麼。進階色彩點菜模式裝備美式風格雌雄同體的風格服飾服裝製造>庫圖裡耶複合風格服飾飾品令人苦惱的懸垂丹迪風格死貨
  • 日本時尚怎麼來的?同一件紐扣襯衫,美國人和日本人想得完全不同
    當脫下沉悶的學蘭制服、渴望用服裝展現自我的日本少年迎頭撞上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時尚風潮,一場滿懷熱情與工匠精神的衣櫥革命就此展開——常春藤聯盟學生造型、牛仔服飾、嬉皮士打扮、西海岸運動服、五〇年代復古造型、紐約街頭服飾,以及舊式工作服,這些服裝風格陸續傳入日本,翻轉了日本社會的樣貌,繼而從日本出發反向影響了全球時尚。
  • 從Coca Cola海報看歐洲百年服飾變化
    十九世紀末處於維多利亞時期的歐洲被稱為「奢華年代」。這一時期的時尚,嚴格並拘謹,服裝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社會階層、地位的體現。S型曲線和沙漏型曲線十分流行,如果臀線不夠明顯,人們會在裙子下增加一個臀墊作為支撐。女子大多配有手套、摺扇、陽傘等配飾。受新藝術風格影響,服裝風格浪漫、華麗、柔情。
  • 聽說這個復古品牌,做出了最精緻的軍事風格服裝?
    Monitaly是以美國60年代復古軍裝為設計靈感的復古品牌,軍裝作為潮流元素演變成現在的軍事風服裝,其中蘊含了不少戰爭年代中的設計與美學。每個國家、每個時期軍裝從質地到顏色和款式,都可以代表一個時代審美的縮影,這些軍事美學成了戰後服裝設計使用頻繁的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