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外眼視頻iTALK︱越深圳,越國際!「國際化街區」躍然眼前》
「LiveLocal,LiveGlobal(越深圳,越國際)」,7月19日,由市委外辦主辦、南山區委區政府協辦的深圳市國際化街區建設宣講交流會現場,這則標語格外引人關注。探索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徵途上,深圳將創新優勢轉化為國際化城市建設高水平發展的驅動力,結合產業規劃、營商環境、人才引進等要素,提出全面創建「國際化街區」的深圳品牌,推動國際化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助力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深圳市國際化街區建設宣講交流會現場。
打造一批國際化街區樣板
記者從市委外辦了解到,從今起至10月15日為建設國際化街區的集中申報期。各區可結合實際情況,在全區範圍內至少建設一個國際化街區,優先選擇綜合條件較好或重點開發建設的街道作為建設國際化街區的目標對象。每個國際化街區的建設區域由各區界定,原則上不超過一個街道的範圍。各區可以結合全市規劃和本區實際開展國際化街區研究及編制建設規劃。市委外辦將匯總國際化街區建設申報名單,報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審定後予以公布。
據悉,2020年至2021年我市將進入國際化街區全面推進落實階段,各區、街道將通過推進「硬體」與「軟體」設施建設相結合的形式打造出一批國際化街區樣板。到2022年,深圳將對富有深圳特質的國際化街區建設模式進行總結提煉並進一步推廣,輻射帶動國際化城區的創新發展,形成深圳推進國際化城市建設的一個個精彩縮影。
以創新之舉引導國際化街區建設
外國人綜合服務網絡、國際醫療機構、智慧交通設施、雙語標識……構成了深圳國際化街區中的不同元素,然而,如何才能將國際化街區建設與管理理念得以更廣泛地推廣?
鑑於各區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市委外辦會同全市多個部門根據《實施意見》出臺了《深圳市國際化街區建設重點工作指引(2019—2022年)》(簡稱《工作指引》),對建設「國際化街區」提出了不同領域可供借鑑的具體對策,其中不乏創新之舉。在硬體方面,全面推進國際化街區智慧化發展,例如,街區公共停車場智慧化改造,支持在部分街區開展自動駕駛試點研究,以智能化手段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在軟環境建設方面,今後將提升國際化街區公共服務水平,例如,鼓勵有條件的街區開闢集展覽、教育、休閒於一體的文化體驗空間,鼓勵街區周邊15分鐘步行生活圈內設立國際化醫療機構等。
此外,《工作指引》在引導街區治理多元化領域也提出了若干創新舉措,例如,制定中英文的社區居民公約,共同維護街區公共環境秩序。採用鄰裡貢獻積分制、充分發揮居家辦公者、自由職業者及退休人員的特長優勢,打造鄰裡互助生活共同體,促進中外居民融合。
以「國際化街區」開啟國際化創新探索
2014年5月公布的《深圳市國際化城市建設重點工作計劃(2014-2015年)》首次提出推動建設福田東海、水圍,羅湖百仕達,南山沿山、水灣,龍華觀瀾,鹽田梅沙,龍崗華為8個「國際化試點社區」,並以此為試點進行推廣提升全市社區的國際化水準。
經過近5年的時間,8個各具特色的國際化社區初具雛形,但在統籌規劃和總體布局方面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尚未形成國際化社區建設的內在理念和路徑體系。
市委外辦去年起牽頭相關部門成立了課題組,通過專題研討會、座談會、深度調研等方式,對標國際先進做法並結合片區規劃、產業發展、人才引進等核心要素提出「繼續深化國際化社區建設,全力打造國際化街區」的路徑探索。致力於建設全球創新之都的深圳不僅在發展前沿科技的新思維、新舉措不斷刷新,社會創新領域亦是如此。打造國際化街區,正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多元包容城市文化的有效舉措。通過促進中外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為中國城市構建社會治理新機制提供「精彩範例」。
市委外辦主任蔡穎
解讀《關於推進國際化街區建設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
國際化街區:城市國際化的全新探索
蔡穎首先闡述了深圳建設國際化街區的意義:以街區建設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提升區域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成為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重要引擎;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宜居宜業的營商環境,吸引併集聚優秀的海內外人才;培育多元共融的國際交往氛圍,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準從而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結合深圳市情和發展定位,蔡穎說:「深圳的國際化街區是集約高效、人才聚集、開放包容、宜居宜業、尺度適宜的區域,是能夠協調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城市新節點。」
如何建設國際化街區?蔡穎梳理了深圳將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即到2022年,在全市各區建成首批15個國際化街區;到2025年,形成全市國際化街區網絡;到2030年,形成集聚國際先進生產要素、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的國際化街區。
《實施意見》提出了「146」頂層設計框架,一個中心即以引領國際化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中心,四大理念,即突出「產城人融合、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六項具體工作全面推進國際化街區建設,即規劃布局、公共服務、人才服務、智慧化發展、國際化氛圍及品牌傳播。
蔡穎對六項具體工作進行詳細解讀。第一是「規劃先行」布局全市國際化街區網絡,統籌好「規劃新建」和「存量盤活」兩類關係:優先選擇臨近軌道交通站點、人口集聚潛力大的重點開發片區規劃新建類國際化街區;對基礎條件良好、配套資源豐富、產業優勢突出的街道,進行「存量盤活」,通過更新改造先行打造示範點。
提升街區公共服務的國際化水平,教育與醫療是中外居民最關注的領域,《實施意見》對於如何引入國際教育與醫療資源進行了較為細緻的表述,例如,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外合作學校和國際化學校鼓勵中小學設置國際理解課程、雙語課程、多語種課程,提供雙語指引標識、雙語或多語種預約和診療服務,積極開展醫療質量國際認證,深化與國際知名保險機構合作。
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意見》將街區定位為解決人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服務的重要載體。「一方面依託區、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行政服務大廳等已有場所,設立綜合性人才服務中心、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打造國際化的創新創業集聚空間,另一方面以專家智庫作為支撐,通過培訓等手段提升基層公務員的國際化水平,培育和扶持國際化社工機構以及國際志願者組織。」
自動駕駛、綠色出行、智能政務……充滿未來感的「智慧街區」逐步照進現實,「打造國家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市是深圳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藍圖下,我們將建設出行便捷、綠色低碳、信息暢達的街區,」蔡穎透露,今後將支持街區開展自動駕駛試點研究,先行先試建設新型智慧交通設施。建立垃圾分類全過程監管平臺,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同時將建設中英雙語的街區智慧信息服務平臺。
作為國際化街區「軟環境」建設的一項重點,營造開放共享的國際化氛圍已成為共識。《實施意見》從3個方面對提升街區國際化內涵進行了具體對策,首先是引導國際機構、跨國企業入駐街區,支持國際會議、會展和文體賽事落戶街區,打造有影響力的街區中外交流活動品牌,其次是通過高品質的公益英語角和公共服務行業外語水平全面提升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第三是以國際禮儀進校園,在線教育資源為居民提供國際化課程提升居民素養。
「LiveLocal,LiveGlobal/越深圳,越國際」,這是深圳建設國際化街區的宣傳標語,蔡穎重點介紹了以構建品牌標識系統為核心的國際化街區的傳播體系,「我們希望通過推廣品牌標識系統,來增強中外居民對國際化街區的認知和理解。我們明年將編制國際化街區系列宣傳畫冊。」此外,今後各區各部門都將拓寬傳播渠道,發揮新媒體優勢,結合國際形象塑造、國際營商環境和國際人才引進進行街區的全方位傳播。
走進「國際屋」體驗世界一家親
記者實地探訪國際化樣板街區
蛇口鯨山別墅社區一年一度的國際友人節。
各種不同膚色的老外在社區裡的「國際屋」舉辦派對、學習漢語,坐在不遠的隔壁桌與你一起喝咖啡、聊新聞,在深圳,一個個「國際味」十足的「微社會」正在悄然形成。記者日前實地探訪了位於南山蛇口片區的部分國際化街區。
蛇口「國際屋」
——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
推門而入,美式裝修風撲面而來,中英文標識的接待櫃檯左側,是兩臺出入境自助辦證一體機,牆上張貼著印有中英文對照的辦理事項。右側則是寬敞舒適的沙發休息區域,茶几上擺放著各類英文報刊等。再往裡走是一字擺開的工作人員辦公檯還有一間獨立的協調室,供相關人員與涉事雙方協調,這裡就是深圳第一個按照國際化標準打造的「國際屋」(I-House—internationalhouse)——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各種不同膚色的老外相聚「國際屋」辦理業務的同時學習漢語,一起喝咖啡、聊見聞,儼然就是一個溫馨的「家」。
蛇口街道轄區內登記在冊外國人有7135人,佔全市境外人員數量11%,單位面積內境外人員數量居全國首位。蛇口街道探索建立「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除了不間斷的文化派對,還為外國居民提供法律宣傳與諮詢、租賃登記和生活指引等服務,打造國際化街區的新亮點。
負責人楊燕說,中心提供的業務有5大類:臨時住宿登記、相關諮詢辦事指引、協助其他部門處理涉外事務、協調處理涉外糾紛、到境外人員居住較集中社區開展服務活動。
記者來時正好碰到一對白俄羅斯夫婦在此辦理臨時住宿登記。在提供護照等有效信息後,不到2分鐘就辦好了。而另一位在蛇口生活3年的美國人布萊恩·大衛告訴記者,自己在華為工作,但因為是一家人來到深圳,所以還是選擇居住蛇口,這裡有很多國際學校和國際醫療機構,加上辦事便利,雙語環境建設水準較高,蛇口的氛圍特別適合外國家庭生活。
招商「文化眼」
——南山國際化交流中心
6月29日成立的南山國際化交流中心。
讓世界看到南山,讓南山看到世界,位於海上世界雙璽花園的南山國際化交流中心背山面海,開啟了一扇世界與深圳溝通的大門。6月29日成立的中心成為中外居民又一個新「家」,也是深圳市目前最大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
佔地870平方米的中心顯得寬敞明亮而大氣,諮詢大廳、中國風情館、社團融合館、中外文化交流館、讀書會友館、小劇場、涉外法律諮詢工作室等區域全都採取免費預約使用的方式對外開放。
記者剛一進門就遇到了外籍志願者蓋裡,他正在準備一場周末的脫口秀節目,在蓋裡看來,中國志願者特別熱衷於策劃各類社會活動,而外籍志願者更偏愛為當地家庭以及學校學生提供各種幫助,中外交流形成了一種互補借鑑的良好氛圍。據了解,外籍志願者隊伍是招商街道探路國際化街區建設過程中的一大創新之舉,為中外人士提供精準、優質、個性化的專業服務。
南風社會工作服務社總幹事何珊珊介紹說,該中心不僅有「一站式」諮詢服務大廳和若干個文化交流場所,也是一個外國人在深圳獲取信息的樞紐以及國際教育交流基地。中心通過運營微信公眾號、開發小程序,以及引進「ShekouDaily」開拓了線上線下渠道,針對重要政策和信息及時發布中英雙語動態、辦事指引等。作為深圳國際學校最為集中的街道,該中心專門搭建了一個國際學校交流平臺,針對外籍學生和家庭組織多元化的中國文化教育活動,同時針對中國學生開展國際教育相關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開拓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彰顯中外融合與交流的特色。
各區暢想
●南山區:
南山區將通過「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雙輪驅動發展戰略,致力於建成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現代化宜居城區,國際化魅力之灣。目前,南山已經擁有眾多國際合作項目,如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布裡斯班國際創意孵化中心、蘋果深圳研發中心、美國全科醫學技能培訓及「名醫診療中心」等,集聚了大量國際高端人才。蛇口街道和招商街道是目前建設國際化街區條件最為成熟的。未來,南山區將繼續完善轄區內國際醫療機構、國際化學校等基礎配套設施,對境外人員管理中心、外國人服務站等設施提供更多支持,尤其是在人員素質提升方面。今後,南山區將通過交流與學習幫助基層社區工作人員開拓視野、轉變觀念;針對相關工作人員,開展國際化培訓,包括語言國際禮儀等。
●福田區:
作為中心城區,福田區一直對標「曼哈頓+矽谷」,以「金融+科技+文化」為特色致力於建設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國際創新金融中心、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國際文化創意設計中心。目前,在福田居住生活的外籍人士僅次於南山區,以韓國、美國、日本人居多。
福田區計劃重點發展香蜜湖街道為國際化街區,該街道外國人來自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22個國家,人員結構多元化。香蜜湖街道總部經濟特徵明顯,有招商銀行、東海國際中心、財富廣場等大型商務樓宇及大韓航空、東海集團等企業,眾多國際機構和商鋪聚集於此,國際資源豐富。今後,福田區將重點提升社區工作人員外語能力與服務水平,引入更多富有國際視野的社區工作者,提升外籍人士參與社區活動的融入意識,同時提升國際教育與醫療水準,增加國際公共服務供給。
●寶安區:
瞄準「濱海寶安、產業名城、活力之區」發展目標,寶安區正在全力打造寶安中心區和空港新城以及石巖科技健康綠谷。目前,在寶安工作的外籍人士已達3000多人,其中聘請諾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擔任石巖湖國際院士村首席科學家,還有部分外籍院士和海外科學家。此外,寶安最具國際化特色的是新安街道,其中海裕社區擁有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近400人,其主要職業為從事培訓工作的教師。
針對外籍人士的科教特點,寶安區擬重點打造新安街道為國際化街區,通過提升生活品質和組織各類活動增強中外居民融合,讓外籍人士在深圳有家一般的感覺,從而吸引和留住更多高層次人才在寶安居住工作。
●坪山區:
坪山區以高新區核心區為新契機打造富有後發優勢的科技、產業創新引領區,集群優勢凸顯的新興產業核心區,功能複合的東部商務集聚區。
目前,坪山區計劃選址坪山大學城和燕子湖以及老坑社區與金龜村作為國際化街區試點。坪山大學城未來將成為國際科教人才的集聚地,而燕子湖片區未來將建設成會議會展為主要功能的坪山「城市客廳」。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老坑社區與金龜村目前是坪山重點打造的特色小鎮,坪山區將結合地域特色強化國際化街區人才的創意創造意識,推動更多國際友人開展特色主題的休閒旅遊活動,同時也為吸引海內外重大項目落地提供更富有深圳特色的高品質生活配套。
●龍華區:
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中軸新城,深圳北中心,龍華區致力於建設創新引領、民生幸福的活力強區。目前,在龍華區居住的外國人口2548人,分布在民治、龍華、觀瀾、大浪等街道,而其中觀瀾街道發展國際化街區的基礎最為成熟。該轄區坐擁石馬徑水庫、觀瀾高爾夫旅遊景區、山水田園景區等生態資源,轄區內客家文化、麒麟文化、紅木文化等傳統文化和鰲湖藝術村、版畫基地、觀瀾湖新城手藝工場等文化創意產業資源共融共生。
下一步,龍華區將把國際化街區建設與片區產業生活發展相結合,因地制宜,提升社區社工的溝通能力,以國際化街區建設提升城區的國際化品位。
●光明區:
光明區全力打造高端業態集聚的產業新城、引領源頭創新的科學新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新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城,目前光明重大國際化項目包括光明科學城、深圳中歐醫療健康產業示範區、中國義大利國際創新中心等。
針對自身特點,光明區目前擬重點發展新湖街道和鳳凰街道為國際化街區。光明科學城位於新湖街道,未來將吸引一大批重大項目和國內外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同時,新湖位於光明小鎮核心區域,將打造成國際特色小鎮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休閒旅遊新高地。鳳凰街道地處新區核心區域,將高標準建成「城市綜合發展軸」和「創新產業發展帶」,廣深港高鐵光明城站,贛深高鐵等也將在轄區設立站點。
今後,光明區將依託產業發展,提升打造產業集聚型國際化街區,同時依託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國際化街區,並提升社區服務水準,讓中外居民更有歸屬感與獲得感。
名詞解釋
街區,英文詞是「BLOCK」。
由5個英文單詞的縮寫組成:B-Business(商業)、L-Liefal-low(休閒)、O-Open(開放)、C-Crowd(人群)、K-Kind(親和)。
在功能上,街區不僅具有通行功能,而且是人們休憩、停留、交流和娛樂的場所。
街區制是城市建設布局的一種形式,特點是在城市規劃的道路邊上建設房子且不設圍牆,上面住人(私有空間),下面營商(商業空間或公共空間),將住宅與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個沒有圍牆的開放式社會。
採寫 |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孫錦記者陳敏芝見習記者許舜鈿
監製︱詹婉容桂桐
編輯︱張穎李璐
深圳特區報
深圳權威媒體資訊平臺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廣告聯繫電話:0755-83518499
廣告聯繫郵箱:850874136@qq.com
微信聯繫ID:yingying6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