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超長待機梅雨季 這「三道壩」對杭州意味著什麼

2020-12-13 浙報融媒體

7月14日15時,新安江水庫合上最後一孔洩洪閘,恢復往日的寧靜。

今日浙江,始出梅。回首這個超長待機的梅雨季,2020年的梅汛,依然猛烈得讓人揪心。

這是一個註定會被載入杭州史冊的7月。梅雨季整整「待機」50天,史上罕見的雨量,投諸在杭州的江河之上:截至7月17日,全市面雨量815毫米,為常年梅雨量的3倍, 列歷史第二位。

杭州面臨前所未有的洩洪壓力:新安江水庫自1961年建壩以來首次9孔洩洪,下洩流量23.46億立方米、總出庫水量高達30.98億立方米,創歷史之最。同時,洩洪又與蘭江洪峰疊加,富春江水位持續超警。

省市一盤棋,保障錢塘江流域安全,是沿線各地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千島湖面積超過560平方公裡,有超過200億立方米的儲水量。一旦新安江大壩出現安全問題,那對下遊整個杭嘉湖平原數千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是巨大隱患。

8天7夜的奔流傾洩,9日9夜的連續奮戰。杭州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貫穿始終,從容「應考」:汛情處置總體平穩,無人員傷亡,較好地完成了「不死人、不傷人、少損失」的九字目標。

洪水滔滔,錢塘江流域和苕溪沿線如何應對得當?九孔洩洪的歷史高壓,又是如何頂住的?告別超長待機的梅季之時,我們細析平安背後的不易。

23小時轉移6萬餘人

全流域全民動員築起「民心」之壩

復盤杭州的防汛之戰,幾乎分秒必爭。

7月7日晚,省防指緊急啟動浙江省錢塘江流域防汛Ⅰ級應急響應。然而,新安江水庫3孔洩洪之後,由於暴雨未歇,入庫流量仍遠超出庫流量。

僅僅23小時,新安江水庫洩洪就從最初的3孔增加到5孔、7孔,最終9孔全開。杭州需要在這短短的23個小時內,迅速解答下遊群眾如何轉移、轉移多少,以及如何防範潰堤、如何擴大安置點等一系列難題。

7月8日,從空中俯瞰正在九孔洩洪的新安江水庫。

留給杭州作答的時間非常有限。「前所未有的抗洪壓力,給杭州帶來的最大挑戰就是在如此短時間內安全轉移如此大規模的百姓。」杭州市防指辦、市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人說,面對從未遭遇的九孔洩洪,杭州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市防指統籌協調,各部門通力合作,堅持點面結合,把做好錢塘江流域的防汛防洪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落實到位。

這是一場上下遊聯動的統籌之戰。「能跑贏這場與洪水的賽跑,背後靠的是黨員幹部的連夜奮戰、萬眾一心。」

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分赴省防指和抗臺一線檢查指導新安江流域防汛工作。市四套班子領導親臨一線督查指導。

從7月8日零點到中午,杭州市防指12個小時內連發8道指令。

從省市到區縣再到鎮村的應急系統,咬合了最後一塊「齒輪」,急速轉動。杭州緊急轉移人員6萬餘人,開放2289個避災安置場所,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安全住所、有傷病能及時治療。

7月8日上午10時,千島湖水位達到108.43米,這是新安江水庫建成以來的最高值。

這是一場全流域合力之戰。

考慮到壩體安全、下遊轉移等因素,從七孔到九孔洩洪需要更長緩衝時間。沿線區縣市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選擇:

從防汛大局出發,自6日起,淳安不斷加碼轉移群眾的水位線標準:從108米以下,到109米以下,再到109.5米以下……幾乎淳安所有的鄉鎮都在行動,為下遊新安江水庫洩洪騰出了更多寶貴時間。

作為九孔之下第一門,建德堅持「群眾生命安全壓倒一切」,數度更新「緊急通知」:要求以9孔洩洪為標準完成沿線所有設防準備,立即轉移風險區域所有人員。從6日下午起,江堤的每一個下堤口都有值班人員24小時值守。

7月8日一早,建德市新安江街道黨員幹部、民兵和志願者堅守崗位,對新安江畔江濱公園羅桐埠段200多米江堤採用沙袋加固。

幸有眾多理解配合的居民。杭州明華貨櫃運輸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燕忠8日凌晨接到電話,得知杭州市交通運輸局要緊急調用多輛大型平板貨車運送應急物資。「這個時候不講報酬,講責任。我們公司有40多輛13米長的重型平板半掛車,我趕緊給車隊長打電話,總共派出了7輛車,第一時間支援運送應急物資。後續車輛如果不夠,再增加。」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黨群合力,九孔洩洪前,計劃中沿線區縣市轉移人員如期實現應轉盡轉。

這還是一場黨員幹部的下沉之戰。

錢塘江流域防汛應急響應提至Ⅰ級後,杭州市火速啟動「包幹到人」的保障機制:市委、市政府領導每人包幹一個縣(市、區),縣(市、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幹部包戶到人。

7月8日零時30分,富陽東洲街道全體幹部職工已集結完畢,迅速落實五豐島、新沙島村民安置保障工作,為每一個村民發放號碼牌,確保不漏一人、安全度汛。

這場與大水的賽跑,黨員幹部一路護行——

8日凌晨5時,建德市下涯鎮下涯村600多畝良田、200多戶群眾遭受洪水威脅,一支由240人組成的搶險隊伍,用1.2萬隻沙袋築起800米長的堤壩,築起安全防線。每一個村、每一個卡點、每一個重點部位,都有黨員幹部在現場。

8日凌晨,富陽五豐島、新沙島不同程度受淹。按照『包幹到人』的原則,富陽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分別登島靠前指揮防汛工作,等到凌晨4時,富陽區政府負責人還在現場爭分奪秒地指導防汛工作,只為趕在9孔洩洪前,將一切防汛工作準備到位。

黨員幹部的全面下沉,讓沿線各區縣市「各自為戰」的應急體系,有了掌舵手和指揮棒。黨員就是標杆和旗幟。在天災面前,有了黨員幹部衝鋒在前的身影,村民就有了主心骨。

風雨之間築起的這一道「民心」之壩,比任何高欄鐵閘都更加堅不可摧。

科學測算 轉移人數精減13萬

人防+技防,築牢「智慧」之壩

7月7日上午,在杭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坐鎮指揮的杭州市委主要領導面前,大屏幕上正顯示著實時變動的數據,這些數據都被標記成醒目的黃色和紅色,東苕溪流域的青山水庫、四嶺水庫等7座水庫全線告急。根據大屏幕上顯示的降水量、當前水位等數據,杭州市林水局的數名工程師正在同步換算未來趨勢,最終作出建議:下午兩點半,東苕溪分洪。

有序的聯動協作,支點在於科學的判斷指揮。這個大屏幕就是杭州城市大腦應急系統防汛防臺場景,運用大數據、監測預警等技術,整合大量分散在各部門行業數據,打造的智慧化指揮平臺,接入視頻近10萬路,匯聚全市1168個雨量站、656個水位站、18座大中型水庫、1131處地質災害風險、1600餘處山洪災害風險、614支救援隊伍、443個物資儲備庫、2463個避災點等數據,打造「多層級數據疊加、多方位監測預警、多維度綜合研判」的風險分析一張圖。

7月8日凌晨2點,杭州市桐廬縣江北老城區桐君街道的工作人員連夜轉移疏散群眾。

但杭州的「智慧指揮」並不僅僅依靠數字。如何比洪水先行一步?精準轉移,成為打贏這場「戰役」的關鍵詞。桐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初期根據降雨量和洪峰測算,桐廬全縣將有15萬人需要轉移。一夜之間要轉移如此多人如何能夠辦到?

杭州市應急管理局應急指揮中心主任杜建定介紹,7日晚上,省防指專家在桐廬連夜測算,同時,利用數據平臺和數據化地圖推演模擬出哪些地方會被淹,最後精準到7個沿江鄉鎮11個轉移重點區域。「轉移人數從原來預計的15萬人精確到2萬多人。在轉移時間上,我們也採取了精準倒排的方式。」為確保萬無一失,桐廬、建德、富陽等地都是按照8日早上5時的節點,倒推轉移時間。

當新安江水庫9孔洩洪吸引了絕大多數目光的時候,杭州城北的苕溪流域,也正在進行著一場與洪水的「無聲戰爭」。

7月6日14時30分,餘杭區啟動北湖分洪閘分洪。此前,銅山溪邊已用500餘個沙包將地勢最低的70米河堤壘高70釐米,構築起一道堅實的防洪堤。

杭州西北部的天目山脈,歷來是浙江的暴雨中心。為抵禦山洪入侵,杭州餘杭境內的西險大塘,成為杭城防洪的最後一道屏障。「暴力梅」讓苕溪流域形成了流域性洪水,上中下遊各地防汛壓力都很大。在餘杭區林水局防汛辦主任曹金鑫看來,防汛調度,每時每刻都是變化著的。「要根據天氣預報、水文情況不斷分析研判。苕溪流域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盤考慮、統一調度。」

7月5日,突降暴雨,中苕溪水位猛漲,杭州市迅速做出調度:青山水庫開始小流量洩洪,儘量不超保證水位。

7月5日22時40分,餘杭區東苕溪瓶窯站水位達警戒水位5.66米,該區隨即啟動西險大塘、南北湖圍堤百米一人巡塘工作。

7月6日14點30分,北湖分洪閘六孔全開,1500萬立方米的水流進入北湖滯洪區。隨後,東苕溪由於北湖洩洪後水位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專家們根據天氣預報研判,強降雨還將持續,建議市區做好南湖分洪準備。「寧願十防九空。」

善守者,無赫赫之功。築起「智慧」之壩,通過「人防+技防」的精準調度,才能在高壓下,形成抗洪救災合力。

「既要當好老百姓的『放哨人』和『守夜人』,同時也要發揮『千裡眼』『順風耳』的作用。」浙江省應急管理廳應急指揮中心副主任童華斌說,信息收集、發布預警、指揮調度……水位如何變化,哪裡出現塌方,哪裡出現險情,早一分鐘上報,早一分鐘救援,老百姓就能早一分鐘脫險。

骨幹排澇工程強排能力增了1.5倍

「思危」之壩關鍵時刻保平安

居安而思危。杭州市防指充分吸收「利奇馬」颱風的防臺經驗和不足,對汛期以來暴露出的風險和弱項進行分析研判,將隱患點擴展為隱患區域,對應急響應的預案措施進行了完善。這也是此次建德、桐廬和淳安轉移人數較多的原因之一,此舉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即使是面對前所未有的抗洪壓力時,杭州仍心有底氣,源自近年來一直下的「笨功夫」——

2013年以來,杭州以主城區為重點,大力推進錢塘江兩岸的骨幹排澇工程建設,相繼建成了三堡排澇泵站、七堡泵站、蕭山錢江樞紐排澇泵站、順壩排澇站、大治河泵站、濱江華家排灌站、西湖四五排灌站等一批骨幹排澇工程,新增強排能力約為「五水共治」之前60年能力總和的1.5倍。

三堡排澇工程自2015年5月投入使用以來,累計排水量更是已超5.2億立方米。在這次「戰役」裡,從6月25日開始,三堡排澇泵站開機排澇連續運行時間超歷史紀錄,累計排水1.5億立方米,相當於10個西湖水量,較去年同期多排水量1.11億立方米。

三堡排澇工程

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杭州全域由點及面地鋪開。

位於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三江交匯處的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鎮,歷史上多次洪災泛濫。記者在三江交匯處看到,沿岸一條長10多公裡的綠色步道在這次抗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三都鎮副鎮長郭順洪說,這裡平時是老百姓健身的遊步道,在汛期來臨時就是防汛的「生命壩」。「過去洪水倒灌,沿江1.2萬畝橘園總會被淹,如今,有了這條堤壩,橘園保住了,鄉村採摘遊也發展了起來。」

為了實實在在建好這條堤壩,一年財政收入才1000多萬元的三都鎮4年裡共投入了8000多萬元。不過經過這次洪災,三都鎮的百姓都覺得「修得值」。

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了應對梅訊,杭州市還加強了在物資和演練上的準備,比如,沿江各鄉鎮提前配備了衛星電話和應急發電機。同時,在富陽區舉辦杭州市2020年防汛防臺應急綜合演練,各地各部門累計開展防汛專題培訓5萬餘人次、應急演練314次,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和能力。

「經歷過這次史上最大的洪災,杭州上下遊、上下級聯動得到加強,應急能力得以提升,也為今後科學有效應對大災大難提供了經驗。」杭州市防指在總結這次得失時,在意的是更遠的將來。

洪水退卻後清理受淹小區。

水漸消,人漸回。杭州的目光亦聚焦在接下來災後恢復的重建上——

兵貴神速。7月10日,杭州市就召開防汛救災工作視頻調度會議,對防汛救災工作進行再部署、再落實,並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幫困救災工作,真正把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田間地頭、百姓心頭。

重建不僅需要速度,更需要溫度和力度:目前,全市已下撥市級補助資金,同時要求相關區、縣(市)配套相應標準,共同用於困難群眾生活和農業補助。

市建委、市住保房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等均派出工作指導組赴重點區縣開展災後重建工作。

風雨過後,最讓人欣喜的就是重見「彩虹」。挺過了九孔洩洪的重壓,撐過了綿延不絕的梅雨,安然度汛的杭州正在重築堤壩。

相關焦點

  • 浙江這超長待機的梅雨季啥時候走?有眉目了!
    溼噠噠的7月來了這個超長待機的梅雨季浙江已經下了6輪強降雨剛剛,強降雨通報未來3小時浙江多地將出現強降水>目前大片強降水回波位於安徽南部,過去3小時(14--17時)最大累積雨量77.9mm(安徽三合),未來回波將向東北方向移動影響我省杭州、湖州、嘉興地區;此外,在衢州、麗水、金華等地有分散性對流發展。
  • 今年南通梅雨季「超長待機」,近期仍有降水
    進入7月以來,經常有小夥伴來問,南通什麼時候能出梅?記者從南通市氣象臺了解到,根據目前氣象資料分析,南通本月中旬仍有降水過程,出梅時間暫時還不確定。自6月9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11日,今年梅雨期已達33天。
  • 超長待機的梅雨季還未完全結束 長江中下遊一帶還有一波降雨集中時段
    浙江早在5月29日就宣布跨進入了梅雨季,比常年偏早了12天,直到7月18日當地宣布出梅,整整50天的梅雨季比常年偏多了20天。根據中國天氣網的數據,江蘇、湖北、上海也經歷了42-43天的超長梅雨期,上海、江蘇南京均為本世紀以來最長梅雨季。
  • 超長梅雨季,杭城花草樹木吃得消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通訊員 王萍萍今年的梅雨季已超長待機48天了!今天是7月16日,「三伏天」開啟的第一天,氣溫卻涼涼,梅雨仍沒有歇下。雨雨雨,杭州的花草樹木怎麼樣了?會不會也被淋懵了?「並沒有,綠化不怕雨怕風怕雪,這次的汛期反而讓杭城的花草樹木喝飽了水。」杭州市園林綠化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小時新聞記者,這次汛期超長待機,雨比往年下的多了,樹木的長勢反而更好了。
  • 超長梅雨季,你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嗎?
    截至當天, 宜興今年的梅雨季已達34天。 今年梅雨季「超長待機」 今天起,梅雨帶緩慢南落,陣雨或雷雨又將在宜興連續「播出」。截至今天上午8點,我市梅雨量為452.4毫米,超過常年整個梅雨季平均(275.3毫米)降雨量。 今年6月10日,我市正式進入梅雨季。截至今天,「梅姑娘」已在宜停留了34天。
  • 雨天超長時間待機!嘉興什麼時候才能出梅?
    今年的「超長大片」梅雨季遲遲不肯劇終,而早就預定好檔期的三伏天,已準備上線。  這個夏天,不止一次聽到身邊的人感慨,到目前為止,今年嘉興的夏天還是蠻舒服的,就是雨水多點。梅雨姑娘已經超額完成今年的工作量,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什麼時候出梅?
  • 超長梅雨季 背後知多少
    時至7月中旬,2020年的梅雨季,仍在浙江超長待機。  7月15日凌晨,距離梅汛期第八輪強降水結束已一周多,之江大地正翹首盼望著出梅。5時27分,隨著嘉善縣氣象臺發出暴雨橙色預警,梅雨再度浩蕩而來,第九輪強降水按下「啟動鍵」。一天後,長興、嘉善、桐鄉、海鹽、平湖等地氣象部門紛紛將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橙色。暴雨再度席捲浙北。  強降雨一輪接一輪,到底何時才能出梅?
  • 50天超長梅雨季今天結束 需防範強對流天氣
    「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今年梅雨期長達50天,主要呈現入梅早、梅期長、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等特點。省氣象臺消息,7月18日浙江正式出梅,但梅汛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
  • 超長版梅雨季還沒走 超長版三伏天又來了
    金山網訊 當大家還在關心什麼時候才能出梅的時候,三伏天已經悄無聲息地來了。三伏天「撞上」梅雨季,未來的日子是否要開啟「蒸煮模式」了呢?從目前天氣形勢來看,由於雲系較多,氣溫回升乏力,最近幾天溫度依舊不高,雖已入伏,仍要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 今天 與超長梅雨季說再見
    資料圖「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今年梅雨期長達50天,主要呈現入梅早、梅期長、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等特點。省氣象臺消息,7月18日全省正式出梅,但梅汛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
  • 武漢結束超長梅雨季 高水位下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7月21日武漢出梅,當日上午部分區域仍有零星降雨 張芹 攝中新網武漢7月21日電 (記者 張芹)經歷了43天超長梅雨季,武漢市21日正式出梅。當日,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通報當前該市防汛形勢。
  • 遭遇超長梅雨季 上海全面開展夏季防蚊滅蚊行動保民眾健康
    中新網上海7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今年梅雨季「超長待機」,蚊蟲密度將大大增加,危害民眾健康。記者16日獲悉,上海將通過「四集中」:集中時間、集中宣傳、集中整治、集中控制,全面開展夏季防蚊滅蚊行動。上海市2020年夏季蚊蟲專項控制行動媒體通氣會當日舉行,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今年遭遇超長梅雨季,降雨量充沛,蚊蟲孳生地增多,同時由於降雨期間蚊蟲控制措施落實受到影響,預計出梅後成蚊密度還會進一步升高。
  • 丹丹看天氣|今年梅雨「超長待機」32天 下周又有強降水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本屆梅雨已經超長「待機」,「下線」日期仍然未定,申城浸泡在雨水中。自6月9日上海入梅以來,梅雨期已長達32天,比常年平均多出了一周的時間。不僅如此,這個梅雨季下得名副其實,徐家匯站梅雨總量超395.8毫米,是常年平均的1.6倍,陽光寡照讓人發黴。
  • 梅雨超長待機,很多上海人家裡出現這種小蟲!又黑又臭……你見過嗎?
    今年的梅雨季超長待機 大家都在數著日子盼出梅 不曉得是不是天氣潮溼的緣故 最近很多上海人家裡 都出現了一種小蟲子
  • 超長梅雨季,你的身體可能真的「發黴」了
    今年的梅雨季超長待機,眼看著上海梅雨已經持續了30多天,依舊是「梅」完「梅」了,接下來幾天依舊是雨雨雨雨。而且今年的梅雨偏愛早高峰,上班一族都沒能躲過暴雨侵襲。這段時間,醫院的門急診來了不少發燒咳嗽的患者,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醫生一問發現他們都有這個共同經歷↓↓前幾天,20多歲的鐘先生突然咽喉疼痛、發燒咳嗽,而且渾身肌肉酸痛。「會不會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 告別梅雨季,上海開啟燒烤模式
    告別梅雨季,上海開啟燒烤模式 2020-07-29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江南迎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超長梅雨季
    上海氣象部門最新信息顯示,自6月9日入梅以來,梅雨天已超過33天,創造了上海本世紀以來梅雨季最長紀錄。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雨傘+口罩」成為這個梅雨季的獨有特色。潮溼悶熱的梅雨季,加之還不能隨意摘掉的口罩,讓一些人出現急躁、易怒情緒。
  • 武漢:超長梅雨季告別城市「看海」
    在21世紀以來的最長梅雨季,市民們告別了城市「看海」。經歷了8輪強降雨後,在武漢天河機場工作的陳先生依然駕車上班。儘管天空飄著雨,地面有些溼滑,但沒有發生因漬水導致擁堵。陳先生回憶,2016年那場漬水,進出機場唯一通道——機場高速機坪南滑行道橋下漬水,經過50多個小時的排漬後,道路才恢復雙向通行。
  • 超長「待機」假期,大學生在幹嘛?
    八月你好超長假期從前,最期待的是放寒暑假。現在,被迫宅在家中「閉關修煉」,最期待的卻是能收到學校的開學通知。對於大學生來說,2020年註定不平凡,部分大學去年寒假後至今沒有迎來開學,他們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超長「待機」。超長的假期,超長待機,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漫長假期中,受疫情影響的同學們都做了些什麼呢?
  • 超長待機的梅雨進入尾聲,小白菜來救災,它跟毛毛菜、大白菜是什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邵敏 王夏君今年的農業,高開低走,前有暖冬,後有梅雨「超長待機」。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浙南山區……輪番的雨水轟炸,讓原本夏季蔬菜寡淡的浙江,眼下進入了菜地最青黃不接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