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梅雨季超長待機,眼看著上海梅雨已經持續了30多天,依舊是「梅」完「梅」了,接下來幾天依舊是雨雨雨雨。而且今年的梅雨偏愛早高峰,上班一族都沒能躲過暴雨侵襲。這段時間,醫院的門急診來了不少發燒咳嗽的患者,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醫生一問發現他們都有這個共同經歷↓↓
前幾天,20多歲的鐘先生突然咽喉疼痛、發燒咳嗽,而且渾身肌肉酸痛。
「會不會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一想到這裡,鍾先生立馬慌了,腦子裡很多不好的想法一個接一個出來,他趕緊前往家附近的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以下簡稱嶽陽醫院)就診。
到醫院後,他在醫護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量了體溫,做了核酸檢測,查了CT,一系列檢查後結果顯示,他沒有感染新冠病毒,而是感冒了。
醫生一番詢問後了解到,原來鍾先生生病前淋了場雨。當天早上,他乘地鐵前往公司,出站時卻發現外面下起了大雨,急匆匆出門的他忘了帶傘。在地鐵口等了幾分鐘後,他看到大雨依舊沒有要停的意思,想著離公司只有幾百米,馬上就到上班時間了,他就一頭衝進了雨裡。
由於雨太大,鍾先生的衣服很快就溼了大半。對此,他並沒有太在意,穿著半溼的衣服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空調房裡,身上溼噠噠的衣服也慢慢被吹乾了。當天晚上,鍾先生就開始覺得整個人有些不舒服。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他的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渾身肌肉酸痛,咽痛咳嗽。
嶽陽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陳鹹川介紹說:
梅雨季裡,醫院裡這類病人很多,而且年輕人居多,基本上都是淋了雨之後因為急著上班沒有及時換乾爽的衣服,辦公室裡又一直開著空調。這些年輕人一般平時工作也很忙,經常熬夜,飲食也不太健康,導致身體透支,在梅雨季裡淋了雨就很容易感冒。」
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溼氣」過重今年的超長梅雨季裡,除了像鍾先生這樣淋雨發燒的,還有很多人都反映,不僅家裡的衣服曬不幹,整個人也感覺要發黴了,渾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整個人黏糊糊的,身體有種拖不動的感覺。
陳鹹川表示,這些都和溼氣重有關。如果相比平時,梅雨季裡出現明顯的身體疲乏、頭痛頭重、口苦口膩、食欲不振、大便乾結或溏薄等症狀,就很可能是體內溼邪過重了。
我們常說的溼氣重,分為內生溼邪和外感溼邪。內生溼邪和脾胃虛弱、運化不暢等有關,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但這個季節更容易內生溼邪。還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加重內溼,比如經常熬夜,飲食不節,三餐不規律或是暴飲暴食;經常喝一些冰鎮的、過分寒涼的飲料、啤酒等;抽菸飲酒等。另外,陰雨綿綿、氣候潮溼悶熱等則容易外感溼邪。梅雨季裡,內外溼邪交加,所以會出現一些不適症狀。」
她表示,從個人體質來說,溼氣又有寒熱之分,寒溼多為肢體困重、口膩、大便溏薄等症狀,溼熱則多為口乾口苦、大便乾結、胃脹噯氣等症狀。
溼氣重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對於本身就有一些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比如慢性消化道疾病等,溼氣重會引發或者加重疾病;對於沒有基礎性疾病的人來說,溼氣重可能不會導致疾病發作,但會引發渾身乏力、頭暈頭痛等症狀,影響工作生活。
陳鹹川建議,出現頭痛頭重,口苦口膩、大便乾結或溏薄等症狀後,可以前往醫院檢查一下,先確認是否因其他疾病導致,以免延誤病情;如果是因為溼氣過重,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祛祛溼。
跟著醫生學習如何祛溼養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簡單的茶飲等也可以讓我們祛溼養生,跟著醫生一起學習下吧!
1、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陳鹹川提醒,千萬不要熬夜,要保持規律作息。飲食上,清淡飲食,不要過度大魚大肉,這個季節脾胃功能較弱,過多過油的食物容易加重脾胃負擔,難以消化,產生溼邪。多吃新鮮蔬果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但切忌過量,切忌暴飲暴食。
同時,不要吃過夜食物,梅雨季裡天氣潮溼悶熱,食物容易變質。一旦吃了變質食物,容易出現急性胃腸炎等疾病。
2、切忌穿溼衣服不下雨時,應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通風乾燥。
衣物、床上用品等要保持乾燥,尤其不可淋雨後長時間穿著溼衣服。對於上班族來說,建議梅雨季裡在公司常備一套衣服和鞋子,以免著涼。
3、了解自身體質陳鹹川表示,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大家對自身體質應有所了解,比如寒性體質的人就不宜吃冰鎮的、過分寒涼的食物飲料;對於溼熱體質的人來說,就不宜吃燒烤、火鍋等辛辣食物。一旦吃反了,就相當於「火上澆油」,會加重溼氣,引發身體不適甚至出現疾病。
4、吃些健脾化溼的食物梅雨季裡,不少人都會自己煮些祛溼湯。
陳鹹川提醒,祛溼首先要了解自身是溼熱還是寒溼。溼熱體質可以用荷葉、蓮子蓮心、薄荷等熬湯或者代茶飲,這些都有清新化溼之功效,還可以喝些紅豆薏米粥,但注意煮的時候不要放過多的糖。寒溼體質的人,可以適量用些生薑茶等祛溼。
如果自己在家調養一段時間後,不適症狀依舊沒有改善,則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有其他疾病,遵醫囑進行調理。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