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公布了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標結果,我校獲立10項,僅次於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創下歷史新高。此外,2017年我校國家社科基金年度和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的立項數均躍居全國高校榜首,文科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3項,彰顯我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不俗實力。
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公示名單(節選)
近年來,我校科學研究堅持「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照「出思想」的標準,積極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入主流、立潮頭、走出去」,在爭取國家級科研項目等方面進步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2010年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49項,重大專項3項,位居高校前列。
根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信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是目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體系中層次最高、資助力度最大、權威性最強的項目類別,主要包括應用對策類、基礎理論類和跨學科類三大類。應用對策類重大項目主要資助研究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基礎理論類重大項目主要支持對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學術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基礎理論研究課題,著力推出具有原創性或開拓性的經典之作;跨學科類重大項目旨在通過不同學科的視角、知識、方法和人員的交叉融合,研究解決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複雜性、前沿性、綜合性問題。
(註:以下項目按立項名單公布的順序排序)
序號
項目名稱
首席專家介紹
項目介紹
1
《馬克斯•舍勒全集》翻譯與研究
張偉,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青年珠江學者,兼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舍勒協會Scheleriana叢書叢刊編委、國際慕尼黑現象學專設機構委員等。
舍勒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家,系統翻譯其著作並深入研究其思想不僅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現象學運動發展,更好地了解現代歐陸哲學發展史,而且也會有助於漢語學界的倫理學、知識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學科建構,同時對現象學的中國化(特別是心性現象學的建構和發展)和傳統心性思想的當代化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2
基於結構性數據分析的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研究
楊子暉,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博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主任,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以及青年珠江學者。近年來以第一作者身份相繼在Management Science、《中國社會科學》等國內外頂級、權威期刊發表論文近四十篇。
該項目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結合中國轉軌經濟條件以及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對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由此構建並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監管、防範體系,以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3
預防為主的大健康格局與健康中國建設研究
申曙光,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金融專業博導,社會保障專業博導。近十年來,共有八項研究成果上報給黨中央與政府高層並獲得肯定性批示。擔任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減災委等三個部委的專家諮詢委員,中國慈善聯合總會學術委員,廣東省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社會保險學會副會長。
該項目將以預防體系的建立、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的發展為視角,針對健康中國建設的五項重點內容(健康生活,健康環境,健康服務,健康產業,健康保障)系統研究如何建設健康中國。
4
國有企業監督制度改革與創新研究
辛宇,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公司治理與公司金融,在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四十餘篇,獲得多項國家級及全國性學術會議的論文獎勵,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該項目將對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監督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深入研究,做好頂層設計、路徑規劃、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議,從而指導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國有企業監督制度的操作實務,切實提升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5
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改進設計研究
宋俊華,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導,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傳統戲劇、公共文化政策。
研究、傳承與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通過制度改進方案,有效推動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改進設計,並促進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對我國非遺保護理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價值,並具有方法論意義;同時,我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完善,將極大地推動我國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向國際非遺保護工作輸出「中國經驗」具有積極的意義。
6
明代價格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吳滔,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教授、博導,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級培養對象。在《中國社會科學》和《歷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多部。
該項目擬對明代的財政折價與市價史料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搜集、整理、彙編和分析,形成相對完整的明代價格資料庫,與既有的清代物價數據對接,構成明清時期近六百年的連續數據,實現明清之間的跨斷代對話。在全球史的視野下,通過價格史研究的跨國比較,探討地理大發現後世界經濟貿易的聯動性及其中國國內市場的規模,推動中國經濟史及其相關領域的學科發展與學術創新。
7
近代廣東海關檔案文獻整理和資料庫建設研究
陳永生,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兼任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文史信息化研究院院長、廣東省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文史學會副會長等。從事檔案學教學和研究30餘年,是檔案信息化、歷史檔案文獻整理等領域的專家。
該項目採用「館校合作」方式,計劃對廣東省檔案館館藏一萬六千餘卷近代海關檔案文獻進行整理,建立近代廣東海關檔案文獻史料資料庫,並出版一批專題史料彙編。該項目將使這批珍貴史料首次以完整的原貌面世,並通過數位化手段提供便捷高效的查詢。這意味著歷史學的相關領域研究將可以利用到數量巨大、內容豐富的新史料,這對於人們重新認識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我國重塑環太平洋貿易圈、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具有重要意義。
8
近代國學文獻彙編與編年史編纂
桑兵,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導,現任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研究所所長。2005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主持多項國家、教育部重大項目,出版多部專著。
該項目儘可能竭澤而漁地搜尋各種相關資料,編輯一套大型的《近代國學文獻彙編》,同時編撰一部多卷本的《近代國學編年》,來探尋近代國學的淵源脈絡,深究在那一時期標明為國學的人與事,以求理解各方所謂國學的本意及其衍化。從而增強對中國固有歷史文化和學術思想的理解,為中國的崛起和國際秩序的重構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有助於探尋一條真正的中國走向世界之路。
9
中國詞學通史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導,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學術領域為古代詩文與詩文批評,側重於詞學方向,在王國維研究、詞學史研究、唐宋詞研究與普及、詩文評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
在各體文學中,詞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體。相關的詞學研究也因此成為「中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該項目以梳理詞學發生發展的歷史為基本線索,以詞學理論、詞學範疇、詞學批評(含評點)、詞集選本、地域詞派、詞體創作為考察重點,兼及詞樂、詞譜,著重在文學與音樂的關係中考量詞學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外在形貌,從而構建新的詞學體系。
10
戰國文字詁林及資料庫建設
陳偉武,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導,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所長、饒宗頤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兼秘書長、澳門漢字學會副會長。從事古文字和漢語史等方面的研究。專著有《簡帛兵學文獻探論》、《愈愚齋磨牙集》等。
戰國文字品類多樣,內容豐富,資料浩繁,疑難問題多,學術價值重大,上承春秋文字,下啟秦漢篆隸,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由同轉異、復由異趨同的關鍵歷史階段,也是當前古文字研究領域的熱點之所在。該項目旨在對當今所見戰國文字考釋成果進行全面收集、系統整理、精研按斷,纂成戰國文字考釋的總結性成果《戰國文字詁林》(約1.5億字),同時完成大型「戰國文字字形與考釋動態資料庫」的建設,實現所有考釋成果的數位化和信息化。
--- iSYSU ---
來源:科學研究院、青塔
編輯:冼嘉齊
歡迎投稿&加入我們
zhongdaguanw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