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軍國主義同流合汙的知識分子們

2020-12-13 騰訊網

摘自:《國家的歧路》馬國川 著

作者:馬國川

絕大部分知識分子熱烈支持戰爭,即使意識到戰局不利後仍然站在軍國主義一邊,高呼「一億玉碎」的瘋狂口號。後人以為,知識分子應該是抵抗戰爭的狂熱和非理性的最後堡壘,可是,這一代日本知識分子幾乎都渾身塗滿了恥辱的汙泥。

「偷襲珍珠港」成功的消息傳來,日本各地的公園裡民眾集會歡慶,飯店裡客人們舉杯祝賀,大街上的陌生人也相互道賀,東京皇居外的廣場上則擠滿了跪在地上感謝天皇的人群。日本國民就像吃了致幻劑一樣,沉迷在勝利的狂歡之中。

後來人們回頭看,才知道這是多麼可笑,多麼悲哀。本來,自從4年前爆發日本侵華戰爭以來,經濟狀況越來越差,貨架上的商品越來越少,不得不對顧客實行限購。政府提倡節約運動,宣揚「奢侈是敵」「真正的日本經不起放縱」。後來食品也出現了短缺,家庭餐桌上的米飯口感乾澀,難以下咽。「偷襲珍珠港」意味著中國戰場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日本又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只要思維正常的人都知道,這是更大災難的開始。可是在當時,支撐民眾思考的材料來自經過「審查」和「自我審查」的報紙和廣播,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一旦人們只能接受違背事實的信息和違背常識的說教,認知必然被扭曲,失去正常思考的能力。事實上,保持常識的人還是有的。他們要麼厭倦導致生活水平下降的戰爭,要麼擔心自己的家人可能被送往戰場。據《日本大敗局》一書記載,在距離東京約70公裡的一個種植水稻的村莊,一位9歲男孩放學回家後得知日本襲擊珍珠港的消息,他看到母親流著眼淚哭喊道:「又打仗了。」她沒有歡欣,只是擔心可能會被迫參軍的兒子的安危。

當然,絕大多數民眾很容易被政府和媒體的宣傳牽著走。就像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所說:「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普遍贊同。」所以,「烏合之眾」將希望寄託於知識分子,因為他們知道一切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辨別,不能盲從。確實,普通民眾不由自主地被時代風浪裹挾其中,載浮載沉,讀書明理的知識分子應該洞見風浪背後的猙獰真相,至少獨立思考,不追趕潮流。那麼,在那樣的歷史時刻,日本的知識分子是如何認識「偷襲珍珠港」的呢?

一、歷史被創造出來了!

12月8日夜,我和既是同事又是文藝評論家的寺岡峰夫一起,在因燈火管制而一團漆黑的銀座大街上,一邊興奮地大聲說著話,一邊走著……(第二天早上)給許多作家發出約稿信,希望他們以「戰鬥的意志」為題給雜誌寫稿。沒有一個作家拒絕我的約稿,我對自己的編輯計劃亦沒有半點兒懷疑。這是戰後一位編輯的回憶。戰爭爆發時,他在著名的《文藝》雜誌編輯部工作。此前,他和文藝界的朋友們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一直抱有抵抗的意識,可是「偷襲珍珠港」卻讓他們的思想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我們一夜之間仿佛自我麻醉一般,丟掉了抵抗意識,被一種聖戰意識牢牢操控」,「這以後,我們的手便漸漸地齷齪了……」。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作家拒絕他的約稿。也就是說,那麼多作家都和他一樣,站在軍國主義一邊。一位文藝評論家的文字,反映了當時作家們的典型心理反應——向英美宣戰的消息公布了。這只能說是順理成章的結果。我還記得戰勝的捷報在胸中鳴響。這是何等巨大的構想和圖景啊。突然美國英國變得渺小起來。如我們這樣有著絕對可以信賴的皇軍之國民多麼幸福啊。而今,日本真是偉大的國家。

這位評論家名叫青野季吉,戰後曾任日本文藝家協會會長。早年他參加日本共產黨,1938年因為「人民戰線事件」被捕,轉變立場後保釋出獄。「轉向」的知識分子都是有「案底」的,在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下,青野季吉發表上述言論,或許可以理解。可是那些並無這樣壓力的作家們,也同樣為戰爭而歡呼。

請看下文:光榮的秋天終於來臨了。我們的帝國直至開戰的堂堂正正的態度,時至今日才終於可以領悟的政府方針政策及步驟的周密性,特別是開戰便傳來的輝煌戰果,都是令所有國民感到心中歡喜的事態。此時此刻乃一億國民再生之日。而且,這心情並非外部強迫使然,如前所述,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促使我們自然而然於胸中升騰起這般感情。我們懷著這樣的感情,守候在天皇陛下身邊,我們時刻等待著被召喚,準備著盡卑微之力,化作盾牌保衛陛下。無論如何如無此等事態發生,我們難以感到這種心情的存在。我並非是在絕望之下昂奮起來,才說出這般話的,我為自己心底真實的明快之情而歡喜不已。「太平洋的暗雲」這一詞語,想來乃是符合長期以來腐朽之狀態的詞語。若說今日之開戰此暗雲終於雲開霧散,或者有些言過其實亦未可知,不過在我的感情上,確實可以說是雲開霧散。比之戰爭的純淨,混沌暗淡的和平真是渾濁而令人不快之物!

這篇名為《光榮之日》的文章,是文藝評論家河上徹太郎在開戰第二天一氣呵成寫就的。文章刊登在1942年1月出版的《文學界》上。它不僅是其個人體驗,而且也代表了更為廣泛的日本知識階層。

長谷川如是閒

例如,著名的作家長谷川如是閒,是一個著名的自由主義者。他的學生丸山真男是戰後最傑出的思想家,對日本法西斯的剖析和批判非常深刻。可是,長谷川1942年初也在《日日新聞》上發表文章宣稱:「東亞民族將會以大東亞戰爭為開端,建立一個共通文化區域,與自中古時期以來的歐洲類似……而第一步就是要將西方影響力逐出東亞。這偉大的任務現在正落到日本的肩膀上。」

還有被吹捧為日本現代最傑出思想家的竹內好。「偷襲珍珠港」一個月之後,時年35歲的竹內好代表「中國文學研究會」發表《大東亞戰爭與吾等的決意》一文,歡呼「歷史被創造出來了!世界在一夜之間改變了面貌!我們目睹了這一切。我們因感動而戰慄著,我們在戰慄中用目光追隨著那如同彩虹般劃破天空的光芒,追隨著那光芒的走向,我們感覺到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湧出某種難以名狀的、攝人心魄的震撼之力」。這位因研究中國魯迅而有「竹內魯迅」之稱的知識分子,之前不贊成日本在亞洲擴張。在他看來,日本打著為亞洲反抗帝國主義的旗號,卻在與亞洲同胞作戰,這是自相矛盾的。可是現在他忽然自己說服了自己,認為自己一直誤解了日本領導人的真實意圖,「我們此前擔憂,在『建設東亞』這樣的漂亮口號背後,日本一直在欺凌弱者。(但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祖國日本其實並不畏懼強權。當戰刀向強敵揚起的時候,一切都得到了證明……侵略中國作為一個犧牲,不是無法忍受的事情」。他還用鼓動人心的語言寫道——12月8日宣戰的詔書頒布之時,日本國民的決意匯成一片燃燒的海洋。心情變得暢快了。人們無言地走到街頭,用親切的目光注視著自己的同胞。沒有什麼需要藉助於語言來傳達………天空高遠,清光四射,我們陳年的積鬱被驅散了。我們這才剛剛覺悟到,原來道路就在這裡,回頭顧盼,昨日的鬱結之情早就不見了蹤影……不久,黎明就要降臨。我們的世界將要在我們的面前,用我們的雙手建造出來。諸君,現在我們要在新的決意之下戰鬥。諸君,讓我們並肩戰鬥。

在戰時,報紙雜誌受到嚴密監控,不可能發表反戰言論。這些文字或許不能反映知識分子們的真實思想。且看作家們在日記裡如何記錄自己的認識:時年59歲的齋藤茂吉是日本20世紀著名的詩人,他在目記中寫道:「我年邁的熱血正煥發新生!…我們襲擊了夏威夷!」36歲的小說家伊藤整則在日記中寫道:「幹得漂亮,日本的戰術就像日俄戰爭時一樣令人稱道。」

二、創造這種意義是我們的工作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夕,哲學家就登場了。1941年11月26日,四位京都學派的學者舉行了一個名為「世界史的立場與目本」的座談會。這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座談會,因為它「創造」了這場戰爭的「意義」。與會者自覺地肩負著「創造這種意義是我們的工作」的神聖使命,聲稱在此動亂的世界中,日本才是「世界史的中心」,日本要通過戰爭引領世界史。

這些學者為以學術專業成就「思想報國之一端」而喜出望外。他們認為,「西洋的倫理也曾經有過具有創造歷史的意義的時代,但是在現在變成反歷史的了。這次戰爭具有徹底的將非歷史形成的東西清楚地揭示出來的意義,將所謂非倫理性的那種真實性進行闡明,是戰爭的功能。通過戰爭,將西洋的倫理打上非倫理的烙印」。

副教授高山巖男是哲學界的後起之秀,年僅36歲,已經是海軍省的特約顧問,春風得意。他在座談會上大放厥詞——這次總力戰,當然在其根底上具有「思想戰」的性格。在這次戰爭中,美英既沒有像日本這樣堂堂的開戰理由,也沒有這樣的戰爭目的。如果問這次戰爭什麼時候結束,就是在敵方接受服從我們所說的新秩序思想的時候,最後的結局就會到來。這時就是美英失敗的時候。對此,迫使其在武力上接受是當然的必要的,但最終是要使其在思想上接受。

1942年7月23、24日,也就是成功偷襲珍珠港半年後,一群知識精英在京都一家溫泉旅館召開座談會,主題是「近代的超克」。這是《文學界》雜誌主辦的活動,一共有13人到會發言,都是當時日本思想、藝術、科學領域內的代表人物,包括宣稱日本有「堂堂的開戰理由」的高山巖男,和高呼戰爭比和平更「純淨」的河上徹太郎。座談會的宗旨是,討論知識界如何應對剛剛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希冀以此次討論會掀起一場精神革命,建設「新日本精神之秩序」,超越西方。

「超克」是日語詞彙,對應英語中的「overcome」一詞,可以理解為超越、克服,甚至是徵服。所謂「近代的超克」,就是超越、克服西方的近代性。對於與會者來講,近代性意味著西洋化,即政治上的民主主義、思想上的自由主義、經濟上的資本主義。這些主義在當時似乎陷入了行不通的絕境,必須「超克」之。用河上徹太郎的話說:「『近代的超克』這唯一的指路明燈,儘管有些朦朧,卻穿透各種阻礙同時映入我們的眼帘,這是何等喜悅!」「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戰爭,對外目的是粉碎英美勢力,而對內則是近代文明所帶來的精神疾患的根本治療」,文藝評論家龜井勝一郎在發言中說,「當然可以認為,我國的古典精神是治療文明之毒的靈丹妙藥。」這代表了許多與會者的共識。他們認為,日本的最大病患,就是過分吸收西歐近代文化和制度而滋生出了毒素。在被近代「汙染」以前的日本,古代信仰和以儒學為代表的來自亞洲大陸的「東方精神」渾然融合成了美好的傳統,雖歷經風雨,但仍在文化、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中保存下來。現在要去除近代的「汙染」,必須回到「純粹的」日本精神傳統當中去,要通過日本傳統開闢新的道路。

在這些知識分子看來,對美開戰並不只是對物質或權力的爭奪,而是日本對歐美主導的殖民現代體制及這個體制背後的一整套歷史文化觀,做一個徹底了斷。換句話說,對當時這些知識分子來說,太平洋戰爭有其「世界史的意義」,這場戰爭的抵抗性大於侵略性。太平洋戰爭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亞洲,使其不再受西方操縱的現代主義壓迫,重新恢復亞洲社會的和諧。思想工作是整個戰爭的一部分,應為進行得如火如茶的「聖戰」盡一番力量。「近代的超克」就是在文化戰爭中反抗西方,樹立日本的主體性。顯然,「超克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國家政治權力密不可分,其現實目的,就是要打倒以英、美、法等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諸種意識形態,助力日本、德國、義大利等軸心國的「世界新秩序」建設,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提供理論支撐。

為了抵抗極權主義,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必須站在擁護「近代」一邊,可是許多人卻站在「近代」的對立面,大唱「超克論」,與法西斯主義同流合汙。無論知識分子還是政府都大聲疾呼,要求全民拋棄墮落無恥的腐化生活方式,用犧牲精神取而代之,稱這才是真正的日本「皇道」。諷刺的是,當他們聲嘶力竭地喊出「超克近代」的口號時,西方的潮流、品味及習慣已深深打進日本社會,無法割棄。口號雖然叫得震天響,但要打仗,則必須倚賴「近代」的「理性科學」以生產飛機,也要用它來應付生產及戰場上的各種需要。

三、除我國以外沒有真正的國家

其實早在1936年,文部省就成立「日本諸學振興委員會」,試圖「超克近代」,否定自明治以來學者們從西歐引進的學術,創造屬於日本的獨特學術。例如東京大學的法學家小野清一郎,就倡導建立「日本法理」。他在論文裡說在日本的倫理、日本的政治、經濟及其他一切文化部門的學術性研究,必須立足於明確的國體觀念……國體作為國家的實體內含著日本文化的一切方面。不過特別是國體,這是日本道義的問題,日本法理的問題。

東京大學教授末弘巖太郎在「天皇機關說事件」中與美濃部同遭右翼抨擊,可是現在也拋棄過去的學術和思考,強調日本的特殊性。他發表文章說,我們有必要以日本的道義的自覺為依據來確立日本法理的理念性基礎……通過我們的努力,以日本式的法學原理為基礎,儘快徹底刷新整個法制,完全除去模仿外國的殘渣,同時使我國法學從進口法學的臭味中脫胎換骨,使它真正以日本的姿態站立起來。在這一點上,我們法學界應該沒有一個人是有異議的。

經濟學家也不甘寂寞。新銳經濟學家難波田春夫說,日本固有的經濟觀、勞動觀是世界無比的好東西,其理由是日本具有「獨特的民族機構」,這種民族結構就是「具有以天皇為中心的血統上、精神上的統一的獨特的國家結構即國體」。他寫作的《日本的勞動觀》一書裡說——天皇的本質是「治理天下」,國民的本分是仕奉(奉獻服務)…………所謂皇國國民實際上就意味著仕奉天皇………我們皇國國民必須仕奉天皇的根據就因為天皇不是別的而是天降天神之子………我國的勞動是作為皇國國民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因此從根本上說除了以仕奉為本分之外不可能是別的………因為沒有仕奉就沒有皇國國民,從而勞動者也就不存在。

如此沒有邏輯可言、莫名其妙的東西,竟然也得到了經濟學界的讚賞。有人稱讚說這本書「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來看是寫得非常好的著作」,而且為其辯護說,「皇國勞動觀根本上恐怕不是科學的認識而是超越科學認識的東西……作為這樣的國民信仰的勞動論,主要是在同西洋勞動觀的對比上來論證其絕對優越性,這從時局的角度看當然是有理由的,即使從時代的角度看,也同樣是極有理由的」。說這番話的,是資深經濟學家森戶辰男。

1919年,他在擔任東京大學副教授時,曾發表論文《克魯泡特金社會思想之研究》,被以違犯《新聞法》起訴,並被趕出了大學。誰能夠想到,一個「文字獄」的受害者,現在也一本正經地論證「日本的勞動觀」這樣的偽學術。更不可思議的是,森戶辰男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出版的《戰爭與文化》一書中說:「這項事變(七七事變)的目的在於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通過這次事變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這是朝野、官民、前線後方所一致確信的。人們可以看到,之所以相信『日文事變』是『聖戰』的根本理由之一全在於此。」

和從事社會科學的知識分子比起來,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們應該會頭腦清醒吧,畢竟自然科學有一套嚴格縝密的規範。其實不然。在整個日本都在叫嚷「日本是世界上無比尊貴的國家」「日本是特殊的」的時代裡,科學家們也加入了大合唱。他們認為,無論在工業技術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日本都必須與外國不同,日本必須是特殊的。著名工學博士、創辦東海大學的松前重義寫過一本書《日本技術論》。目錄中列有這樣幾章:「日本式科學技術的確立」「日本式生產體制的確立」「日本式科學思想的確立」。生理學家、醫學博士杉靖三郎提倡「日本生理學」。按他的說法,科學與政治、宗教是一體的,因而日本的科學同日本的國體是一體的。哲學家和過哲郎善意提醒他,還是不要叫「日本生理學」為好,這樣才能實現普遍性的學術之道。杉靖三郎拒絕改名,他說,這是日本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學說,作為日本人要有掌握真理的自信。他還到處發表演講,兜售自己的「理論」。他說——……只有需要經過儀器測量的東西才被提出來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它開拓了科學技術的世界……我認為這種觀點豈不就是所謂西洋科學的觀點嗎?與此相對的我國的觀點則是,使己為空而去迫近「物」,在那裡我們與「物」成為一體就可以接近真實。在這裡就存在著日本學術與西洋學術的出發點的差異…在題為「作為生命之學的科學」的講演中,他如此說——我覺得(外國人)是很可憐的。他們的國家不值得稱為國家。從這樣的國家觀(外國人的國家觀)出發來議論我們日本,應當說是冒讀,是不道德的。那等於是從動物的生命出發來考慮人的生命,是一種輕率的行動。這裡就存在著日本的學術與西洋的學術和我們自己的生命一樣,我們日本對我們大家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從這個意義上應當說除我國以外沒有真正的國家。按照這位生理學家的邏輯推論,結論就是:除日本人以外沒有真正的人!

四、他們身上塗滿了恥辱的汙泥

從「偷襲珍珠港」開始,這場戰爭持續了4年。深受其害的民眾之所以默默忍受,除了暴力機關揮舞恐嚇大棒,意識形態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而後者恰是知識分子們的「功勞」。他們發揮特長,以自己的「專業」和「學術」對戰爭進行合理解釋和辯護。他們或是著書立說,或是發表演說,到處宣揚這場戰爭是「偉大」的「聖戰」。那些現在看來荒誕不經的說辭,在當時的社會上,特別是在知識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青年知識分子從心裡說服自己支持和參加戰爭的根據,因為「愛國」「民族」「國家」「特色」等意識形態神話都是知識分子所喜愛的。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分子也嗅到了戰局越來越不利。可是,他們不敢揭穿真相,依舊隨聲附和。評論家清澤測在1944年3月的《黑暗日記》裡寫道:「他們(知識階層)清楚地知道事態不妙,反對東條內閣——他們是一些兩個人在一起時大談悲觀論,四五個人在一起時說這樣下去很危險,而十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高唱應以一億玉碎的精神共赴時艱之徒,其內心是悲觀的。」

當然不能說,在戰爭期間,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同流合汙。有些人為逃避現實而投入到藝術工作及非政治性活動中,少數異議者企圖躲過言論檢查,發表其批判性看法。但是絕大部分知識分子熱烈支持戰爭,即使意識到戰局不利仍然站在軍國主義一邊,高呼「一億玉碎」的瘋狂口號。後人以為,知識分子應該是抵抗戰爭的狂熱和非理性的最後堡壘,可是,這一代日本知識分子幾乎都渾身塗滿了恥辱的汙泥。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那些知識分子的荒誕言論,不僅是為了說明知識分子一旦喪失價值觀、放棄理性後會多麼可笑,更是為了警醒世人。因為在追趕型的後發國家裡,尤其是在經濟上崛起的新興國家裡,也經常有知識分子躍躍欲試,有些人甚至在暗暗抄襲上述知識分子的「成果」,只不過把日本換成別國而已。

歡迎關注公眾號:西陸觀察,看有深度世界!

相關焦點

  • 那年日本,和軍國主義同流合汙的知識分子們
    絕大部分知識分子熱烈支持戰爭,即使意識到戰局不利後仍然站在軍國主義一邊,高呼「一億玉碎」的瘋狂口號。後人以為,知識分子應該是抵抗戰爭的狂熱和非理性的最後堡壘,可是,這一代日本知識分子幾乎都渾身塗滿了恥辱的汙泥。
  • 莊禮偉:日本軍國主義的左翼思想根源
    紀念國讎家恨固然有必要,探討軍國主義的起源、本質以及如何防止軍國主義再次禍亂亞洲可能更為重要。  關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起源,史學界已有許多論述,如經濟危機和資源危機、天皇崇拜、武士道、狹隘民族主義、資本主義的本性、國家主義或國家至上主義、右翼種族主義等等。  其中的種族主義根源值得略說一下。
  •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京都學派:知識分子如何成為權力的幫兇?
    不過,哲學與藝術在本質上並非熱衷於為國家崛起和民族主義行動提供理論背書,它首先取決於從事哲學和藝術工作的人。當軍國主義建立起專制政權時,京都學派的一些學者選擇與國家權力主動合謀,為日本的軍事擴張政策提供了一套「合理化」的哲學說辭,他們也由此成為了權力之惡的幫兇;另有學者對時任政府抱持批判的態度,儘管這些努力不見有任何效果。
  • 加藤周一誕辰一百周年丨兼具思辨和感受的國際性知識分子
    最後,「他們都是介入社會者,來反對體制,反對獨裁,反對軍國主義,當然兩個人的源頭不一樣。加藤是受薩特的影響,他們在行動上絕對是一個介入社會的公共知識分子。」但是,兩位作家放棄醫學的動機卻完全不同。魯迅希望從精神上醫治自己的國民,而加藤周一則在血液研究專業和自己的愛好之間,選擇了後者,放棄了專業。
  • 鄭永年:「知識分子」信口開河、誤導群眾,是文化的墮落
    "公知",本義是公共知識分子,指的是在公共領域為公共事務公開發聲的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但近年來隨著網絡世界亂象頻出,"公知"已經變成了一個貶義詞,變成了為了流量和金錢信口開河、誤導群眾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這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呢?
  • 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可能性
    受到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日本下層民眾的生活日趨惡化,對現實的失望使得軍隊內部的青年將校和作為軍隊外圍組織的「在鄉軍人團」急劇向法西斯主義靠攏,法西斯主義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向日本的政界和軍界逐漸滲透。 日本軍國主義是全人類的公敵,如今的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通過國際反法西斯戰爭所爭取來的,這是經過鮮血檢證的鐵一般的教訓。
  • 軍國主義斯巴達和希臘的宗教、文化
    斯巴達實行雙王制,國王可世襲,但其權利和其餘28個代表差別不大,並沒有特權,國王頭銜更多是榮譽性質,打仗時國王先上)。每個斯巴達公民都擁有表決權。定期召開公民大會,對重要的內政外交政策進行探討和表決。非重大事務則交由30人議事會協商處理。斯巴達城邦設有5監察官職位,他們日常對所有人的行為進行監督,來確保法律法規能夠得到執行。
  • 推《教育敕語》 復軍國主義?
    資料圖:《教育敕語》紀念鏡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近日,安倍內閣會議決定,允許「在不違反憲法和《教育基本法》的前提下」將含軍國主義內容的
  • 深度分析:方方們到底做錯了什麼?致中國公共知識分子們的一封信
    由一部日劇《坂上之雲》想到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於國家與社會的責任(筆者註:以下文字是通過此日劇對方方日記事件進行的思考。希望讀者在閱讀時,對日本帝國主義和沙俄帝國主義的罪惡本質有清醒的認識,日俄戰爭本身也是一場帝國主義爭奪勢力範圍的非正義戰爭,許多中國百姓也在這場戰爭中不幸喪生。)
  • 吉野作造:在日本民族主義高漲時,選擇做一名冷靜的知識分子
    他沒有研究中國,而是熱心學習英語和德語,為將來留學歐美做準備。1909 年吉野回到東京大學講授政治史,翌年留學海外。在後發國家,成長於國力強盛時代的知識分子,很難冷靜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國家,尤其是當國家處於上升期、民族主義浪潮高漲之時。
  • 山崎忠信:日右翼在煽動「中國軍國主義」
    近日日本「言論NPO」和中國日報社發布的輿論調查顯示,90%以上的中日國民都對彼此抱有不好的印象。主要原因是中日兩國在領土問題上的分歧以及日本對歷史問題的態度。日本人對中國印象不好最大的原因是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兩國處於對立狀態。
  • 香港舉行「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罪行圖片展」
    原標題:香港舉行「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罪行圖片展」  中新社香港12月12日電 (記者 李焯龍) 狂轟濫炸、摧殘婦女、虐殺兒童、殘酷屠殺等……一幀幀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罪行圖片,12日起一連三天呈現在香港市民眼前,冀以事實警示世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 【以案說法】「有福同享」還是「同流合汙」
    請注意,這不僅是「同流合汙」,還要「有難同當」!案情簡介李某和楊某是認識多年的老友,又都經營醫院,更是無話不談。楊某以前就一直經營一家小門診部,但苦於沒有醫保定點資質,對於李某開的有醫保定點資質的綜合醫院羨慕不已。
  • 公知、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的區別
    編:愈嘉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爆的討論:公知、意見領袖和知識分子有什麼區別? 知識分子的定義是「處理理念的人」。索維爾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書中寫道,「知識分子的工作開始於理念並終結於理念.理念不僅是知識分子功能的核心,而且也是知識分子成就的評判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愛因斯坦就不是知識分子,因為他工作的對象是物質,他應該叫專家學者。王小波和阿城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結果是小說。
  • 重讀抗戰·二戰前日本的軍國主義之路_世界史頻道_鳳凰網
    「忠君愛國」憤青們對齋藤實內閣不擴大戰爭,防止法西斯政治的政策恨之入骨,屢次進行倒閣和刺殺活動,如1933年7月的「神兵隊事件、11月的『琦玉挺身隊事件」以及襲擊若民政黨總裁及鴻山文相等恐怖活動,但都沒有成功。 正因如此,齋藤實受到軍部的強烈反對最終黯然下臺。
  • 日本女生的水手服竟是軍國主義產物
    日本校服  不好意思,八姐來給你潑潑冷水。受軍國主義的影響,男裝基本形成了軍服樣式的校服:當時的官立學校「學習院」指定由普魯士海軍軍服改制的「詰襟」為男生校服,七年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也指定「詰襟」為學校制服,其它中學和大學紛紛效仿。所以,作為日本的傳統學生制服,男式的學生制服「詰襟」要比女生水手服早幾十年。
  • 日本軍國主義如何形成?如何控制士兵?
    其中第一部分,張純如女士就以史學家的嚴謹、作家的才華和流暢文筆,精闢地論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控制洗腦士兵民眾、以及南京大屠殺為什麼會形成: 第一,道義上的強制性,比如武士道。 在民族國家裡面,為國捐軀通常是崇高的、正義的,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同流合汙的「人際關係」不要也罷
    某落馬官員便曾懺悔道,「對於朋友們的宴請和送禮,我都十分慎重。因此,我也得罪了不少朋友:他們認為我清高、傲慢、不好打交道、求我辦事難,有的人甚至在背後責怪我、謾罵我」。漸漸地,其防線崩塌,成為了與「朋友們」同流合汙的蛀蟲。這類「同感」,在不少人眼中恰成為了一種「為官不易」,或感嘆「大環境如此,不貪白不貪,或有「無奈收錢」的被動受賄,為錯責找盡藉口。
  • 知識分子的價值觀與地主的價值觀
    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和農民的價值觀不是一回事,也從來不會互相認同。地主的價值觀和農民的價值觀也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對立的,但是,農民無時無刻不想當地主,而地主無時無刻不想剝削農民。那麼,同樣是不同於農民的價值觀,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和地主的價值觀有哪些異同呢?
  • 日本軍國主義歌曲,居然出現在中國這裡!
    來源:佔豪音樂平臺發布日本軍國主義歌曲,根據上海檢察三分院建議下架。某網絡音樂平臺發布日本軍國主義歌曲,經由上海檢察三分院公益訴訟後,平臺下架該歌曲。澎湃新聞報導截圖2019年8月20日,上海檢察三分院在履職中發現,某網絡音樂平臺發布了歌手李香蘭偽滿時期演唱的一首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的日文歌曲並傳播,評論區內有「大東亞共榮、五族協和、同建皇道樂土」等評論,嚴重傷害民族感情。經請示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同意後,三分院以公益訴訟立案,探索在網絡文化領域開展公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