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導,據路透社稱,一份區塊鏈聯盟Hyperledger文件顯示,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有超過十五家會員企業或主動降低會員級別以削減對於Hyperledger的資金支持,或已直接退出該合作項目。
其中就包括了Hyperledger首席會員成員CME Group(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團(Deutsche Boerse)。在紐約時間12月15日的Hyperledger董事會議中傳出消息, CME Group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決定,將從2018年1月末開始,減少對於Hyperledger的資金支持。
同時,根據這份文件顯示,同為Hyperledger首席會員的R3區塊鏈聯盟也決定將於明年進行主動「降級」。這樣,它們將從目前的首席會員(Premier Member)降格到一般會員(General Member)級別。
由Linux基金會於2015年12月發起管理的區塊鏈開源項目Hyperledger,本意是希望藉助項目內部會員的通力協作,創建通用的分布式帳本技術,建立行業專屬的區塊鏈技術開源標準。
而就在今年7月,Hyperledger剛剛發布首個產品級區塊鏈項目 Fabric 1.0,宣布其可用於全球供應鏈管理、金融交易、資產帳目和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等場景,標誌著區塊鏈技術開始逐步走向商用。
處於這樣一個開始對外輸出技術成果的重要時刻,為什麼Hyperledger會出現會員熱情退潮甚至退出的局面?登上Hyperledger官網的會員頁面,雷鋒網AI金融評論發現,首席會員每年需要繳納的會費為25萬美元;與之相對,普通會員則分為五級,從五千到五萬美元不等。
聯盟運作機制為主因:會員分級制意義不大
對此,一位為Hyperledger聯盟普通會員之一的區塊鏈企業創始合伙人在採訪中向AI金融評論表示:和2016年R3退會事件不一樣,此次Hyperledger的會員熱情退潮,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聯盟運作機制方面的問題,也就是其沿襲傳統企業服務做法的會員分級制度,在這樣一個原本就強調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開源項目中還有待商榷。
這位區塊鏈業內人士說,在Hyperledger聯盟裡,無論是首席會員還是普通會員,都可以定期參加內部會議並給出技術意見。而且,「不是說基於誰是核心會員誰的意見就能被採納,而是說誰在開發方向上面提出的建議好,經過組織討論後就會得到採納。」
他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強調,稱Hyperledger作為一個開源的項目,實行首席會員、普通會員的分級制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是說你交的錢多,你的影響力就大。而是說誰的應用開發得快,誰的技術建議比較好,誰的代碼貢獻多,誰就有影響力。」
由此,針對此次CME Group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團主動降級的舉動,他評價道,首席會員25萬美元年費偏貴,發生這樣的現象十分正常,也很普遍:
「從核心會員變成普通會員,這是一個很理智的選擇。因為在Hyperledger項目中,兩者在技術使用上沒有任何區別。CME、德意志之所以要退出,是因為它們本身不是開發者,加入到核心會員裡面沒有什麼意思。」
對比R3和Hyperledger及各自發生的會員打「退堂鼓」事件,該區塊鏈業內人士認為,Hyperledger作為一個開源社區,在技術和人才上優於前者,事情發生的原因不是在技術實現上。後者這樣一個聯盟活躍程度更高,湧現出來的應用項目能夠得到快速落地--這也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已然投入運用的Fabric1.0,他稱,「全球絕大部分的金融行業的項目,就是基於Fabric來開發的。」
展望區塊鏈的宏觀未來,他向AI金融評論總結道,區塊鏈的發展到了新的競合關係的時候,在公開或私有上開始分流:有些企業將專注在做大平臺開源項目,比如做公有鏈的以太坊項目,實現徹底的開放;而有的企業將專注在私有鏈方面,則要考慮到智慧財產權、應用實踐上等問題:
「既想做私有鏈又想做共有鏈,或者既想得到私有鏈的權限,實現滿足中心化企業利益需求的功能,又想實現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功能,這是矛盾的。」
並且,在R3、Hyperledger發生這樣的事件之後,該業內人士仍然認為,在區塊鏈行業合作、共同開發的趨勢是不會變的,關鍵是在於如何協調合作方之間的利益,以及協調合作方之間對於項目未來的發展方向、技術實現的方式遵從的邏輯。在他看來,區塊鏈行業的發展變動非常迅速,頻繁發生的組隊、解散、再組隊都很正常,「圈內一周,外面一年」。
雷鋒網結語
回顧整個區塊鏈行業,在2016年11月加入Hyperledger成為其首席會員的另一家區塊鏈聯盟R3,也在當月經歷了會員退出的尷尬風波。據雷鋒網此前報導,對於宣布退出R3聯盟的這一舉動,高盛方面認為,繳納了10萬美元的會費後,加入R3未能為其帶來區塊鏈技術長足確切的進步,反而因「R3的成員能力不盡相同」拖慢了研發的腳步。
而據《財富》《澎湃新聞》的消息,高盛、摩根大通等七家銀行退會的直接導火索,是在總值為1.5億美元的融資協議中產生矛盾而分道揚鑣。換句話說,長期以來技術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積怨和不斷增加的經濟成本,才是R3退會風波的關鍵所在。
回到當下Hyperledger會員熱情退潮的事件,雖然對於CME Group,這個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運營商來說,每年25萬美元的會費遠未到負擔不起的地步--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10年,CME Group一個財季的盈利便達到了數億美元。
隨著區塊鏈和Hyperledger項目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就在今年10月,百度金融也成為了核心成員之一,近兩百名企業會員參與其中的Hyperledger似乎正步著R3的後塵,各方大大小小的參與方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貢獻也不一致,凸顯出實施以繳納年費為標準的會員分級制不能正確匹配各會員的技術地位的運營組織問題。
在未來,這些開源的區塊鏈聯盟是否能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雷鋒網AI金融評論將與您一起共同去關注。區塊鏈的發展還有賴各方的努力,一起去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