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小說中的諸葛亮雖然聰慧,但遠沒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過他匡扶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也確實是忠誠海姆智慧的化身。範蠡「被尊為商聖的範蠡雖出身寒門卻博文強,他幫助越王勾踐正新越國滅吳復仇,功成名就之後,他急流勇退,成為了富甲天下的大商人。姜子牙:作為西周的開國功臣,儒道法兵縱橫家都本家的。被尊為百家宗師,他的大智慧幾乎影響了整個古代中國。
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兩次輔助武王伐紂,並確立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還是解夢達人,周公解夢就源自於他。鬼谷子:鬼谷子生活在戰國初年,他既有政治的六韜三略,又擅長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衣缽和鬱演講的神算,是一位真正的全才。他所著的鬼谷的運輸歷來被封為。智謀權術的經典。所謂智商最高,這也是「道」。
「什麼是道?」什麼是「道」?關於「道」的解釋很多,不但佛教講「道」,其他宗教也講道,如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假使不注意,一不小心這念心就會跑掉。老子也講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什麼是「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道,不是常道、不是真道,只是善巧方便而已。「名可名,非常名」,能夠說出來的,都只是假名、假相、假有。
「凡是具有言說,即是開始;有開始,就有終結。「道」只要一開囗說,便失去本意,正如禪宗祖師所說:「開囗即錯,動念乖真。」佛法講得更清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禪宗祖師也提到,要直下承當,道就是佛,心即是佛,都是在講這個「道」。
從人間的角度來看,五戒就是道;四禪八定就是道……這些都是善法、福德,但還沒有真正契悟了這念心。就大乘道來看,六波羅蜜是道;以小乘道來說,四諦、十二因緣是道。但這些法門都是助道,來幫助我們斷煩惱,趨向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以證到圓滿的境界。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也是「道」。「明明德」,就是要明白自己的這念心性。《中庸》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性」就是道。在中國,廣成子是道家修道的始祖。有一天,黃帝問廣成子:「什麼是道?」廣成子回答:「至道之精,窈窈冥冥。」道是「窈窈冥冥」,看不見的。「無視無聽」,看不見、聽不到,但可以修證,怎麼修?「抱神以靜」,「抱」,就是持、就是安住。「抱神」就是守住這念心。例如,誦持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始終是堅住這念心,這就是道。所以最早的道家,也是守這念心。
這念心漸漸安住後,我們的身就清淨、端正。更進一步「必靜必清」,「靜」就是不動,口不動、心不動、身也不動──口不打妄語,心不打妄想,身也不造惡業。「清」,就是不要起貪、瞠、痴。「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不要打妄想,遠離男女間的欲愛、色愛。不但是白天,晚上做夢也不要有欲愛的念頭。白天沒有正念,晚上一定會夢遺漏精;如果白天能安住正念,晚上就不會夢遺。心神要合一,不要攀緣、患得患失,這樣才能與道相應。
不但是心安住正念,連身體都不會壞。廣成子已經修到這個程度,悟到這個道理,所以那時已經活了一千二百年。依照這個方法去修持,達到最高的境界,能夠產生妙用、知道世間上很多道理。如果不能依照這個道理去用功、去實行,始終是一個薄地凡夫。關於「道」的解釋,雖然儒家、道家及其他宗教,眾說紛紜,歸根結底,都不離開這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