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要悟到這個「念」,本自清淨、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心

2020-12-19 禪淨密實修

歷史上有釋迦牟尼佛,有了這個證明,對釋迦牟尼佛就再也不會懷疑了,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歸根。所以這個根也很重要,能使人產生信心,知道佛教在歷史上有根有據,不是假的、不是憑空生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有父母、有出生地、有歷史的記載,這就是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根底,研究佛法、解釋佛法也是如此,而不是毫無根據,憑空臆測。「信心銘」所講的「歸根」,不是歸到事上、歸到歷史的根,而是以心為根本,歸到菩提涅槃,歸到本具的佛性,這念心才是真正的根。

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弘揚心法。《法華經》講:「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大事,是生死大事、是本來面目、是中道實相,這就是根。如同前面所講「絕言絕慮」,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照一如,這就是根,這個根是現成的。這念心如果打了妄想、迷失了,根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把妄想止息,這個「根」馬上就現前,這是本具的,法爾如是。所以要「歸根」,歸還原點。凡夫就是不知道原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住到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就迷失了。

這一念心性是本具的,只能契悟,無法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眾聽法這念心,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是「根」。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存在,站得住、站得長,就是「歸根得旨」。「歸根得旨」,根就是旨,旨就是根。如果在這念心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根、還有一個口訣,就不是真正的歸根,也不是真正的得旨。再教一個五字口訣「無太佛彌勒」,雙手再結一個「合同印」,一貫道稱之為三寶。一貫道的歸根,是歸於老母,用一盞燈來表示,稱之為母燈。認為這樣就證位了、就歸根了,這是不對的。佛法所說的燈,是心燈,悟到聽法這一念心,才是真正的燈。釋迦拈花,是一盞燈;迦葉微笑,也是一盞燈。

所謂燈燈相傳、光光相照,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是一種悟境,悟到這念心,就把這盞燈傳過去了。這念心每一個人都有,這就是燈、就是根。「歸根」,一切萬法,統統都要歸到這念心,其他都是方便。「歸根得旨」,其實也是方便說法。「歸」,有來必有去;「得」,有得必有失。假使以為真的有「旨」可得,那就不是真正的旨,因為有得必有失。現代有些人講傳法,只是在形式上傳得一個法脈,認為自己就是臨濟宗幾世、曹洞宗幾世。但是,如果沒有契悟本心,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法,只是得到一張紙,那裡有得什麼法?如果只是在事上去歸根、得旨,有得就必有失、有來就必有去,還是屬於方便。要契悟這念心是本具的,法爾如是,無來亦無去、無得亦無失,這才是真正的「歸根得旨」,無得而得。

相關焦點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大師問:「還可以修行證悟嗎?」懷讓回答:「修行證悟不是沒有,執著某一念頭就不會有了。」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西天的般若多羅法師有一個預言:你的門下會出現一匹龍馬駒,他的辯才智慧會徵服天下之人。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注2),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注3),須達一相三昧(注4)、一行三昧。系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5〔亦復如是〕復,又、再。是,如此、這樣。亦復如是,即同樣如此。6〔沾(zhān佔)洽〕雨水充分地使土地浸潤。提要各位善知識,請你們把心清淨下來、聽我說法。你們的自心本就是佛,這一點千萬莫要懷疑,心外無一物可以建立,全都是自己的本心生出萬種法。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道也就是本性是本來就具備的,不是修出來的,也不是佛菩薩給的;假使道是修來的、求來的,就有生、住、異、滅,就有毀壞、失去的一天。道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說道是本具的,只是凡夫煩惱執著厚重,成垢成結,因此本具的道無法現前。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修行的意義是為了讓個人最終體悟實相,也可以把實相稱之為如來本性、本心。其實本心一直都在,因為有本心的存在,我們才可以去覺察世間的種種。但是這個本心是極為特別的存在,它並非眼、耳、鼻、身、意所能認識的,它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但常人誤以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就是真相。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45:小乘用意識心修行;大乘是用不生滅的清淨自性修行,出發點不一樣
    佛法就是這樣,二個階段:第一個,徹底否定緣起的假相;第二個階段,徹底肯定真心的存在;第三、回歸當下,否定、肯定同時,回歸當下,一念之間全部具足。有一個人來到講堂問:師父!我看了[涅槃]是不生不滅,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師父!能不能用善巧方便,把不生不滅快速一點的讓我理解呢?我說:很簡單!不生不滅怎麼解呢?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就是不生不滅。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發願為了眾生而修道,在修行的最初,學遍所有的內道外道,種種苦行苦修,到最後卻發現:「非道也」,因為不是正道,而統統都拋棄了。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這個「道」,從未離開過我們半步。二、我們的自性本心本自具足,不假他求。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他做了一首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但這些蓮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種的,是我們念佛人念佛念出來的。我記得在前面的交流當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西方極樂世界,唯一能生能滅的就是七寶池中的蓮花。為什麼它能生能滅?因為它不是阿彌陀佛變現的,它是我們念佛人念佛念出來的。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心靈迷失or純潔之念?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真正的無念是「於念而不念」。慧能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這無非表明,無念仍然是心靈的活動,但它不執著於萬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遮蔽。在這一語境中,所謂的念是指被外物汙染之念,而不是純潔之念。所謂無念就是要消除被外物汙染之念,而達到純潔之念。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
  • 念心不選擇落在何處、不起分別,不執著順境、逆境,當下就是開悟
    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驗、磨練、成就自己,發自內心感謝這個境界的考驗、磨練、成就,達到這個程度信就生根了。由此可知,信對修行非常重要!除了「信」,還要有「願」,發願要成正覺,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覺性,要把這個信、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從因至果、從事至理去實踐,要有這個願心。所以,有了信心還不夠,還要有願心,即便這生成不了正覺,來世也要成正覺。
  • 五祖弘忍論述禪宗最上乘法:守自本心,是入門之要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禪宗強調修道的根本是自識本心,也就是明心開悟,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夫、天人師、佛。真心本來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也不分別善惡、美醜、利害、得失,於一切境無染無著,故無分別。自性本就圓滿,修行不會增加,不修也不會減損,這就是我們的本師,若能在四時中常念本師,勝念十方諸佛。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七十四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佊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這念心寂然不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真如法界」
    我們這念心無始無終,沒有大小、沒有遠近、沒有邊際,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這念心當中,是沒辦法用尺來量的。大乘佛經裡面講:如來佛的境界,就算是恆河沙的聲聞、緣覺,也沒辦法思量得出來。所謂「起心即錯,動念乖真」,一落思量,就是起心動念,哪裡是如來的境界?「非思量處」,如來的境界,不是思量能見、能得的;當下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如來的境界!就是這麼簡單。
  • 佛法修行到了極點是什麼樣子?
    現在學佛修行的人很多,那麼修行到了頂點、到了極處,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華嚴經》上講,修行到了極點後,會具備以下三種德能:一,大悲到極處。學佛常念的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修行到最後,就是回歸自性,認識到眾生皆是一體,所以自然而然就產生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愛心,就是憐憫眾生的心,佛菩薩為什麼用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了自己,就沒有自己,完全是真誠心。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佛菩薩的心量更大,他是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這個範圍就很廣了,以此成就恩德。
  • 觸而不了別,並非禪宗清淨本心,意識心即是妄心!
    特別是在惠能祖師之後,提出頓悟成佛之學,強調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找到人人皆本自具足的清淨本心,也就是禪宗中常提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清淨本心,歷來說法不一,有佛弟子看到《地藏經》有「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之說,得出結論,在六根觸及六塵時,對周圍一切沒有分別心,不起心動念,這種「觸而不了別」,即為清淨本心。
  • 收攝六根,就能體會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
    人就像一多媒體,六根隨時在攝取外塵,無論好的壞的,如不加以挑選,它就照單全收。而且不自覺地播放出來。有時一念還會牽引他念,如果不時時覺醒,加以切斷,它可能一波接一波,引來千念萬念,如同網際網路般,糾葛牽絆,無休無止,永無了時。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很多修禪的人容易墮入空境,以為自己悟道了,感覺到了虛空,其實這個虛空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空了,你怎麼會感覺得到?但佛馬上又說到,「也不可說,無知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