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五十番顯見45:小乘用意識心修行;大乘是用不生滅的清淨自性修行,出發點不一樣

2021-03-04 楞嚴論壇

點擊楞嚴論壇免費訂閱,每天19:20與您相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楞嚴論壇,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 享。

法華楞嚴  楞嚴手鐲  楞嚴吊墜

楞嚴牆畫  楞嚴佛機  日用養身

您可以點擊本文底部的「寫評論發表下個人看法

楞嚴經 十番顯見-45 

慧律法師主講

佛的心性未悟;可是,意識心又被呵叱:妄識非心無處、非真。莫知所從。 [如來知其]神[魂]思[慮]驚[變慴]懼,故[心生憐愍],而[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言:[諸善男子],佛為已成[無上]道之[法王],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故所作言論皆[是真實語],皆[如]其[所]證之真[如]實理而[說],從[不]欺[誑]、亦[不]虛[妄],並[非]如外道六師中之[末伽黎]所立之[四種]虛妄議論,謂依彼修即可生於[不死]天,彼所言說實是[矯]詐混[亂]是非之[論議;汝]等於佛所說須[諦]實[思惟]修行,方[無忝]負如來對你們的[哀]愍以及你們對聖道之仰[慕]之心。

詮論:阿難雖已漸漸領會自己所說的[物象之中無是見性],及[物象之中無非見性],不能離物,但也不是物。然而那多半是如來一步步引導攝化的結果;所以據實而言,阿難現在只是比較不那麼執著,比較不[迷妄],什麼叫迷妄?你只要定位就迷妄;一定怎麼樣就迷妄;執,這樣就是迷妄,我們就是把自己這個四大定位成[我],那麼,一切痛苦、執著,統統顛倒了!且其目前所解、所言,亦有一半是情勢所引,故離自悟親證現量境界,尚有一段距離。以其頓失一向所守,如人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故如來安慰他們,且開示他們說如來不妄語,而如來所說的[無是見、無非見],為示諸法之實相,大異於外道之不定論者,切不可混為一談,因為如來的[物中無是見],是為了[遣妄](就是破妄執);把執拿掉,清淨自性就顯。[物中無非見]為遣妄之後之[還真],令皆入一真如實相。

諸位!佛法就是這樣,二個階段:第一個,徹底否定緣起的假相;第二個階段,徹底肯定真心的存在;第三、回歸當下,否定、肯定同時,回歸當下,一念之間全部具足。有一個人來到講堂問:師父!我看了[涅槃]是不生不滅,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師父!能不能用善巧方便,把不生不滅快速一點的讓我理解呢?我說:很簡單!不生不滅怎麼解呢?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就是不生不滅。令即入一真如實相,然妄執不破,真不可入,是故先遣。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就是破妄顯真,統統是告訴你這個。

回向(略)(未完)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67頁,經文:【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尠,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注釋:【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二種],二種道理。[精見],即見精,亦即第八識之見分。[色空],所見之相分。在《楞嚴經》的思想裡面,虛空也列為色法的一種,因為它是從色法比較出來的一個同相。色法有種種的差異之相,而虛空它是同一相,由於它是從色法襯託出來的相同相,所以,在《楞嚴經》,虛空也是列為色法的一種,是由色法推論出來的,所以,色、空就是所見的相分。這個相分不一定要有物象,只要是意識心所緣的,統統列為相分,也就是能所不斷,能緣心、所緣的境,而這個[境]不一定是色法,有時候這個[境]是心法,這個是一定要弄清楚的。[是、非是義],即是義與非是義。是義,即無非見之義。非是義,即無是見之義。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此現前所緣的色空等萬象。色就是差別相;空就是虛空,就是相同的相。不是種種的差別假相,要不然就是虛空的相同相,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應無所矚】:就是應該看不到。【疇昔】:往昔。【善根輕尠】:[尠(xiǎn)](同鮮),就是少之義。善根輕薄鮮少。【於其中間無是、非是】:令大眾於這些道理中,都能解了,而不再有[無是見]、[無非見]的迷惑。

無是見就是指不出見性;無非見就是到處都是見性。所以,禪宗有一句話,要好好的體悟,說:當處發生,當處寂滅,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在哪裡發生,就在哪裡寂滅,也就是修行不管任何的時空,你都了解佛法是寂滅法、是無諍法;世間法它是鬥爭,而且是強烈的鬥爭。佛法是寂滅法,它是無諍,同時體悟到畢竟空,心如如不動。所以,當處發生,當處寂滅,也就是即於相,相不可得,就是性的顯現,相盡性顯;這個[盡]是透視的意思,不是把它除掉。你能透視相的不實在性,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心能如如不動,不知見立知,不安任何的執著、分別跟顛倒,恢復本來的面目。因此三昧的功夫它一定要培養,沒有辦法一蹴而就,絕對不可能!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義貫:[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由於[愍諸四眾],而[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能[悟]知[如來]所開[發]闡[明]的[二種]道理,即:第八識[精]純之[見]精(見分)與所見的[色空](相分),以及物象[是]見性或[非是]見性之[義]理。[世尊,若此]現[前]所[緣]之[色空等]萬[象,若是見]性[者],則[應有所指]陳(可以指出來);你不是說:見性就在眼前嗎?那指出來給我看看。咦?指不出來![若]萬象[非見]性[者],則[應無所矚];如果沒有見性,你就看不到東西了,見明是見,見暗也是見啊!然而現在為何既能見色、又能見空、及見一切萬象,是故[而今]大眾[不知是義]理之[所歸]趨(不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故有驚怖]。

此諸法眾已[非是疇昔]樂於小法,所以,大乘是究竟的,要成就無上菩提,就必須學習大乘,成佛也是如此。[善根輕]薄[尠]少,現已回小向大,故堪聽受大乘無上的妙旨。小乘跟大乘,諸位!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小乘承認四大的存在,它是最基本的元素;而大乘說:地、水、火、風仍是唯心現量,仍是心所影現出來的,沒有實體的。第二點:大、小乘最大的差別的分水嶺,小乘用意識心修行;而究竟的大乘,他是用不生滅的清淨自性修行,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乘為什麼講:一悟即入如來地?為什麼?初發心即成等正覺,又是為什麼?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修行,初發心無所得,成就佛道的時候,也是畢竟空、無所得。所以,初發心即成等正覺;成等正覺不離初發心,因該果海,果徹因緣。 [惟願如來大慈]開[發]闡[明,此諸]所見之[物象,與此]能見之[見精,元]來[是何物]?令皆解了,而[於其中間]決定悟了,而不再於[無是]見及無[非是]見之間產生不知抉擇之迷惑。

經文:【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這一段特別的重要,你要能夠體悟,也就能夠解脫,佛法不必多,你來聽二個鐘頭的經典,要一段咬(悟)得進去,能契入,就解脫!佛法不需要多,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少許的佛法能體悟,三藏十二部經典盡通。所以,這一段非常重要!

注釋:【大菩薩】:此為圓頓菩薩之境界,此境界,權教菩薩尚且無分,權教就是講方便的,不究竟。更何況二乘人。【於其自住三摩地中】:[三摩地],即三昧。諸位!三昧成就,則佛道成就,沒有一尊佛沒有三昧而能成就的,沒有的!也就是:佛是什麼境界呢?佛就是二六時中皆在定中,統統在三昧當中;凡夫是二六時中都在散亂當中;而佛二六時中皆自住三摩地中,可見定是了生死的橋梁,而它卻是不能一蹴即成,它是一直要慢慢的培養。[三摩地],即三昧,在此即指首楞嚴三昧;此定即是佛定,唯有佛及大菩薩堪能,所以是佛及大菩薩的自證境界,故稱[自住]。因此佛的加被是增上緣,而我們自住三昧卻是很重要的親因緣,在佛菩薩幫助你以前,你要懂得幫助自己,佛菩薩成為你的增上緣,你絕對不能讓親因緣睡著,你必須念念提起正念,這樣才有辦法邁向佛道的。

我們修行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就念佛歸念佛,煩惱歸煩惱,反正等著佛來處理我的煩惱,這個是錯誤的!佛菩薩還沒有加被你以前,你要自己懂得加被自己;佛菩薩還沒有幫助我們以前,你內心就要充滿智慧,幫助自己,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它是特別重要的!如何幫助自己?遵佛的言教,就是很簡單,我們一隻嘴巴,這個就明明可以避開的紛爭、鬥爭;可是,這一隻嘴巴惹來了多少殺身之禍、多少的麻煩?這個明明跟自己沒關係的;可是,我們這隻嘴巴就是控制不住,硬要傷人幾句,佛菩薩要保佑你,沒有錯;但是,你卻不保佑你自己啊,可以避開來的災難,你卻不要啊,硬是要闖禍,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故自為自住,於密教中即稱為[本尊三昧],以為本尊所自證、自住者。[見與見緣並所想相]:[見],第八識能見之見分。[見緣],第八識之相分,以此相分為見分之所緣,故稱為[見緣]。於三性中,見分與相分([見與見緣]),所以見分是能緣,相分就是所緣,系[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緣起,依他起就是假借著種種條件,所產生的緣起法,無論在因,無論在緣,無論在果,都不能離開依他起性。因見分是由最初一念無明而起。諸位!那個最初一念,是不得已的講法,為了解開眾生的迷團,一個假設的點,所以,並沒有最初;你有最初這個念,就會更早的最初;更早的最初,又會有更早的最初,那就等於聖經一樣了,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萬物,那七萬年前,上帝做什麼?佛教如果講最初一念無明,需要知道,這是為了次第性,解開眾生的迷團,而不得不作一個假設的名詞,事實上,最初一念無明根本不存在。

為什麼《心經》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根本就沒有無明,無明本空;亦無無明盡,也沒有說除去無明,把無明除盡了,沒有這個東西啊!《心經》裡面講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什麼意思?無無明就是無明本來就空,根本就沒有無明存在,哪有最初一念無明?亦無無明盡,也沒有說:除掉這個無明,無明需要你除嗎?無明本空。所以,妄本來就是空,不可講除,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要了解佛法,他就一定要見性,否則你會死在文字相裡面,我不騙你的!沒有見性,你要把經講得究竟、徹底,你沒辦法!因為他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意思?講:最初一念無明,經典是這樣寫啊,註解也是這樣寫,你沒見性,他就會跟著念:由最初一念無明而起,那如果大悟的人問你:那最初的最初又是什麼?哇!啞口無言!要用佛性來了解。

諸佛妙理,無關於文字,它就是這個道理,諸佛妙理,跟文字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文字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善巧,只是一種方便而已,就像語言、文字一樣,它只是讓你感覺到說我的好意,譬如說:中文說:你好嗎?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問候語:你好嗎?問候語。如果是日語的問候語,也是在問候語,讓對方可以感受到:喔!你在問候。如果是英文:Howare you?如果講臺語則是:最近好不好啊?其實都是一種語言,親切的語言慰問,讓對方可以感受,雖然語言不同,可是,它都在表達關懷。這個就是在文字,文字、語言。佛法不一樣,佛法用語言、用文字、用思惟的模式、意識型態,統統夠不上。見分為依無明而有,所以是依他起。相分則是依見分而有,故也是依他起性。[所想相],即六識所起的諸妄想之相,此為[遍計所執性]。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虛空華],乃病眼所見,而空中實無華。[本],從本以來。承上,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乃至第六識的種種妄想之相,內外一切法,從本以來,即無所有——諸位!你腦筋速度快一點,好!一百年前、一萬年前、一億年前、五十億年前,諸位!五十億年前,連地球都沒有,連植物都沒有,連動物都沒有,哪來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五十億年後的今天,業感緣起,緣起如幻,從畢竟無變成畢竟有,緣起如幻顯現出來,我們一樣,日子還是像這樣過;可是,用大智慧來過。所以,諸法從本以來,即無所有,俱是眾生以翳眼所見,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一切[遍計]本空,[依他]幻有,這個[遍計]就是周遍計度,到處都是執著。[依他]幻有,唯心妄現,如虛空華,非有非無:空實無華,然以病眼因緣,空華幻現。我們今天心就是有病,心透過無明,所以,看到種種的相,都一直堅持執著那是真的,所以,超越不了三界,拼了老命也要追求,拼了老命也要爭執。

以上這段是佛解釋為何[萬象之中無是見者],以一切能見、所見皆是空華,皆是依他起性、或遍計所執性,本來無實,唯心妄現。諸位!這八個字要畫雙紅線,這八個字體悟得出來,ok了!本來無實,唯心妄現,事實就是這樣!然此知見為佛知佛見,唯佛及大菩薩,於自住的首楞嚴大定中,方能朗朗照了,現量知見。【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緣],即上面[見緣]之省稱,這能見之見分,以及所見之相分,原本皆是自性菩提本心的妙淨明體。[妙、淨、明],為本性之三德:[妙]為法身德,以本性乃真空妙有,故稱為妙。[淨]是解脫德,以本性在汙不染,亙古恆淨,故本自解脫。注意那個[本自],本自解脫,為什麼你現在活得這麼痛苦啊?因為沒有回覆到本。[明]為般若德,以本性在迷在悟,皆靈光獨耀,具如是性德,故具般若本明。

以第八識本具如是三德之如來藏性,而其中所見一切能見、所見,亦皆是如來藏真如本體所現,本是一真,更無他物,如水與波,【全波是水】:所有的波,其實都是水;波只是相,所有波浪之體,都是水,並無別物;但眾生見相不見性,見用不見體,見波不見水。諸佛菩薩以真智照見:所有的波都是水(波即是水——此即萬象之中,無非見者)更不再分別大波小波、大浪小浪。諸位!這個波浪,都不能離開大海,它就是大海,波就是水;諸位!相就是性。很多人他曲解佛法,認為相不重要,所以,就把這個色身放著病奄奄的,也不去看醫生。我們人類投胎轉世來到這個世間,它是緣起四大,四大是緣起,你就必須遵循宇宙當中四大的法則過日子,你有多大的通天本領,你不能吃到砒霜,它是毒的;你不能喝到水銀,它這個四大所構成的,你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則,必須喝清水,吃幹的,不能吃毒的東西,它有一定的法則讓你走,這個就是業力啊,強到你沒辦法控制的,你就是要這樣走!

魚在水中,你就不能拿到陸地,魚會死的;把人推到大海中去生活,人馬上淹死的,業力,它就是這麼不可思議,本來無障無礙的如來藏性,可是,因為業感顯現的假相,它就被束縛在少許的作用而已,你必須遵守這樣的法則,否則你連生存都沒辦法!因此我們要知道,要用智慧,不要重感冒也不看醫生,只一直念大悲咒;腫瘤,叫他去開刀,去好好的吃藥,也不要,每天念六字大明咒;沒有錯,念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本來有佛菩薩加被,那雙管齊下不是更好嗎?用科學跟佛法同時解決問題,不是更快嗎?要不然,長腫瘤的,你每天念大悲咒,把那個腫瘤抹一抹,它會不會消失?不會啊!四大所遵循的法則,你就是要這樣走的,你沒有辦法去改變的!佛法是很科學的、是很醫學的、是理性的、是智慧的,不是迷信的。這樣念佛、念咒、這些儀式種種的,來鼓勵你的,支撐你的精神的,是好事;但是,你身為人,就必須遵守四大的法則,你就是不能吃到毒的東西。

佛法回歸理性、回歸智慧、也必須回歸科學,我們向佛有祈請,希望他加被,這是好事!如果說:佛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你說連體嬰一生出來,二個頭、二個身,只有三隻腳,身體連起來,諸位!你念什麼咒啊?你一定要弄清楚的,佛法沒有辦法解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的現象的。因為種種的現象,它具含有強大的業力的,他要受這個苦,你就沒辦法改變,你只能盡力!拜科學之賜,現在連體嬰可以切割了,佛菩薩有多大能耐,你念什麼咒,可以把連體嬰分開來啊?有辦法嗎?沒有啊!要身體健康,你就得好好自己照顧,除了念佛、拜佛,調自己營養,還要調運動,自己要找時間運動,就是如此的理性;就是如此的循規蹈矩,按照大自然的法則去走,內在的地水火風,要外在的地水火風這樣平衡的。感冒是什麼大?風大,知道嗎?中國人很厲害的:風邪,好厲害!風太大了,風邪,風大,裡面風太大不行啊,要調整一下。這個就是佛法可貴的地方。因此我們要了解,雖然萬法都是假相,你想要得到真相,就沒辦法離開假相。即於假相,同時超越假相,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佛弟子。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好好的看醫生,生病的同時,記得要看醫生,同時祈求佛菩薩加被我們,這樣做才是標準的佛弟子。 

【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既然所有的波浪都是水;哪裡還有是水、或不是水(萬象是見性,萬象不是見性)的爭執與迷惑呢?因為它沒辦法分!所以,身安而後道隆,你要把身體照顧健康起來,道業隆,就興隆。

義貫:[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世界的[如來]以[及]圓頓之[大菩薩,於其] 所自證、[自住]的不共[三摩地](首楞嚴三昧)之[中],以定慧智眼如實照見第八識的能[見]之見分[與] 所[見]之[緣](相分)[並]六識[所]起妄[想]之[相],皆[如]翳眼所見之[虛空華],從[本]以來即「無所有」,唯心妄現,是故萬象之中無是見者。複次,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於其自住之三摩地中,又如實照見,[此]第八識之能[見]之見分[及]所[緣]之相分,內外一切諸法,[元]本即[是菩提]本心之本[妙]、本[淨]、本[明]之真如本[體]中所現之物,既是一體之物,[云何]而[於]其[中有是]見性與[非是]見性之迷惑與戲論呢?

詮論:佛在這裡所開示的,真是最甚深無上之法,因為在此所觀的,是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而第八識之相,除了佛及大菩薩入於甚深三摩地才能照見其相外,共他三乘賢聖者皆不堪能。茲表解第八識之相如圖:如來藏心一念不覺-變現阿賴耶識,(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自證分,(就是所謂的本體)本體能所不見,就是一念妄動的話,這個妄動能所不斷,能就是見分(能見)——就是所謂的七轉識;相分(所見)—一切自他依正。

諸位!這個表格看起來很簡單,它的關鍵在哪裡?就是在迷跟悟,悟了以後,能見的見分完全清淨,第七意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相分了不可得,所見一切皆空,了解緣起無自性,一切自他依正,皆如夢幻泡影。諸位!往上看,能見的見分化作完全的清淨;相分也了解畢竟空,能緣空、見性空,相分亦空,回歸回去,如果悟了,自證分這個本體完全清淨,完全清淨以後,阿賴耶識即化作如來藏性。所以,這個表格它的關鍵:迷了就是這個表格,這個表格是指迷的,如來藏心一念迷,就變作阿賴耶識,這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就是自體分,就是自證分,自證分就分見分跟相分,見分就是能見,就是七轉識;相分就是所見,就是一切自他依正。如果是大悟,大悟就是回去了,回歸到本心,本妙、本淨、本明,妙心如來藏性就顯露出來。所以,這個表格它的關鍵,就是迷跟悟的問題。以此[相]與[性]甚深,故唯諸佛及諸大菩薩所能證知,也難怪阿難及大眾皆迷惑不解,乃至惶悚失守。

經文:【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注釋:【如汝文殊】:如你文殊,原是一體而已。【更有文殊是文殊者?】:除了你這文殊真體之外,是否還有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的?沒有!【為無文殊】:還是根本就沒有文殊這個人。

義貫:佛言:[文殊,吾今問汝],譬[如汝文殊]本是一體;那麼,除了你這文殊體外,是否[更有]一個[文殊]名叫[是文殊者]?抑[為]根本[無文殊]這個人?  詮論:[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體,本來就沒有是跟非二相。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就包括一切對立了,不落入是,也不落入非,清淨心就顯。若於文殊這真體之外,妄見還有一個[是文殊],便是墮[有見];若說:不但[是文殊]是沒有的,即連文殊的真體也是沒有的([無文殊]),便是墮於[無見]。於一文殊之體,而起[是文殊]或[非文殊]之言說戲論,反而不認本真,此乃自起迷惑,於文殊本體之真並無影響。同樣的,菩提妙淨明體,唯是一體,更無二法,除此一真本體外,更無[是、或者是非是]。是故《維摩詰經》言不二法門;不二法門者,當體即是,離一切思議、戲論、虛妄分別。當體即是是什麼意思?就是當處發生,當處寂滅;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體,即得菩提,就是這個意思,當體即是。所以,佛法處處相,處處無相;處處生滅,處處不生滅,沒有一處不解脫,你只要牢牢記住:諍與道相違。

我看了、誦了這個比丘戒,世尊真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聖人,它裡面有著七滅諍法,講給大家聽沒有關係的,有一條戒律叫做: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佛陀他知道,這個世間,很多它不是用道理可以講的。如草覆地,就是把草蓋下來,草本來是這樣子(豎著生長),如草覆地就是:把草讓它披下來,就是講什麼都沒有用,就是記得!不要再諍論了,停損點就到這個地方。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也就是說:諍論是沒有辦法一個結論的,論到最後,是誰是誰非、誰對誰錯、誰贏誰輸,不重要,這樣沒辦法解脫的,而且是永遠沒有辦法解脫。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的,一講起來,大家都很委屈的;一講起來,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你這樣會諍到死去活來,你一樣沒有辦法,沒有結論的。

所以,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也就是世尊就是說:好!到此為止,不要再談論,不要再諍論,統統放下!就到這個時間、空間,就統統放下,這不能再繼續討論的,佛當時在世,也有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告訴你:一直諍論不是辦法,到此為止,停!臺語的停就是ok了,沒辦法再繼續講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講道理的,世間有很多無奈、世間有很多非理性的、世間有很多你沒有辦法料想到的,來到這個世間,你就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這個世間要發生什麼事情,它會突如其來的,你會措手不及!在這個世間,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世間,背叛是很正常的,你的親朋好友,一下突然他會背叛你的,你財產一夕之間沒有了;你的房地產拿去抵押,你都不知道;跟你最好的,在前面對你非常推崇的,在背後拼了老命說你壞話,這個佛當時在世,他就是這樣開示弟子的。

所以,諸位!你一定要了解,偉大至聖,我們的世尊,都沒有辦法避開批評,沒辦法的!有時候不是聖人的問題。所以,你必須只有做一種工作,我們只要對得起良心、道德、或者是因果,對得起國家的法令,出家人對得起戒律,很多的事情,沒辦法繼續討論的,就是要放下,佛就是要這樣教你的。你今天如果人家批評你,你心情很難過,或者是你所得到的都是負面的,你要這樣告訴自己:連佛都沒辦法了,不要說你了!這樣你就給自己一個解脫的時間、因緣,給自己一個更強大的智慧,就是說:喔!原來如此!是的!來到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所以,耶穌基督十二個門徒,就有人背叛他;佛陀的弟子當中,就有提婆達多背叛他,世尊呢!這提婆達多想盡辦法要讓他死呢!套一句現代的話:你算什麼東東啊?人家會饒得過你嗎?不可能!但是,我們要自我檢點,也不能因為這一句話,養成臉皮很厚,厚到子彈打不進去,你不能這樣子啊!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難過,不要傷心,如果你正好跟你的朋友、親戚好友,這樣一直爭論,爭吵不休、或者是政治理念也好、或者是某一些觀念,兄弟姊妹卡住了,記得像世尊這種方法,不要再談,到此結束,英文講:It'sover.很好聽,結束了!

智慧很重要的,有一個女眾,她花了八百塊,跑去那個all you can eat,就是吃到飽,你吃多少算多少的。她想到說:喔!這八百很貴啊!她進去的時候,就牛肉啊、豬肉啊、雞肉啊,她一想到這八百塊臺幣,喔!這個實在受不了,就拼了老命去,這個菜啊、肉啊、魚啊一直吃,到最後[嘴飽目毋飽],師媽常常講的:嘴巴已經飽了,可是,眼睛就不會飽啊!一看,那麼多菜,就怎麼樣?就繼續拼了,拼命三郎就拼!這個小姐喔!結果再去吃什麼?三一冰淇淋吃了八顆,她一直想到八百塊已經回本了,是真的回本了!吃了以後,開始上吐下瀉,虛脫,因為吃太多了、太飽了,虛脫,怎麼樣?那個服務人員,看到她在廁所裡面全部臉都發白,上吐下瀉,打去送急診,進去醫院打針,花了一萬二。你看腦袋有沒有壞掉?拼了老命也要把八百塊吃夠本,真的吃到撈本了,把腸胃都搞壞了,難道非得要這種吃法嗎?對啊!你想想看,人的那種妄動,跟無明的力量有多強!飽了就好了;可是,嘴飽目毋飽。所以,我絕對不去那一種allyou can eat,賣到我,不要說八百了,六百塊,我去都會虧損的。看了以後,吃了二口飯我就飽了,六百?瘋了!我們這個比丘啊,要去吃到飽的那一種,法師要一餐能夠吃二大缽的那一種,那一種去的話,就一定夠本的!所以,你想想看,我們人類的妄動是很可怕的,她內心裏面就一直覺得說:這樣我會損失,這樣更糟糕!就是虛妄分別假的這個境界,一直沒辦法掙脫。

經文:【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注釋:【無是文殊】:除了我這文殊真體外,更無另外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的。【若有是者,則二文殊】:若有另外一個稱為[是文殊]的,那就變成有二個文殊了。所以,[文殊就是文殊],不用再說什麼[是文殊]了,那是多此一舉,猶如頭上安頭,床上架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但我現前確實是有個文殊之真體在,並非沒有文殊真體(比喻真如本性是有真體的,不是什麼都沒有。)【於中實無是非二相】:在一文殊體中,實在沒有[是文殊]、或[非文殊]二相可說;於一真體中,論[是]論[非],皆是戲論,唯有當下體取本真,即無[是、非]可得。所以,凡夫見相,聖人見性,就是這個道理。

義貫:文殊答言:[如是,世尊,]除了[我]此[真文殊]之一體外,更[無]另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者;[何以故?若有]另外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者,[則]成為有[二文殊;然我今日] 現前,亦[非無文殊]之真體;故[於]此一文殊真體[中,實無]從說有[是]文殊與[非]文殊 [二相]可得。故言是文殊,乃虛妄之說;而言非文殊(無文殊),則更是虛妄。

經文:【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注釋:【此見妙明】:此能見之見精其妙明之性。【與諸空、塵】:以及所見的無相的空與無相的塵。[空、塵]即一切物象,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萬象。【亦復如是】:這是與[真文殊、是文殊、非文殊]的比喻作法合:同樣的,能見的妙明與所見的物象,與文殊一樣,只有一真之體,此外,並無是與非可得。【無上菩提】:[菩提],覺義。菩提有三種:一、二乘菩提(證一切智),證一切智就是空,方便說。二、菩薩菩提(證道種智)。道種就是一切,那麼,證道種智就是有、就是假。三、佛菩提(證一切種、智),這個[種]是指道種智;[智]就是一切智。證一切種、智,就是包括菩薩菩提的道種智,還有二乘菩提的一切智。所以,佛菩提就是證一切種、智,就是二種包括,前面都具足,合上二種智,叫做一切種智。

此中,佛菩提至高無上,所以稱為無上菩提。然此無上菩提之心,一切眾生與佛並皆有之,只是眾生自迷,此覺心無始劫來,為妄想塵勞之所覆蓋。諸位!妄想塵勞是什麼意思?就是擺脫不了緣起的假相,所有的相就拿來一直想,(未完)

相關焦點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47: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就是告訴你:沒有六根、六塵、六識
    佛的心就是禪,佛的心都不能理解,是沒辦法修行的!又,[離一切相]為顯[空如來藏],以離一切相即得諸法空相。六祖講: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離一切相就是離一切假相。[即一切法],為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大用現前。以諸法相雖空,但並非沒有真如之體,依體就可以起用。萬德具足。於此之中,[離]時便是[即],[即]時便是[離],離即不二,即是顯[空不空如來藏]。
  • 宣化上人: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40: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都往好的角度去看,沒有一樣事情不解脫!
    楞嚴咒讀本楞嚴咒吊墜楞嚴咒手鐲楞嚴咒牆畫楞嚴咒播放日用養生品楞嚴經 十番顯見-40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要做菩薩不簡單的,真的喔!要學小乘的,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小乘跟大乘,小乘,它比較重視事相,譬如說:在比丘戒裡面這樣記載,說一個小姐掉到水中;大、小乘就差別在這個地方,如果披小乘的袈裟走過去,看到那個小姐快淹死了,小乘可以這樣講,對她這樣講:那是你的業!就是明明可以救的,小乘為了持佛的戒律,可以不用救的,不犯的!我為了持佛的淨戒,我為了持戒清淨。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40: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都往好的角度去看,沒有一樣事情不解脫
    >日用養身您可以點擊本文底部的「寫評論」發表下個人看法楞嚴經 十番顯見-40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要做菩薩不簡單的,真的喔!要學小乘的,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小乘跟大乘,小乘,它比較重視事相,譬如說:在比丘戒裡面這樣記載,說一個小姐掉到水中;大、小乘就差別在這個地方,如果披小乘的袈裟走過去,看到那個小姐快淹死了,小乘可以這樣講,對她這樣講:那是你的業!就是明明可以救的,小乘為了持佛的戒律,可以不用救的,不犯的!我為了持佛的淨戒,我為了持戒清淨。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難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難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嚴經歟!何謂真心?即眾生所具,不生滅之根性,名為如來藏,個個圓成。何謂性定?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12集
    講義第25頁66阿難尊者墮入淫室以後,他請佛陀開示修學大乘的止觀法門,但是剛開始佛陀並沒有馬上說出修行的方法,而是先端正我們心中的根本。有二種根本,一個是雜染的根本,一個是清淨的根本。所以佛陀必須把阿難尊者的心先加以調整,先做一個心態的調整。然怎麼調整呢?佛陀是用破妄顯真二個方式來調整。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39:不是以佛的知見演講佛法,這個罪很大的,它叫做誤導眾生
    為什麼諸佛菩薩會顯現在我們的心目當中呢?因為我的心清淨。譬如說:這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如果骯髒的時候,外面的相就顯不出來;這面鏡子把它擦乾淨了,萬象都會顯現;我們的心清淨了,十方諸佛影現中,佛本無來去、生滅、增減的東西,隨你清淨心而顯。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4】《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哦,這個人念佛很有感應,你也去念佛,那你沒有用的。  在《楞嚴經》的觀念是:所有的修學,要透過你內心的智慧的觀察,要由內而外地從你內心發動,不能從外境而來。由外面而來的,到最後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壞。就像阿難尊者一樣,他剛開始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結果他還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壞,因為他沒有找到他的本性。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只有斷除了淫心、殺心、偷盜心和諸大妄語,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淨。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今天要講《楞嚴經》,諸位要萬緣放下,暫時放下以前看過的經典和建立的種種知見。我們一起來接受佛陀在《楞嚴經》上的指示,來接受佛陀的甘露法語,這樣甘露才裝得回去。古來有「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為什麼叫做「開慧的楞嚴」?第一個就叫你舍識用根,捨生滅的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眾生看一件事情,馬上落入觀念,不知道自性本空,所以涅槃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顯露不出來。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七十四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佊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很多修禪的人容易墮入空境,以為自己悟道了,感覺到了虛空,其實這個虛空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空了,你怎麼會感覺得到?但佛馬上又說到,「也不可說,無知覺性」。
  • 《楞嚴經》七至十信位斷見思惑與塵沙惑
    如此成就七信位,即可斷除見思煩惱,斷除見思煩惱,相當於證得小乘極果阿羅漢。八信位:回向心住佛說:覺性光明保持不失,能以般若妙力,迴轉諸佛如來的加持力,安住於自性佛三摩地,諸佛與自性佛,猶如兩面鏡子,一面是諸佛、一面是自性佛,光明相對,其中顯現出來的諸多妙影,重重疊疊,相互涉入,此即第八信位:名「回向心住」。
  • 圓覺經二09:吃虧越大布袋就越深,一人意不可能滿百人心,你怎麼做都不對
    諸位啊,翻開第10頁,佛為什麼要宣說《圓覺經》的因緣,有十種因緣。我們先把第十講完,然後再簡單複習一下。從一到十。十、為示真修實證故。諸位啊!沒有大開圓覺不名真修行人。如果用意識心修行,沒有見性,見到圓覺的自性,這是生滅意識心在修行。《楞嚴經》講:煮沙欲成嘉饌,那個不可能的。經百千萬劫終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為什麼要講這部《圓覺經》呢?這了開示、指示真修實證故,佛才講這部《圓覺經》。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而且網上因此掀起的那場辯論――「反思印順大乘非佛說」一方和支持印順並為之辯護的另一方,用個不恰當的比喻,我作為一旁「吃瓜群眾」,覺得稍有一點思維能力的人,看了雙方的文章都能看出些門道,比如以下主、辯二方的代表說法: 印順辯稱雖然主張大乘經非佛親說,而只是後人編造的,並沒有得到佛的親口印證,但是體現了佛的精神,所以也算「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