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我們為減輕學生負擔採取了許多措施,中心環節是減少授課內容、縮減課時,其中普通高中物理等科學課程首當其衝。然而,請在座各位想一想,對比一下自己上學的時候和現在的娃娃,誰的負擔更重?」7月12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召開的第二屆科學教育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提出的這個問題,讓在場的專家學者陷入了思索。
朱邦芬指出:「高中物理學等科學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影響學生一生的科學素養,對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建設創新型國家極其重要。認為高中科學教學只對未來的科學家或工程師有用,是不對的。因此,目前中學科學教育弱化趨勢必須要扭轉。」朱邦芬的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們的贊同。大家對高中科學教育中存在的認識誤區進行了辨析,並提出解決建議。
降低課程難度、減少教學內容
≠
減負
朱邦芬說,目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競爭愈演愈烈,甚至提前到幼兒園報考,而一再提倡「減負」後學生實際學習時間並沒有減少。他日前曾到浙江省部分中學進行調研,一位高二學生向他反映:自己參加過一周的補習班,補習內容就是同一類型題目反覆做,「後來再看到這類題目都有想吐的感覺」。
「我們必須要澄清一個誤區,降低課程難度、減少教學內容並不等於『減負』。」朱邦芬說,「這對於優秀學生和學習差的學生基本不管用,對於大量學習中等的學生有一些作用,但也使得他們更加努力去『刷題』,有時候反而是增負。」
學生將大量的學習時間耗費在「刷題」和死記硬背上,這一點讓朱邦芬特別擔憂。「獲取高分的路徑更加依賴於學生的細心、勤奮和大量的模擬考試,高三整年都在複習,讓不少本來對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熱情消磨殆盡,產生厭學情緒。這種情緒可能影響到大學、研究生階段,甚至會延續到工作階段,對我國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展將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日常生活用不上
≠
公式定理無用
在高中科學教育中的另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很多知識將來用不上,例如數學公式和物理定理等,因此沒必要學。對於這個問題,清華大學附中校長王殿軍說:「我是學數學的,現在很多物理知識的確記不住了。但物理是無用的嗎?我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思想方法已經成為思維的一部分。」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