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2020-12-16 界面新聞

一則「北極圈罕見32℃高溫,有生之年,北極熊或將消失」的消息,將全球氣候變暖的表現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直觀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儘管有極地氣候研究人員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澄清,32℃高溫只是很小範圍的局地極端天氣,6月以來,整個北極圈內的平均溫度與歷史記錄相差不大。但與往年相比,今年夏季確實出現了更多高溫天氣。

「我們難以證明異常氣候的出現與氣候變暖直接相關,但氣候變暖確實提高了異常氣候發生的概率。」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創始人Georg Kell曾表示。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

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今年年初,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已聯合研發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烯。研究人員表示,藉助這種催化劑,二氧化碳發生還原反應時,可將乙烯產量實現最大化,同時反應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產生量將有所減少。

乙烯是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產品的基本化工原料。據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就中國而言,2018年塑料消費量就將接近1600萬噸。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化學產品之一,乙烯產品佔石化產品的75%以上。

納米顯微鏡下的催化劑表面。圖片來源:Canadian Light Source

多倫多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Phil De Luna表示,上述研究項目在進行碳儲存的同時,還可減少人們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甚至可以解決塑料汙染問題。「或許可以通過燃燒塑料、捕捉二氧化碳,並以此為原料再次製作塑料的方式,來進行有效的塑料回收再利用。」他說。

除了乙烯,人工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於製成氫氣和甲醇,這是目前重要的清潔燃料。

比爾·蓋茨對人工光合作用制氫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他曾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如果可行的話,這將是一件神奇的事,因為液態氫不像電池那樣存在間歇性故障,你可以把液體氫裝在燃料罐裡,隨時根據需要燃燒。」

人工光合作用還可以與固氮作用相結合,前者產生的氫氣可以幫助固氮微生物,將空氣中的氮還原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氨。

如何提高轉化率是當前研究人員面臨的主要挑戰。學界對植物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沒有一個準確值,普遍觀點為不超過1%。

日本東芝公司曾在2014年宣布,其研發的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的轉化率達到1.5%。但它表示,若要將該技術投入生產,轉換率至少要提高至10%。

2016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宣布,團隊構建出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可以將人工光合作用轉化率提高到10%。他表示,儘管該系統的成本和轉化率都已取得突破,但穩定性仍有待提升。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也在同年宣布,藉助全新的鈷磷合金催化劑,他們研發的新一代仿生葉子的轉化率同樣突破10%。

人造葉片。圖片來源:Dexter Johnson

目前,包括瑞士Clieworks在內的多家企業正在或已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工廠,嘗試以商業化的方式從大氣中提取並貯存碳。

但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仍處於初期階段。「二氧化碳的電化學轉化最接近商業化,」De Luna及其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提到,他們預計,「重大技術突破或許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產生。」

相關焦點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
  • 比爾·蓋茨:人工光合作用可為未來的汽車造清潔燃料
    7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工光合作用是一種利用陽光產生氫氣、氧氣和碳的過程,比爾·蓋茨稱這一技術具有神奇的潛力。如果我們能提高生產效率,我們可以為未來的車輛生產足夠的清潔燃料。什麼是人工光合作用?
  • 對抗氣候變化,就得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
    但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大力發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術,這是一套從煙囪甚至是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之轉化為有用材料或保存在地下的技術。CCUS一直遭人反對,理由是這種技術的成本過於高昂且未經證實,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讓它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5:42 南京大學張永光等研究人員揭示全球CO2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 人工光合作用:從水分解到二氧化碳還原
    光電化學還原的科學研究大部分是由美國能源部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主持開展的。JCAP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美國能源部一個五年合約下的項目,旨在實現僅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氫氣和碳基燃料的宏偉藍圖。2015年雙方續籤了五年。「在第一個五年裡,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哪種類型的人工光合作用是我們可以真正實現的。」
  • 比爾·蓋茨的新預言:未來的汽車能源將依靠人工光合作用
    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提供自身所需的能量,並產生氧氣。那麼人類是否也能從大自然中摘得一片「綠葉」,為自己製造能源呢?「預言家」比爾·蓋茨近期認為,人工光合作用具備光明前景,能為未來的汽車提供充足、清潔的能源。
  • 新方法可從空氣中高效分離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怎樣影響氣候?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在常溫常壓下,高效分離空氣等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這種方法將來有望成為對抗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2015-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四年,今年或再刷新。全球每年氣溫屢破記錄,二氧化碳為什麼能使全球氣候變暖?
  • 蓋茨看好「人工光合作用」:未來汽車燃料就靠它了
    據外媒(Futurism)報導,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AP)是在人工幹預下,使用陽光產生氫、氧和有機物的過程。比爾·蓋茨稱這一技術具有神奇的潛力。如果我們可以提高反應過程的效率,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為未來的汽車提供足夠的清潔燃料。
  • 俄媒的有趣觀點:英國即將陷入大規模貧窮,原因是氣候變暖與環保
    很快,對於英國人來說,汽車將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吞金巨獸。除了汽車,服裝,鞋類,藥品和取暖設備也將越來越昂貴。 所有這些產生的原因是為了與全球變暖作鬥爭,全球變暖的威脅似乎要比所有自然災害加起來還要可怕。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將在幾天前宣布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其目標是將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減少到零。
  • 科學家把大氣二氧化碳變成電能,或將解決全球變暖難題,前景廣闊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節奏的日益加快,如何通過將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這一挑戰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解決碳排放問題極具潛力的方法。近日,科學家們取得了一定突破,一種既能高效回收二氧化碳,又可以生產絕對清潔的二次燃料的方法或許將進入我們生活。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iScience。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套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來產生電能並製造氫氣的系統。與傳統的非質子-CO2電池不同,該系統以Na-CO2電池為主體,在充電期間不會再次釋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更好地用以解決環境問題。
  • 空氣轉變成汽油:解決全球變暖和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Carbon Engineering公司的科學家周四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以低廉的成本直接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去除的方法。如果他們的技術在能夠成功推廣開來,將會改變人類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看法,還可以讓人們在對抗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又添一件趁手的利器。
  • 【譯文】全球變暖的原因
    原文標題:「The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原文發表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某期某刊 https://climate.nasa.gov/causes/     科學家將自20世紀中期起的全球變暖趨勢歸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大氣層像覆蓋玻璃的溫室一樣,將地球表面反射的熱量保存在地球周圍,保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溫度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太陽活動、二氧化碳、全球變暖)
    黑子和耀斑常常同步爆發,周期大約為11年。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如下:①擾亂地球大氣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磁針不能指示南北方向;③南北極出現極光;④引發自然災害,例如地震、旱澇災害。
  • 熱議 | 全球變暖,讓有錢人更有錢
    (圖:奈及利亞正在積極尋求國際援助,幫助其對抗全球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就連印度——這個預計即將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龐大國家,也難以倖免地為全球變暖支付了31%的人均GDP。一言以蔽之,越是遠離「最佳溫度」,受到全球變暖的打擊越大。過高的溫度對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影響。
  • 全球變暖預警 首部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北京首映
    中國日報7月31日電 7月31日,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在北京首映。這部電影主要圍繞全球氣候變暖話題展開,通過藝術化的電影情節設計,呼籲公眾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簡單來說,必須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內,並爭取控制在1.5℃以內,即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根據IPCC在2018年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指出,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範圍內,需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築、交通和城市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約45%,到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
  • 科普:聯合國氣候峰會,為什麼要「死磕」二氧化碳?
    2020年12月12日,在《巴黎協定》籤署5周年之際,全球70多個國家首腦共同參與的氣候雄心峰會在線上舉行。本次氣候雄心峰會檢閱了各國履行《巴黎協定》的成果,得到包括中國在內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 氣候變暖,30年後香蕉將消失?全球溫度變化,這是人類的鍋嗎?
    最近,有消息稱,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這些年來,氣候變暖一直是一個熱議話題,那麼氣候變暖真的是人類的鍋嗎?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近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載文寫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專家對27個國家的香蕉產量進行研究後發現,由於全球變暖,自1961年以來香蕉的產量呈增長趨勢。1961年,全世界的香蕉種植總面積為2008953公頃,2018年達到5654000公頃。
  • UCLA:收集和利用二氧化碳的可能成為下一個風口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牛津大學和其他五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商業產品,例如燃料或建築材料,可能會成為一個新興的全球產業。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這種現象將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幫助環境。
  • 中國氣象局局長: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
    極端的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這些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困惑。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爭論和質疑的焦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近百年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是否真實?二是這一變暖現象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呈波動式變化、總體升溫的特徵。全球地表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地球大氣運動的客觀規律。
  • 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不是對抗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
    聯合國近期的重要報告指出,如果我們要將氣溫上升限制在1.5°C並防止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我們需要在2050年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到淨值為零。這意味著要快速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為了緩衝這種變化,並抵消目前沒有替代燃料地區的碳排放,我們需要積極地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