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氣候的力量(圖)

2020-12-11 光明網

近年來,氣候變化越來越讓人困惑了。美國的颱風、歐洲的酷熱以及今年夏天我國四川、重慶等地區嚴重的高溫乾旱……氣候變化為何如此異常?人類應該如何認識氣候變化?知人間冷暖,曉日月風情――這是人類對氣象科學

最迫切的期盼。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人們更渴望知道氣候變化的奧秘,進而科學地認識、應對氣候變化。

變化產生問題,問題需要解答,而解答呼喚科學。科學解答如果一時跟不上,就會出現猜疑漫天飛舞、偽解不脛而走的怪異現象。

今年夏天,對我國重慶、四川地區的高溫乾旱現象,有人在網上的解答可謂荒謬,竟將這種高溫乾旱與三峽大壩相聯繫,弄出胡言一片。直至中國氣象局的專家站出來科學地分析原因,我們才知道,原來這種高溫乾旱是太平洋與青藏高原東西兩股副熱帶高壓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結論一出,胡言亂語立馬就沒有了市場。可見,在對付偽科學的過程中,科學的力量是巨大的。

氣候變化不是小事。溫度平均升高1度,地球生物圈就會發生重大變化;海平面上升1米,世界上不少海邊勝地就會葬身大海。但從目前來看,氣溫升高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宇宙空間自身變化的因素,也有人為活動影響的問題。地球上60多億人每天日夜不停地勞作、生活,溫室氣體排放逐日增多,臭氧層被破壞、南極圈在縮小、北極圈也在變窄……這些變化向人類提出了嚴肅的警告,也發起了不小的挑戰。

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調整人類生產生活行為方式,已經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課題。中國氣象局局長、冰川學家秦大河呼籲:儘快建立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這當中包括加強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氣象觀測站和區域天氣觀測站的建設,以此構建國家氣候監測網、國家天氣觀測網、國家專業氣象觀測網和區域天氣觀測網;同時,繼續加強氣象領域的國家野外科學臺站建設和管理。

風霜雨雪、日月光華,四時之景不同而氣象變化多端,其間的科學道理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希望氣象科學家的作為和氣象科學研究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科學地認識、把握自然,能夠更好地與自然和協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變化對人類生活的災難性影響――這也是和諧社會和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社會各界也要關心、支持氣象科學研究,為氣象科學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切實加大對氣象領域高新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例如,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各級政府要將氣象科技發展納入當地科技發展總體規劃,並確保對氣象科技持續穩定的投入。

只有氣象科學發展了,我們應對氣象變化的手段才會更加靈活有效――這就是科學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城市環境氣候圖:科學規劃好幫手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下墊面特性都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城市發展、城市建築、氣候和環境間的矛盾日趨顯現,頻發的霧、霾天氣便是佐證。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城市氣象論壇上,大氣科學領域的專家建議,改善城市空間形態,促進空氣流通,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治理環境汙染。
  • 中國古生代氣候演變(圖)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古生代氣候的專著。它基於氣候敏感沉積物,特別是煤、鋁土、膏鹽、高嶺百、鈣結殼、特殊碳酸鹽巖及海相紅層,以及對氣候敏感的各生物門類的特定屬種這兩大資料庫,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各主要地體從寒武紀至二疊紀各時期的氣候特徵,以及它們所處的氣候緯向帶的演變。除文字論述之外,這一演變規律還集中地反映在14幅以中國各塊體為主的全球古氣候演替的重建圖中。
  • 新華社評論員: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論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重要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   「讓我們繼往開來、並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 應對氣候變化,科學不確定性與諸多因素糾纏的較量
    但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發生在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的「氣候門事件」卻告訴人們,人為因素似乎確實可以「影響氣候」,這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科學問題的不確定性。但隨後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人們很快就淡忘了這一需要審慎對待的氣候「科學」問題,而去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氣候「公共」問題。
  • 《甘肅氣候》《甘肅氣候圖集》正式出版發行
    新華網蘭州7月31日電(宋燕、實習生楊正霞)近日,《甘肅氣候》《甘肅氣候圖集》在蘭州正式出版發行,為從事相關科研和業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政府部門的決策管理者以及大專院校師生提供了案頭參考書。據介紹,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甘肅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生產對氣候的依賴日趨顯著。為了趨利避害,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更好利用氣候資源為甘肅省經濟社會發揮作用,甘肅省氣象局組織編寫,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編著了兩本圖書。
  • 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世界的氣候(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說課稿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世界的氣候》,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作者: 陳妍如 馬澤原(福建省廈門市檳榔中學科學小記者)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你知道嗎?史蒂芬老師說:「在開闊海洋中發現的浮遊有孔蟲經常被用於海洋洋流或氣候研究,甚至從事海洋汙染研究。」這就是近代以來越來越重視浮遊有孔蟲研究的原因所在。  講座中在史蒂芬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對浮遊有孔蟲從最初的完全不認識,到漸漸地了解,再到產生濃厚的興趣,引發了同學們深深地好奇心和關注力。
  • 科學家繪出羅布泊萬年氣候圖 環境仍持續惡化
    萬年氣候圖據王富葆介紹,我國科學家近年來在羅布泊地區晚第四紀自然環境演變及古人類文明興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成果顯示,在近萬年的時間尺度上,羅布泊曾經氣候溼潤,湖面達數千至近萬平方公裡,地面植被豐富。這一時期塔裡木河等入湖徑流相對穩定,共沉積了厚度超過80釐米的黃色層,成層石膏的出現表明當時氣候乾燥。距今8150-9800年間,塔裡木盆地區域氣候相對溫和溼潤,河流徑流量較大,地面水體較多,沿河流或綠洲地區榆樹為主,風暴作用不很強。「這個時期,羅布泊湖水微鹹或半鹹,有一定水生植物,自然環境比現在好得多。」
  • 了解科學,就會支持科學了嗎?
    他們一再論述氣候變化問題,希望民眾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便是在科學傳播中廣泛流行的 「缺陷模型」 (Deficit Model)——假設公眾對於科技的誤解與反對,源於他們缺乏科學知識、無法處理晦澀的科學概念。當他們了解科學後,自然就會像科學界自己一樣擁抱科學的觀點。
  • 《科學新聞》:氣候模型,水晶球還是無底洞—新聞—科學網
    它利用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等方程式,外加由實際觀測得到的氣候場資料作為起始狀態,最終在計算機上再現氣候變化的過程。 這種由成千上萬行計算機代碼建立起來的地球模擬系統,正在成為氣候科學的核心工具。 最新升級計劃 雖然,在構建氣候變化的全球圖景時,現有的氣候模型所做到的已經能夠接近最好水平
  • 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
    當「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公眾口中的熱詞時,當世界各國都在為減緩氣候變化而努力時,當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時,當世界各國重要會議都聚焦氣候變化時,作為普通公眾,我們有必要知道到底什麼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了哪些事件的發生,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基本概念和科學事實。
  • 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氣候變化使水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目前我國對雲水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是怎樣的?未來的前景如何?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
  • 30年來最強颶風席捲美國東海岸,災民重新認識氣候變化
    在颶風「佛羅倫斯」侵襲的重災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場對氣候變化的重新認識正在悄然進行。颶風「佛羅倫斯」於當地時間9月13日登錄美國東海岸,是美國30年來最強颶風。據科學新聞網13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雖然氣候變化不是極端天氣的元兇,但人為因素造成的氣溫上升使「佛羅倫斯」來得更猛烈。來自石溪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模擬顯示,氣候變化使「佛羅倫斯」給美國東岸地區增加了50%以上的降雨。
  • 馬拉喀什浮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全景圖」
    中新社馬拉喀什11月13日電 (記者 李曉喻 俞嵐)正在此間舉行的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全景圖」越發清晰。中國政府「決心已定」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巡視員謝極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採取更加有力的行動推動二氧化碳減排。
  • ——丁一匯院士談新公布的英國氣候地圖
    發布者稱這張地圖及其所蘊含的信息很有可能成為12月初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峰會前,有關氣候變化影響的最後一份主要科學研究報告。這張氣候變化地圖究竟傳達了怎樣的信息?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張氣候變化地圖?就此,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先生。
  • 第七屆清華-浪潮計算地球科學獎頒發,全球氣候變化受關注
    第七屆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獎在京頒發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是今年獲獎的三位青年科學家研究成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極端天氣不斷出現,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的白熱化,各國紛紛加大了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包含大氣圈、水圈、陸圈和生物圈等的地球系統。
  • 綠會關注|UNFCCC CoP25發布《2019氣候科學的10個新見解》報告|...
    (來源:Future Earth)這份《2019氣候科學的10個新見解》報告,重點介紹了過去12個月裡世人在對科學理解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影響和衝擊,以及社會應對措施方面取得的最近進展。其旨在吸收在非同尋常的一年(即氣候科學年度)裡發表的最新、最重要的科學發現。
  • 每日一圖(世界氣候分布圖)
    關於地圖的掌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訓練:       一、讀圖(圖名、圖例、地理事物分布或變化信息);       二、說圖(將自己看到的圖像信息用地理語言闡釋出來);                  三、填圖(將一些重要的地理規律原理圖、地理事物分布圖等的關鍵信息去掉,自己補充);      四、繪圖(通過精細的繪畫過程對圖的印象和細節把握更精準
  • 「燦媽閱讀推薦」加古裡子 地球的力量科學繪本10冊 自然科學啟蒙
    今天推薦的,由「自然科學啟蒙繪本之父」加古裡子先生創作的《地球的力量科學繪本》,它不僅準確地解答孩子的那些關於地球、太陽、天氣、氣候的問題,並且繪本的插畫、語言都很能讓孩子接受和理解,完全書滿足了以上的兩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