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化越來越讓人困惑了。美國的颱風、歐洲的酷熱以及今年夏天我國四川、重慶等地區嚴重的高溫乾旱……氣候變化為何如此異常?人類應該如何認識氣候變化?知人間冷暖,曉日月風情――這是人類對氣象科學
最迫切的期盼。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人們更渴望知道氣候變化的奧秘,進而科學地認識、應對氣候變化。
變化產生問題,問題需要解答,而解答呼喚科學。科學解答如果一時跟不上,就會出現猜疑漫天飛舞、偽解不脛而走的怪異現象。
今年夏天,對我國重慶、四川地區的高溫乾旱現象,有人在網上的解答可謂荒謬,竟將這種高溫乾旱與三峽大壩相聯繫,弄出胡言一片。直至中國氣象局的專家站出來科學地分析原因,我們才知道,原來這種高溫乾旱是太平洋與青藏高原東西兩股副熱帶高壓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結論一出,胡言亂語立馬就沒有了市場。可見,在對付偽科學的過程中,科學的力量是巨大的。
氣候變化不是小事。溫度平均升高1度,地球生物圈就會發生重大變化;海平面上升1米,世界上不少海邊勝地就會葬身大海。但從目前來看,氣溫升高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宇宙空間自身變化的因素,也有人為活動影響的問題。地球上60多億人每天日夜不停地勞作、生活,溫室氣體排放逐日增多,臭氧層被破壞、南極圈在縮小、北極圈也在變窄……這些變化向人類提出了嚴肅的警告,也發起了不小的挑戰。
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調整人類生產生活行為方式,已經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課題。中國氣象局局長、冰川學家秦大河呼籲:儘快建立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這當中包括加強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氣象觀測站和區域天氣觀測站的建設,以此構建國家氣候監測網、國家天氣觀測網、國家專業氣象觀測網和區域天氣觀測網;同時,繼續加強氣象領域的國家野外科學臺站建設和管理。
風霜雨雪、日月光華,四時之景不同而氣象變化多端,其間的科學道理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希望氣象科學家的作為和氣象科學研究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科學地認識、把握自然,能夠更好地與自然和協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變化對人類生活的災難性影響――這也是和諧社會和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社會各界也要關心、支持氣象科學研究,為氣象科學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切實加大對氣象領域高新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例如,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各級政府要將氣象科技發展納入當地科技發展總體規劃,並確保對氣象科技持續穩定的投入。
只有氣象科學發展了,我們應對氣象變化的手段才會更加靈活有效――這就是科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