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聞》:氣候模型,水晶球還是無底洞—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也就是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稱,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將比現在升高2.5至3.8℃,這將導致一些地區持續產生乾旱、熱帶風暴等氣象災害……」

 

科普日的活動中,工作人員正在給大家演示著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觸目驚心的圖片和生動的講解讓觀眾們驚嘆不已。這些讓他們驚嘆的圖片並不是出自攝影師之手,而是通過氣候模型模擬得到的。

 

神秘的氣候模型

 

氣候模型,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也許是個稍顯陌生的詞彙。那麼,到底什麼是氣候模型呢?也許我們可以從一篇描述它的文章裡看出一些端倪。

 

「英國南部城市埃克賽特的辦公大樓在三層玻璃窗戶的裝飾下,顯得富麗堂皇……這座大樓的地下室裡,兩座毗鄰的房間內安放著27個巨大的黑色箱子,它們連接著數百萬條線路,有關地球和60多億人的下一刻動向通過電腦編碼的形式,傳輸到這些黑色箱子裡進行處理……」

 

這段描述出自一篇2010年發表於《世界博覽》雜誌的文章中,文中的大樓正是英國國家氣象局辦公樓,而那些黑色箱子就是超級計算機。當時,即將在這些計算機中運行的就是氣象局下屬的哈德裡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研製而成的最新氣候模型——「哈德裡2號氣候模型」。

 

氣候模型不是一臺儀器,而是一個數學模型,換句話說就是電腦程式代碼。它利用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等方程式,外加由實際觀測得到的氣候場資料作為起始狀態,最終在計算機上再現氣候變化的過程。

 

這種由成千上萬行計算機代碼建立起來的地球模擬系統,正在成為氣候科學的核心工具。

 

當前,世界上很多工業化國家都在投資研發氣候模型,以期用來預測二氧化碳含量在大氣中的不斷升高,為全球空氣和海洋溫度、洋流以及極地冰等帶來的影響。

 

與我們更為熟悉的氣象預測不同的是,氣候預測主要針對區域尺度和全球尺度,而不是局地尺度。研究人員運用氣候模型能夠模擬全球幾年、幾十年甚至數千年的氣候變化。

 

為了驗證模型的準確性,科學家通常模擬過去的氣候狀況,然後將實際觀測到的信息與模型計算結果進行比較。

 

「更好地描述世界」

 

氣候模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從低精度到高精度;從只有少數動力和熱力過程到包含更多物理化學過程(如雲、氣溶膠等);從只有大氣部分到包含大氣、陸地、海洋甚至生物圈等多個圈層。

 

當今國際上研製氣候模型較為先進的主要有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氣候模型以美國第5代氣候模型——通用地球系統模型(CESM)為代表。

 

CESM誕生於2010年7月,是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推出的新一代地球系統模型。雖然CESM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能源部(DOE)和幾百位科學家共同研製的成果,但全球的科研人員都可以免費獲取。

 

作為一個完全耦合的氣候模型,CESM包括了大氣、陸地、海洋、海冰、陸冰等幾大模塊,可以用於研究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氣候狀況。

 

目前,CESM已經成為了IPCC撰寫評估報告所使用的主要氣候模型之一。科研人員運用CESM來模擬海洋生態系統與溫室氣體的相互作用,臭氧、粉塵和其他大氣化學物質對氣候的影響,大氣、海洋和地表的碳循環,以及溫室氣體對高層大氣的影響等。

 

藉助CESM,研究人員還可以探索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如對空氣品質和生物地球化學反饋機制的研究。

 

「CESM有助於人們探究前人無法解決的科學問題。」NCAR的模型建造者James Hurrell稱,「模型通過改進的物理過程與擴展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方法,幫助人們更好地描述世界。」

 

最新升級計劃

 

雖然,在構建氣候變化的全球圖景時,現有的氣候模型所做到的已經能夠接近最好水平。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希望獲得擁有更高解析度的氣候模型,可以將鏡頭聚焦到小於100平方公裡範圍內的氣候現象,例如海洋漩渦、暴風雨和山脈等。

 

相關研究顯示,這些元素的增加,再加之超級計算機的強大「火力」,氣候模型的預測能力有望大大提高。

 

科學家們的願望也許就要實現了。根據美國《科學》雜誌的報導,DOE正在擬建美國第6代氣候模型,這個還沒有命名的、計劃中的模型將是CESM的最新版本,擁有更高的解析度。這個CESM的升級版將致力於回答全球變暖會對生物燃料作物或發電廠的水供應造成怎樣影響的問題。

 

「我們能將廣泛的建模技術與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相結合,在氣候模型研製領域,DOE的國家實驗室絕對是『先頭部隊』。」DOE的工作人員表示。

 

根據相關部門官員透露的信息,新模型的建造將會涉及DOE的7個實驗室,但不需要新的資金投入。他們希望建模計劃能在4個月內啟動,但實際上該計劃「只有在同行評議中得到積極結論,並且通過DOE批准後」才能開始實施。屆時,DOE將與運行CESM和其他氣候模型的科學家共同分享計算機代碼,這將有助於他們獲得更高解析度的模型。

 

新一代氣候模型的研製計劃聽起來似乎相當不錯,但這個美好的願景同時也伴隨著質疑的聲音。

 

一些人對相關機構合作中的官僚主義傾向表示擔憂。按照規定,該模型建造過程中的所有更改都必須經過一個非常嚴苛的審批程序。這樣就可能會造成一些新想法不能被及時採納的情況。

 

儘管DOE的工作人員表示新的建模計劃不會導致CESM經費的削減,包括今年投入到NCAR的620萬美元,但還是有人擔心新模型會將DOE的專家從現有的研究中轉移出去。

 

「新計劃是很好的,但是建模研究的人手不足。」DOE的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模型專家Inez Fung說,「與把研究人員分散開來相比,將更多的智力投入到一組編碼中,成果可能會更好。」

 

另外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美國真的需要6個氣候模型嗎?

 

去年,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已經就模型過剩的問題考察過相關機構。同時,眾議院科學委員會中的共和黨成員表示,過多的錢被浪費在了氣候科學領域。

 

爭議還將持續

 

新模型的建造遭到質疑,現有的氣候模型也未能倖免。長期以來,對現有模型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對氣候變化預測的準確度上。

 

最近,有一項研究對20世紀90年代進行過的117次氣候預測與實際的氣候變暖情況進行了比較。

 

令研究者驚訝的是,在這117次預測中,只有3次是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另外114次則高估了氣候變暖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暖被預測的程度平均是實際情況的兩倍。

 

這項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有些科學家認為,這說明了氣候模型的準確性需要被再次評估,但也有些科學家表示這是正常現象。

 

因為,從長期來看,氣候模型對氣候變化發展趨勢的預測是正確的,但氣候的演化存在很多變數,不能期望其絕對準確。

 

雖然,全球氣候變暖的程度有可能被氣候模型誇大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確實應當開始關注全球變暖的問題。只不過,也許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大而已。

 

氣候模型的預測為什麼會不準確?相關學者列舉的可能的原因包括太陽輻射、對火山噴發次數預測的不準確,以及對二氧化碳對氣候影響的估計不足等。還有專家認為,氣候模型之所以高估了氣候變暖的程度,是因為它們處理雲的方式有問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氣候型的專家對《科學新聞》記者表示,現有的氣候模型的水平肯定是不夠的,於是有人將此歸因於模型的精度不夠高,認為需要發展更高精度的模型,這也是美國發展新一代氣候模型的初衷。但是,模型的模擬準確度是否會隨著模型精度的提高而提高,研製新一代模型是否在浪費資源,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有專家認為,當前現有模型對氣候變化預測的不準確,是由於其沒有抓住自然變率中的某些因素,如深層海溫對氣候的影響等,而這些問題並不是提高精度所能解決的。

 

精度提高肯定可以提升模型對更小尺度的自然過程的模擬,這對模型發展是有利的,但不能指望提高精度來解決一切問題。提高模型準確度還需從物理上揭示更深層次的影響氣候變化的機制,並改善機制。■

 

(本文部分內容編譯自《科學》)

 

相關焦點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 中斯將舉行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主辦、中國科學院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aavi Pae 近日,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 意識是連續還是離散的?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這個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最近有了新的結論。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鹽度是海洋環境的基本要素,對海洋環流、全球水循環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物理和氣候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對海洋鹽度的大範圍持續觀測,學界對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缺乏認知。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 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被改寫—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國際社會全力應對非洲蝗災—新聞—科學網
  • 《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12月16日,《自然》發表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這十人由《自然》從每年的重大科學事件中選出。
  • 義大利麵蓋「金字塔」、海藻酸鈉做「水晶球」...小學生的科學創意...
    走進校園,各類科學小實驗一次排開,從「魔法」水晶球、「志在藍天」飛行體驗、小小建築師、創客家族,到酷炫無人機,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在製作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比如正負極。」   看完了電動泡泡機,一旁的義大利麵、胡蘿蔔拼成的模型更是神奇。幾根牙籤,加上切好的胡蘿蔔塊,通過同學們靈巧的雙手變成了一個個精美的立體圖形。
  • 「CUSPEA之家」論壇首次開講—新聞—科學網
    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發起和組織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四十多年後,首期「CUSPEA之家」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李府交流中心開講,10餘位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的尖端CUSPEA科學家重聚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探討科技發展最前沿問題。 在生命世界裡,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次生命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現在?CUSPEA學者、北京大學前沿交叉研究院執行院長湯超院士認為,「一是因為技術進步,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學科交叉。」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父子了解戰「疫」逆行者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母子了解蝙蝠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 全國科技館聯動戰「疫」 在家自由玩科學—新聞—科學網
    為讓應對疫情而「宅」在家的孩子能輕鬆學習科學知識,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近日中國科技館發起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科學實驗挑戰賽,充分進行線上聯動、資源共享,打造線上「永不閉館
  • 科學出版社表彰100名優秀作者—新聞—科學網
    1月4日,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表彰會舉辦,向白春禮等2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知名作者」獎盃與證書;向白中英等8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獎盃與證書,以獎勵最近10 年來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重點圖書的重要作者。 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鵬在致辭中說:「作者是出版社工作的源頭,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更是出版社的學術領路人。
  • 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遺傳學經典實驗材料黑腹果蠅、我國重要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墨西哥實蠅和地中海實蠅三種雌蠅個體的單日繁殖量數據,將三種昆蟲的生命歷程劃分為產卵成熟期、產卵中期和衰老期,對其生命末期的產卵模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並建立了數學模型。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 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其中一條規則認為,在炎熱的氣候下,動物有更大的附屬物,比如耳朵、喙等,這樣方便散熱。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許多傳染病(如瘧疾、血吸蟲病、寨卡病毒)的產生、流行和衰減都與生態環境變化、氣候變 化有著緊密的聯繫,但其直接作用機制尚不明晰。如能清晰地了解其發生的作用機制、恢復生物多樣性良性變化,將有助於從源頭減少新傳染病的發生。 2. 抑制超級傳染性和高危害性病毒如SARS-CoV-2的機理是什麼?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博客閱讀者的分類 Paige Jarreau的研究把科學博客讀者劃分為動機不同的三類群體:追求娛樂的單向用戶;追求特別信息的用戶;超級用戶。他們出於不同原因而閱讀科學博客,但都具有尋求社區的傾向。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深耕科學網博客多年,在科學網博客上發表了大量博文,同時擁有一批博客讀者。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以魚群為例,大量的實驗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氣候變暖、重金屬、微塑料顆粒、藥物激素、噪聲等正在不同方向及不同程度上改變著魚類個體的行為,如捕食時間和頻率等,進而影響到種群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動力學行為。 但當前研究的成果多局限在個體層面上的行為變化,而從個體層面上表現出來的行為變化如何影響到種群和生態系統層面的動力學演化研究仍然是一個空白領域。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